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聯合兵種營:編裝人數整理與能力分析

作者: afv (魁羽)   2024-04-01 21:18:55
我覺得國軍從精實案開始,把陸精系列案後的50萬大軍,裁到現在的21.5萬員額,還有今
年開始的一年義務役擴編員額,這整段整體員額規劃中,對於:
作戰/戰備部隊-後勤部隊-學校機關-高司指管-動員部隊基幹的員額配比,搭配平/戰時的
作戰計劃,看起來有很多互相衝突,全志願役時代的衝突特別嚴重。
依陸軍自遷台以來的習慣,是大量步兵守備部隊(各種重裝/輕裝/預備步兵師)塞滿全島
,搭配機械化部隊(獨立裝甲旅/戰車群)在守備部隊組成的防線後方,機動增援/反擊。
1980年代的陸精系列案,是因為受到第一波少子化(戰後嬰兒潮結束)加上大陸來台官兵
退除役影響,開始縮減員額。
在不變動師級為主架構下,將各師整併並在平時改編部份營級單位為動員基幹營,透過這
種方式裁減員額,也讓國軍更加依賴動員來達成全面作戰時所規劃的兵力(平時三十萬陸
軍兵力,戰時需靠動員擴充至45萬戰時兵力,以配合全面作戰計劃)
而在精進/精萃案惡名昭彰的裁後勤保戰鬥的裁減模式,在陸精系列案時就已經顯現。
不過由於陸精系列案裁減員額相較初始規模(60萬至50萬),衝擊力不如後來的三精案。
三精案可說是國軍從義務役走向全志願役路上,員額規劃與作戰計劃衝突嚴重,尤其陸軍
依然念念不忘那個:守備部隊扛線、機械化部隊打擊,的規劃原則,而同時又想要有大量
作戰/戰備部隊負擔平時戰備任務。
這個平/戰時均須要大量兵力,在員額大幅下滑下,衝突特別嚴重:
由於陸軍在全面作戰階段,需要大量兵力做本土決戰,但平時員額又大降,勢必比陸精案
完成時,更依賴大量後備動員部隊。
若只以此點(戰時大量快速動員)來看,理論上陸軍在平時員額配比上,就需要裁戰鬥部
隊來盡量保住:後勤部隊(支撐戰時部隊數量)-學校機關(平時訓練,維持後備兵源品
質)-高司指管(指揮大量戰時單位)-後備部隊基幹(執行後備教召及快速動員)
但陸軍又想要維持,平時有一定數量的戰備部隊,那常備作戰部隊(平時戰備,尤其機械
化部隊)能裁的幅度不大,勢必導致後勤部隊-學校機關-高司指管-後備部隊基幹都縮減
到僅能勉強配合常備作戰部隊的規模。
以日本陸上自衛隊及歐陸國家陸軍的全志願役模式來看,完全就不應該搞後備部隊上陣跟
擴充部隊數量,充其量只能作為補充兵管理單位,為現有單位提供補充:
以這角度來看,就是新訓旅維持7個作為戰時補充兵管理單位(陸軍6、海陸1),而不編
成戰鬥單位投入作戰,軍團可降為師級(歐陸模式)或維持現狀(日本模式),建軍重心
與戰時作戰部隊均以常備作戰部隊為主。
此路線好處是可以更集中資源為更為少數的常備部隊現代化換裝,比幫戰時幾十個旅現代
化換裝,花費更低。
所以陸軍整套玩下來(我平時戰備需求、戰時暴兵都要)變成:
戰時需要再額外動員大量兵力,但平時後勤編制無法撐起這麼大的單位量,最後只能盡量
外包給民間業者(民間物力動員),而且嚴重缺乏高司指揮單位應付戰時大量常後備單位
,而後備部隊平時基幹少得可憐,教召大幅簡化,動員速度奇差。
所以問題一直是到底戰時要不要大量快速擴充單位填戰場,還是走戰時陸軍精兵路線,戰
時後備兵力充其量只能給海空軍顧一下機場港口反特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