[心得] 閱讀筆記"金閣寺"

作者: boxer (保持信念)   2008-12-28 17:53:31
讀了金閣寺之後,三島由紀夫就成為一位我很關注的作家,
在進一步了解三島的生平之後,對於這個人的好奇心就更加強烈了。
他是奪取諾貝爾獎呼聲甚高的日本作家,生活多采多姿,
不但有著豐富的社交生活,還把自己練成了如健美先生般的肌肉漢,
甚至於還拍了現在看起來都還很前衛的寫真集「薔薇刑」。
對於日本戰敗後傳統崩裂與被美國踩在腳底的情形,以文才揚名立萬的三島,
非常的希望能夠以武功重現日本帝國的光采,他籌組私人小軍隊楯之會,
自任總司令,最後帶著楯之會成員綁架了自衛隊的官員,
企圖引起注意而藉機演講表達立場,但是被吸引過來的人們並不認同的他想法,
還出言譏諷,場面失控,他黯然的提早放棄演講隨即切腹自殺,
一如古代的武士般將短劍刺入腹中,期待以近乎自虐的傳統死法撼動日本。
過程並不順利,介錯時他的頭部並沒有如預期的一刀被砍掉,
脖子的傷口使他的痛苦加劇,換手之後才砍掉了他的腦袋,
但是我想最令他痛楚的是,他的死諫並沒有任何的效果,
徒留下整個日本與世界一個驚歎號與問號,而且問號還大了一些。
這部小說使用回憶錄的手法,
主人公溝口期期艾艾地低聲細訴前半生的經歷與思想,
從學生生涯到他動手燒掉金閣寺為止,故事並不算很曲折離奇。
初讀的時候我覺得娛樂性並不是很強,但就是莫名奇妙的有點吸引我,
那時候的我覺得小說就是一個好看的故事,僅此而已。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的領悟,這部小說有著強烈的美學思想、
人性的衝突、豐富的隱喻,情節也經過細膩的設計。
文學性的小說蘊藏了許多內涵在故事底下,具有許多層次與面向,
不會是很淺薄的只有故事本身,它可以讓你一直去挖掘,
它有時候像照妖鏡,你可能會在裡面看到你自己。
金閣寺或者該說三島啟蒙我如何閱讀文學,提升了我的欣賞層次,
雖然說我的程度還是很淺。因此金閣寺一直是我身邊的常備書籍。
自從佛教從印度傳播出去之後,在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的風貌,
比方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等等,雖然戒律等等各異,
但我相信這都是與當地習俗文化交融而漸漸形成的合理發展。
與我們較為了解的漢傳佛教不同,日本佛教出家人近似於上班性質,
既不茹素也允許有家室,不可諱言的,
宗教師的日常生活可以與俗人一般,這的確令人有矛盾的感受。
在故事中三位重要的出場人物:
與溝口同為僧人的柏木、鶴川與金閣寺的住持田山道詮法師,
也就是說,他們全部都是出家人。
柏木是溝口最親近的朋友,他不算是個好人,但是他也並不隱藏自己,
光明磊落展現出自己惡的一面。他經常與溝口進行生活哲學上的意見交流,
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路,三島刻意把黑色給了柏木。
在筆觸中我總是感覺柏木是三島最喜歡的一個角色,
或許柏木的思想比較接近真實三島的思想。
而鶴川無疑被賦予了白色的象徵,但是骨子裡他是柏木的同路人,
可以說柏木就是鶴川,黑色跟白色其實是朋友。
最奇妙的人物是道詮法師,道貌岸然卻經常扮成俗人嫖妓,
這個角色本身帶有衝突性,也是溝口所討厭的人。
照故事的發展,或許有的讀者會認為道詮壞人,但是若仔細看,
道詮對溝口其實不錯,從一開始溝口父親的委託就毫不遲疑的接收,
之後也讓溝口上大學,事實上,是溝口自己解釋道詮的行為,
道詮基本上只是過著自己的生活,面對溝口的種種越來越誇張的行為,
道詮甚至於算是滿寬大的。
要說道詮法師的代表色,我想是皮膚色的吧。
三島擅長使用和弦的方式,透過天氣、身邊人物與事件的不同,
在不經意處暗暗施力。有一個有趣的小事件在書中提了三次。
第一次:晴天,溝口與光明的鶴川在南禪寺遠遠看見一個女人與軍官訣別,
神秘又帶著浪漫〈美,色調白〉。
溝口將女人視為曾經拒絕自己的有為子〈暗示溝口被現實拒絕〉。
第二次:陰天,庸俗的房東小姐在閒聊時告訴溝口,
插花老師與男友出征前在南禪寺別離,故事已經失去神祕感〈平,色調灰〉。
當天被房東小姐拒絕。
第三次:黑夜,柏木對插花老師已厭倦打算分手,找溝口來當擋箭牌,
當夜插花老師甚至打算獻身給溝口,
原先在南禪寺的神祕浪漫已然完全破壞〈醜,色調黑〉。當天又被老師拒絕。
溝口對於嚴重口吃的毛病很自卑,因此無法與外界相處,
只能以不平衡的比例構築完整世界,他是外在世界的弱者與內心世界的王者。
溝口一直不停的衝撞,企圖打開那扇與外在現實世界溝通的門,
但金閣寺是現實世界的守門員,他一直跨越不過去。
這三部曲將溝口節節逼入死胡同,漸漸將其導入縱火的結局。
小說的首尾相互照應,
開首為父親在大海邊的火葬,結尾為金閣在苑池邊被焚燬。
小說中提到大金閣裡面有一個小金閣的模型,
父親與溝口的互動是濃縮版的金閣寺與溝口,
也就是在整部故事中包含了一個小故事,而這著小故事又代表了整個故事。
溝口小時候與父母還有另外一位男性親屬同床共眠時,
發現了母親與親屬偷情,但是父親卻將溝口的眼睛遮住,將他與這個現實世界隔離。
這是金閣寺的讀者所熟悉的,金閣一再的將溝口與現實世界隔離,使他陷入解離狀態。
金閣寺被寺僧放火焚燬的真實事件之所以會被三島改編成小說,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寺僧被捕後供稱:
「對於金閣寺的美感到忌妒,所以把它燒掉了。」
金閣寺書中呈現出三島式的,也可以說是日本式的美學思想。
溝口的美是精神至上而與現實相牴觸的,想像往往比真實更美麗,
金閣寺對他來說是心靈上的聖堂。溝口重要的朋友柏木則是個相當現實的人,
甚至於能夠將溝口可望而不可及的女子玩弄於股掌之間。
而柏木對美的感受,是建築在一種很流動的感覺上,
長久存在的事物令他感到厭煩,稍縱即逝的事物才是至美,
比如說:演奏完即船過水無痕的洞簫音樂、只能維持幾天的插花。
對於美、物質與精神、短暫與永恆,溝口與柏木經常進行著思辯的對話,
也是溝口經常在思維的問題。
在故事最後,溝口親手送走金閣讓金閣留在精神世界裡,
而真實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在四十五歲自殺,將自己的肉體送走而作品遺留世間。
作者: seiku (燃燒吧!禪師)   2007-01-02 12:05:00
推精彩大作...:)
作者: charphy   2008-04-27 02:0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