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軍災防應變機制周延 全民安心

作者: cychine (cychine)   2019-09-21 14:34:05
今天是921地震20周年紀念日,回想當時臺灣中部因為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導致人
民傷亡、財物損失慘重,不僅撼動社會,更震驚國際社會。當時整個臺灣社會在救災過程
中,充分展現堅毅勇氣與韌性。尤其是國軍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立即進駐各災區成立救
援指揮中心,與救難團體共同合作,將傷亡降到最低,可居救災首功。經歷多年災害考驗
,證明當初因為921地震所建立的重大災害應變體系,已成為國軍救災準則,奠定日後執
行緊急應變執行典範。
依據時任總統李登輝在《九二一大地震救災日記》的描述,國軍的組織動員、聯繫協調及
工作效率,本來就明顯高於行政部門。除在震災發生第一時間,國軍就進駐災區救災外,
整個救災指揮系統也隨之建立,展開運作。另外,在搶救行動告一段落後,國軍隨即重組
為安置與重建的組織體系,擴大救災與重建效益。綜觀整個救災過程,國軍弟兄不論是在
搶救生命、搬運屍體、維持災區治安及秩序、安置與重建工程,任勞任怨,快速有效執行
救災任務,更獲得全民肯定,也使國軍官兵迷彩服的身影,成為災害救援過程中,穩定民
心重要象徵。
由於921地震規模與損害前所未見,當時臺北市、臺中市、臺中縣、南投縣及嘉義縣等,
都有重大災情。國軍投入救災兵力擴及全軍,並依據災區鄉鎮劃分責任區,使國軍基層部
隊與地方政府民政、消防、警政體系緊密連結,充分演練與實踐在戰爭或重大緊急狀況下
,如何進行軍事與行政動員;另藉緊急命令發布,調整政府體系日常運作模式,才能提升
重建效率,將921大地震災害降至最低。此次救災經驗也重新建立災害防救、建築地震安
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等新規範,讓災害轉化成為政府組織提升與環境創新的動力。
國軍以921震災建構經驗為基礎,在後續面對各種重大天然災害時,同樣秉持「救災護民
、捨我其誰」的精神,主動預置兵力,馳援各災區,協助民眾對抗強風、豪雨和洪水侵襲
,致力恢復家園面貌。10年前莫拉克風災,造成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重大災情時,國
軍就是因有921累積的經驗,當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通報二級開設時,國軍及各作戰區災害
應變中心均同步開設,國防部也立即電令全軍加強防颱及救災整備,災害發生不待命令全
力投入救災,並分於中央與25個縣市災害應變中心派駐連絡官。參謀總長也進駐國軍災害
應變中心,全程指揮救災工作,使國軍主動積極、臨危不亂,有計畫有步驟地投入救災。
事後證明,在莫拉克風災期間,國軍官兵除擔負戰備訓練任務,維護本身官兵及設施安全
外,更將救災視同作戰任務,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戮力以赴。這都源自於921地震的
救災經驗,才能將國軍支援災害防救形成制度性規範,加上國防部後續制定作業手冊,才
使國軍能夠建立兼顧重大災害與緊急應變,平時與戰時皆能適用的標準程序。這套防災應
變機制經歷多次災害考驗,證明已經制度化運作,發揮平時能救災、戰時能達成作戰任務
的功能。
由於臺灣地理環境的特殊性,類似颱風及地震等天然災害已無法避免。雖然藉助科技能力
,災害發生前可掌握些細微徵兆及氣象情報,作為警惕與提醒,但仍難以完全掌握與預測
。因此,唯有依賴快速有效的緊急應變機制,才是防災救護的成功關鍵。在經歷921地震
及莫拉克風災後,我國災害防救機制運作已非常周延,國軍將救災視同作戰,並且在歷年
救災演習中,充分演練與驗證,於歷年災害中通過考驗,使國軍成為民眾安心的最大力量

綜言之,我們應體認,每一次地震或其他天然災害,都是對國家緊急應變機制的最佳考驗
,唯有軍民團結、軍民同心,才能發揮救災應變機制的最大效益,進而確保國土生態完整
,維護人民家園的安全。中央災害應變機制雖有特定災害的權責部會,但災害防救體系因
為國軍的加入,得以結合全民防衛體系,以動員機制整合軍隊與民間、軍隊與地方政府、
國防部及其他中央部會的功能,落實重大緊急事故的應變機制,才能有效因應平戰需求。
國軍參與重大災害的救援與重建,在在顯示國軍基於愛民情操與保衛國家安全的職責,已
通過國家安全應變機制運作的嚴格考驗,提升成為國家整體的戰爭應變能力。
https://www.ydn.com.tw/News/353389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