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機械設計真的都是這樣嗎...

作者: d0068267 (WizXu)   2020-03-21 03:53:57
看到滿認真的文章,舊文重回
※ 引述《mzt (YOLO)》之銘言:
: 機械設計有很多公司可以選擇的兄弟... 要學
: 的東西多得數不清。
: 不然你轉行洗成電資,遇到不負責任的公司又
: 要繼續轉行嗎?
這個就是我現在遇到不上不下的問題,我知道有一些專業,我也還沒掌控他,
但我知道公司沒有再用,自己只能追隨公司方式賺年資,而且A間公司的認知
換到B間公司又改了,明明機械工業是有標準有科學基礎在的,
到底要怎麼累積能力跳槽加薪啊,我怎麼在下一家公司說我會這些希望有更高的待遇。
: 1,2,3- 台灣有 GD&T 課程嗎?有些很複雜的組
: 件,標示的時候,腦海中就要有量測擺放,
: 和治具怎麼設計的3D 了。或是拆件的重點
: 尺寸在哪,分模線在哪... 甚至影響到之後怎
: 麽做公差分析...2D 是很大的學問。
我有一本Mechanical Tolearance Stackup and Analysis
專門在教累積公差的,也有ASME14.5Y,不過我主要是說明
不同家公司對於圖的認知都好不一致也就是沒有標準,
你在這個主管審圖可以過得,跳到另外一位審圖不能過
一間公司就有不同標準的主管然後全台灣的公司的標準....
: 4- 設計負債的原因可以幫忙解決也是學習的開始。
: 5- 不可能全檢的原因是什麼? 上百個尺寸
: 嗎?(那或許可以用OMM 編程加速全檢)
: 還是標示錯誤?因為需要設計特殊治具?
: 如果根本非重點尺寸,那可以只定義 FAI/Cpk
: 尺寸重點量測就好嗎?有問題找設計負責人問
: 聽起來合理,做機械設計就是設計師,練習專
: 業耐心,不厭其煩的回答細節是蠻好的。
其實我這段抱怨是指,你設計好的東西圖沒有錯,但是因為Q的地方少驗
最後組裝的又跑來問設計部門,常常這些就要搞很多圖跟實品是兩回事
都裝上去要找問題,又要自己驗,那公司的Q在幹嘛,這是因為沒有全檢
才會有這個BUG吧,關於您說設計特別的治具跟CMM的編程
來加快零件檢驗,我沒有權限這樣做,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這樣做。
: 6- 設計卡扣的時候,會算懸臂樑。設計自攻
: 螺絲可以看材料 tensile yield 來算拉出力。
: 設計可以直觀,如果可以把直觀的事拆解成
: 工程問題分析,那就是一種功力。直觀容易
: 導致花時間試誤,而且經驗累積和傳承相對
: 速度就比較慢。
: 多試幾家公司吧,願你在設計領域找到一片天。
我會自己再把大學的那幾本機械設計跟學理讀熟的,雖然在業界也沒多久,
也只待過一些上市的公司,現在只是進入了到底還要不要深造機械領域的東西。
我只是希望進到一間我覺得有感受到這是在用科學做事的公司.......
