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軍如何反制中國新戰術?顛覆傳統海戰觀

作者: vikk33 (陳V)   2022-07-27 10:13:22
美軍如何反制中國新戰術?顛覆傳統海戰觀念的分散式海上作戰
https://reurl.cc/nOVWO6
由美國所主辦的2022年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22)正在進行中,這場二年舉辦一次的
多國聯合海上操演,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仍在持續,台海情勢似乎一觸即發,美
中兩國的關係又陷入僵局,而特別擴大了規模,讓這場演習受到不少的關注。美軍太平洋
艦隊司令就在記者會中特別表示,演習並非針對中國,而是聚焦在保衛台灣。話雖如此,
此次演習所強調的「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 , DMO),
卻是劍指中國而來,一般認為這是用來反制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新戰
術。
美國海軍近年來所發展出的「分散式海上作戰」,一開始的概念被稱為「分散式殺傷」(
Distributed Lethality),與過去組成龐大艦隊,集中火力攻擊的海上作戰模式完全相
反。強調海軍艦艇應該分散部署,從開始的偵蒐、識別目標,到發射武器、中繼導引,都
分給不同的作戰單位執行。讓殺傷鏈(Kill Chain)從過去由一艘艦艇或一個艦隊獨立負
責,轉變成由不同艦艇或分布在廣大海洋上的友軍接力完成,徹底顛覆傳統的海上作戰觀
念。而要瞭解「分散式殺傷」的概念為什麼會被提出來,或許要先從傳統的艦隊作戰來談
起來。
龐大艦隊成為累贅
在剛踏入海權時代時,海軍艦艇以火砲為主要的攻擊武器,但當時的火砲準確度很差,射
程又短,笨重不易轉向,為了解決這些缺點,組成艦隊,集體行動是最佳的辦法。一來可
以集中火力,彌補火砲準確度不佳的問題,二來可以彼此掩護火砲的射擊死角,讓整個艦
隊擁有360度的防禦網。再加上過去的海上通訊方法是靠旗號,將船艇編成艦隊,維持在
目視可及的範圍內活動,也方便傳遞命令,更能在出現任何狀況時,立即支援救助。
這樣的海上作戰觀念,一直維持到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潛
艇開始興起,落單的船艦很容易成為敵方潛艇獵殺的目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潛艇的狼
群戰術變的更成熟,成為大西洋上盟軍的夢魘。
水面艦艇發現最有效的反制方法也是組成艦隊,互相掩護聲納系統的探測死角。同時在第
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機逐步主宰戰場,原本在水面與水下的威脅,進一步來到了空中。水
面艦艇紛紛配備起高射砲,並嚴密編隊,以密集的防空砲火來防範戰機的攻擊,反而讓當
時的艦隊規模越來越龐大。
直到近代,航空母艦稱霸海洋,這種作戰觀念仍然沒有多大的改變。因為航空母艦雖然戰
力強大,但本身並沒有什麼防禦能力,需要大批的護衛艦與補給艦隨行,組成航空母艦戰
鬥群。這種航空母艦戰鬥群的總噸位,加起來遠遠超越過去,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火力
也最驚人的海上力量。
但是這種超級艦隊的缺點,卻也顯而易見,一定會成為敵方攻擊的首要目標,航空母艦又
被稱為炸彈磁鐵,其來有自。中國近年積極發展匿蹤轟炸機、航空母艦、高超音速彈道反
艦飛彈與長程巡弋飛彈,都是為了阻止美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介入未來可能在台海、東
海或南海爆發的衝突。
以分散式作戰反制中國
中國利用這些新型武器,組成海上防禦網,阻止美軍介入的策略,在軍事上被稱為「反介
入/區域拒止」戰術,目前已有初步的成效,對美軍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為了要反制,
美軍海軍所提出的全新方向,是打破過去編成大艦隊的觀念,改以小型艦隊或單艦行動的
形式,分散於廣闊的海面上,讓敵人難以集中攻擊。這些分散的小型艦隊或艦艇,並非獨
