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成為學術名詞的「麥納馬拉謬誤」

作者: tomhawkreal (阿湯)   2022-03-30 18:44:17
這名詞起源於美國越戰期間的國防部長(任期1961~1968)
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cNamara_fallacy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7%B4%8D%E9%A6%AC%E6%8B%89%E8%AC%AC%E8%A
A%A4
wiki短網址:
https://w.wiki/4zpz (中文)
他相信可透過量化研究,瞭解美國在越戰中失利的原因,他用量化數據
(像是例如擊斃敵軍的屍體數量)衡量成功,但忽略了其他因素。
學者Daniel Yankelovich在他的著作
"Corporate Priorities: A continuing study of the new demands on business."
(1972) 批評如下:
「第一步 是測量容易測量的,目前為止還好。
第二步 是無視那些不容易測量的,或者賦予一個定量的值,
這是人為且有誤導嫌疑的。
第三步 是假定那些不容易測量的都不重要,這是盲目。
第四步 是宣稱沒有不容易測量的,這是自殺。」
(以下是原文)
"The first step is to measure whatever can be easily measured.
This is OK as far as it goes.
The second step is to disregard that which can't be easily
measured or to give it an arbitrary quantitative value.
This is artificial and misleading.
The third step is to presume that what can't be measured
easily really isn't important.
This is blindness.
The fourth step is to say that what can't be easily measured
really doesn't exist.
This is suicide."
數屍體這件事,在一些美軍將領或軍官的著作,經常提到。
比較接近目前的顯例,就是波灣戰爭總司令史瓦茲科夫的自傳。
他非常反對這種數屍體的計量方法,因為在越戰期間太多造假偽報;
甚至到了入侵格瑞納達戰爭,也還在用同一套方法,要求陸軍和陸戰
隊報告打死多少敵人 (結果一樣有造假,甚至沒在現場交戰的陸戰隊
,報出來的斃敵數比陸軍更多)
但為什麼堅持要數屍體? 因為他們認為統計上容易計算戰果,敵人
減少的數量,足以衡量我方的成功程度。
然而,結論和現實卻是天差地遠...
關於較難測量的項目,史瓦茲科夫認為,轟炸效果很難只憑數字評估。
他在波灣戰爭期間,如此形容:
「如果一座橋有4個橋墩炸斷了1個,結果就是車子通行會掉進河裡;
但是情報單位會說,這座橋只被毀25%」
相信這個結論,就必須花更多彈藥炸掉另外3個橋墩,時間也會拉長。
當然,最慘的就是學者所說的第四步: 宣稱沒有不容易測量的項目
那麼當然會無視任何較難測量的項目,這樣得出的結論,當然有可
能變成「大本營戰報」,只能拿來自爽,卻毫無用處...
作者: saccharomyce (酵公菌)   2022-03-30 19:42:00
只要是數字就能造假 這是定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