而不是整天抄抄改改,然後客製化界面大小等等。
: ※ 引述《d0068267 (AlbertXui)》之銘言:
: : 大家好目前27y機械學士畢業
: : 任職過幾家公司,都是擔任整機機械設計
: : 除了灰心跟無奈還有想轉職的念頭
: : 原因如下:
: : 1.機械設計的圖資都那麼髒嗎,(用AUTOCAD)尺寸沒標得、或著一堆尺寸亂偏
: : 2.使用軟體落後,明明3D軟體都已經把工程圖焊接圖,甚至3D標註的功能都已經有了
: : 可以用3D軟體自動化的部分還在用AUTOCAD
: : 3.標準件還一堆人再用AUTOCAD 2D圖塊來lay(AUTOCAD也有MECHANICAL可以用)
: : 市購件一堆大廠都有提供3D模型,
: : 3.深入圖學之後,其實如果真的有看過ASME14.5Y工程圖是怎麼標註的會發現
: : 標尺寸習慣每間公司的每個主管的標準都不一樣,是審圖的邏輯標準。
: : 而且這跟設計無關,但有寫主管好像只能一直拘泥這點,而搞慢出圖速度
: : 4.前面的管理都還沒做好,原本的設計負債來找你、業務也來找你,於是你整天
: : 感覺自己沒有增長。
: : 5.根本不可能全檢,圖沒有問題但有問題又找你
: : 6.機構設計跟動力學跟材料力學基本上是機械系的強項,但怎麼設計都很直觀
: : 這些問題不外乎上市上櫃的大廠,雖然他們有生存但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 : 接下來不知道要去資策會寫軟體還是洗電資學歷還是做PLC工控
作者: tonsofdamage (巨量的傷害)   2020-03-21 13:26:00
老實說,業界有在真的用基礎科學計算理論的公司很少,你會算難一點的就屌打一票人。當然不能說沒有高手,只是好像高手都去台積輪班或系統廠了,傳產留下高手比例實在太少,曾經在號稱台灣第一機械大廠計算一些東西,算了兩頁的動力學,解釋完之後博士也不懂,你就知道水準機械深入到一定想要跳就加強語言絕對是最快的,不然就找個薪水不錯能養老的待吧
作者: HiJimmy (å—¨ 吉米)   2020-03-21 20:13:00
東西只靠QC絕對會做不好,設計時就要考慮到製程能力不然永遠搞不完,設計圖是一回事,製造是一回事,客戶要求也是,很多都是要找平衡點
作者: weerock (綠茶_石頭)   2020-03-21 20:45:00
看來看去在台灣同等級的工作機械都是比不上資工電機電子的
作者: euser1777 (YY)   2020-03-22 00:31:00
台灣還有機械業? 不是就是Cost reduction X N次方!
作者: diaze (狄亞茲)   2020-03-22 13:03:00
以你這種上進認真的態度 轉電資的話 年薪大概是現在兩倍
作者: ksacet (ksacet)   2020-03-22 22:49:00
不同公司表準不一樣很正常 不然就不會有某公司比較好用的問題了
作者: parasweet (友情客串~)   2020-03-23 13:41:00
我看不懂Q的那部分...量產品全檢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啊
作者: gamer   2020-03-23 21:51:00
全檢當然有可能,很多產品都是全檢,只要服務成本大於檢驗成本就有必要全檢。
作者: d0068267 (WizXu)   2020-03-23 21:53:00
其實多設計一點檢具就好了,但有時候真的看不到公司有這打算,自己菜鳥也沒辦法說甚麼只是覺得雜事很多....沒辦法專心在設計這個地方很困擾然後以前沒讀熟的和沒有讀的到業界全部都忘了材料力學都沒讀熟就要你用拓樸最佳化(工具機)
作者: jazy6804 (豪大帥哥)   2020-03-23 22:18:00
研究方向適合你吧?說到公差就想到....標出來的公差可能A廠商可以但是B廠商做不出來...
作者: tonsofdamage (巨量的傷害)   2020-03-23 22:56:00
去研究機構吧,想研究台灣業界沒環境
作者: euser1777 (YY)   2020-03-24 00:39:00
研究機構的學歷都要很好!四大?博士後?
作者: eatn (春暖花開)   2020-03-24 08:14:00
你的態度在資訊業 月薪確實是兩倍以上
作者: OrzOGC (洞八達人.拖哨天王)   2020-03-24 08:47:00
選擇比努力重要,選了機械一開始就錯了
作者: michaelgodtw (可愛書生寶寶)   2020-03-24 12:17:00
品管有手法啊,全測哪有時間
作者: d0068267 (WizXu)   2020-03-24 23:17:00
那我覺得我的困擾比較視為甚麼組裝技師不是找發生問題的請品管核對圖面與零件的尺寸是否一致,而是找設計部門照理來說首件的bug都除掉之後,發生問題應該要組裝人員自己排除吧?