自作戰,而是以網路資料鏈串連在一起,讓空中戰機、水面艦艇、陸基雷達、水下潛艦等
所有單位,可以彼此分享資料,協同作戰,甚至能直接接收衛星或友軍所提供的情報。
舉例來說,陸基雷達發現可疑的敵蹤,由衛星協助識別,確認是敵艦後,指派水面艦艇發
射飛彈攻擊,飛彈在飛行途中,由資料鏈接收空中戰機所提供的最新敵艦座標,以修正航
向,最後成功命中目標。這樣的殺傷鏈擁有一極大優勢,在此作戰網絡中,所有參與單位
,皆可替換。陸基雷達被摧毀,可由空中預警機補位;在沒有衛星覆蓋的空檔,由無人機
負責這項工作;水面艦艇被擊沉了,就讓水下潛艦來發射飛彈。敵人不可能有辦法消滅所
有作戰單位,阻止美軍介入並發動反擊。
這種「分散式殺傷」的作戰概念,可以讓「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難以有效發揮,畢竟
百密一疏,再強的部隊都沒辦法全面封鎖小型艦隊或小編隊戰機滲透進入衝突區,特別是
美國在匿蹤技術上獨步全球,更加難以防範。即使解放軍有辦法消滅一定比例的美軍單位
,仍無法瓦解這個分散式殺傷鏈,達到阻止美軍介入衝突的目的。美國海軍還「分散式殺
傷」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分散式海上作戰」,將分散作戰的核心概念,從殺傷鏈擴
展到偵蒐感知與戰損控管等領域,是美國海軍目前最重要的發展目標。
擴大偵蒐感知能力的概念其實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理論上當各個作戰單位分
散於廣闊的洋面上,能覆蓋的偵察範圍一定會擴大非常多,但問題在於如何讓空中的戰機
、水面上的艦艇、水面下的潛艦,甚至是陸地上的海軍陸戰隊,能及時分享資訊。而這還
只是海軍,如果要跨軍種與陸軍、空軍一起協同作戰,情況會更複雜。為了整合這些資訊
,美軍正快速發展「全領域聯合作戰」(Joint All-Domain Operation, JADO),對美國
海軍來說,是支援「分散式海上作戰」的重要助力。
在戰損控管的層面,分為兩個主要的部份。其一是減少興建大型、精密且昂貴的艦艇,改
以小型、成本較便宜的艦艇,包括開始發展小型兩棲登陸艦,興建較便宜的星座級飛彈巡
防艦(Constellation Class),未來甚至可能不再投資重型航空母艦,而改以輕型航空
母艦來分攤風險。其二是大量使用無人載具,包括技術已較成熟的無人機,正在快速發展
中的無人水面艦與無人潛艇。這些沒有人員傷亡顧慮的無人載具,將負責最危險的作戰任
務,用於突破敵方防禦的第一線,是摧毀「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的關鍵武器。
長期演練及完善規劃是關鍵
不過,「分散式海上作戰」也不是沒有缺點,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分散的作戰單位容易
被各個擊破。通訊網路一旦被癱瘓,擊殺鏈等於瞬間瓦解。同時部隊過於分散,極不易指
揮管制,容易增加友軍誤擊的風險,這都需要長時間的演練與完善的規劃。特別是要支援
分散在整個戰區的艦艇,後勤單位的負擔會大幅加重。雖然美軍也在研究如何利用無人機
與無人艦艇來進行補給任務,但還在發展的初期,成效如何並未經歷實戰考驗。而且要如
何將盟邦的作戰船艦也納入這種作戰模式中,仍處於摸索的階段。
對台灣來說,國軍的許多作戰觀念都承襲自美軍,畢竟長期使用美製武器與訓練準則,但
這種「分散式海上作戰」對台灣來說,恐怕難以照單全收。不過其中有許多觀念,仍值得
國軍仿效。比如持續建置資料鏈與作戰網路、引進分散式殺傷鏈的聯合作戰模式、積極投
資無人載具與發展機動性更高的海上或岸上作戰單位,以強化敵方首波攻擊後的抗戰損能
力。在平日操演時,就要強調分散風險的觀念,不要再出現砲兵或裝甲部隊,整齊劃一地
排列在灘頭,進行射擊。因為在戰時,敵方的一枚飛彈,就可能消滅整個單位。
作者: totenkopf001 (骷髏)   2022-07-27 10:38:00
美國的小動作算什麼 按照yycbr的邏輯 只要他們躲在網路上嘴砲不入伍就夠打倒美國了
作者: saccharomyce (酵公菌)   2022-07-27 10:42:00
分散式殺傷是從冷戰就有的觀念吧 飽和對方的偵搜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