作者: choral   2020-03-25 08:35:00
反正找Q,Q就推給RD,倒不如一開始就去找RD,讓RD去找是誰的問題,不過功力不夠的RD又抓不出問題在哪,也壓不過Q的主管,於是陷入鬼打牆迴圈,傳產日常。
作者: euser1777 (YY)   2020-03-25 11:45:00
推樓上! 無限迴圈+1
作者: iPadProPlus (哀配之神)   2020-03-25 21:06:00
全檢很浪費時間啊產品穩定之後本來就不用全檢不然你學那些統計法要幹嘛的CPK1.33的東西還要全檢什麼?或者應該說,CPK沒有1.33怎麼有信心量產能量產就是閉著眼睛都能做隨便一個阿貓阿狗就能來當op講就是RD對於公差的設計以及製程能力不能太陌生
作者: gamer   2020-03-25 23:26:00
照著樓上講的操作,實際上一樣還是會有fail產品,CPK=1.33的fail rate雖然低到大約66ppm,但這只是單一零件,各個零件配合起來經常會出現3 sigma以下的fail rate,如果該產品就是不能接受客訴的時候,一般的做法就是全檢。所以不用看到全檢就急著要說製程能力不足還是浪費錢。這個問題本來就不單純是機率大小的問題,而是你公司對產品fail rate忍受度有多高的問題。
作者: d0068267 (WizXu)   2020-03-26 03:18:00
所以我的重點應該是發生fail的時候的問題而且CPK不是設計端控制吧,誰知道廠商會做出甚麼東西不過有時候真的也不是Q的問題,而是以前設計錯的圖很多不過以前公司的確沒去訂cpk這種東西,而且我怎麼感覺這是採購品保要去要求廠商的,設計只是提供製造資訊跟詳系的公差描述整體外形,材料資料
作者: gamer   2020-03-26 23:03:00
傳產沒導入CPK的公司一堆然後宣稱自己CPK有>1.33,但都是送golden sample的廠商也一堆,而且這件事不分傳產還是科技業。
作者: michaelgodtw (可愛書生寶寶)   2020-03-28 19:22:00
cpk數字出來,應該是拿去給q做分析,研發沒事分析這個很怪啥鬼事都叫研發處理
作者: HiJimmy (å—¨ 吉米)   2020-03-28 19:28:00
Q做分析 RD和製造依回饋修改,這才是正常的,cpk只靠單一部門,能做多好都是假相,大概都是放寬標準但現實都是會有"這不甘我的事,去找XX處理",然後,就沒下文了,只要這種人一多,公司大概就變養老單位永遠都只能"憶當年",當初如何如何,都在的吃老本這樣不行以前做過,問了又說不出哪裡不行 只會說以前就試過,等到拿出別人做的又會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永遠都一直在無限回圈,最後就是公司凋零,等著收掉
作者: gamer   2020-03-29 20:53:00
Q沒辦法也沒能力去督導廠商的製程能力提升,這本來就是工程或是RD要做的,Q只能幫你檢驗廠商提供的樣品,還有用統計學檢驗看看廠商提供的數據是不是有問題。生產品質的問題最終還是會回歸到成本上,現在製造業(不論傳產還科技業)的問題是高層不願意接受廠商或工廠產線用現有的設備要做出高良率的產品成本就是需要這麼高,你要他用低成本去做,他就是做假數據或是送golden sample送檢,就算是號稱最嚴謹的日商,在過去這幾年來,也不知道被抓到多少次在產品數據上造假來達到業主的要求,更何況中國廠商。
作者: d0068267 (WizXu)   2020-04-02 02:28:00
那我這麼說,如果公差是廠商提供的,我圖也照廠商說的可以製造出來的公差標了,那收到不符料件應該是Q要處理吧?至於製程能力要找更好的的確是用各種手段回報給採購但還是需要品管的統計呀....採購才可以依據客觀的數據去向廠商施壓
作者: HiJimmy (å—¨ 吉米)   2020-04-02 11:30:00
如果是你說的情形。Q需要驗退,特殊情況要上報協同製造、設計、採購與能決定的主管,採用特採,特事特辦,但前提是這個情形不能一再發生,一再發生代表廠商能力評估時,可能有問題。這樣的事情Q的能力和協調能力很重要看來你遇上一個以為自己是蓋合格不合格的“品檢員”,而不是”品管”,這樣的品管主管有的搞了,通常還會伴隨著隨著出貨時間不一樣,標準一直在變動的麻煩
作者: d0068267 (WizXu)   2020-04-02 22:24:00
更常是廠商不反應這樣的公差做不到,品檢員也沒驗採購依據價格反正RD又沒時間驗,最後剩下組裝技師跟RD troble shoot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