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傳產退休潮

作者: sunkingten (蔡旺旺/蔡咪咪)   2016-02-27 01:36:15
※ 引述《fjack (fjack)》之銘言:
: 不會受惠,因為慢慢的,這些老傳產會收掉,現場很缺工,老的走了,年輕人
: 經驗都不夠,連帶影响產品的品質跟服務,最後客人也走了...
: 很多老闆都很明白,現在都是在撐,撐到不行公司就收掉
: 至於二代,繼承家業,錢有賺起來的不擔心,就算公司收掉,手上的錢也足夠生活了
: 比較慘是那些第一代賺的資產不夠多的,二代接班後收掉就真的要出門找工作了
: 有錢人基本上不找工作的..面子問題~
: 現在每家工廠都缺工,要找個堪用的都很難,嫌薪水低,髒亂.....
: 但以後這些工作都會消失, 反正少子化了,以後工作機會也不需要那麼多了
: 比較擔心是有些事情還是要有人做,工廠收掉就算了,可有可無, 只是像
: 醫療,老人照護這一塊,非常缺人,都請外勞了...
: 未來要住安養院,可能要很有錢的人才能負擔, 如果東南亞國家薪水起來,
: 不來台灣打工,那老人照護的人力又更缺了...而且這已經在發生中了
: 以後台灣公司的規模會愈來愈小, 缺人,缺地...
: 我也在想我公司大概到我這代就結束了, 也不會想再擴張規模 (缺工,已經有請外勞)
: 以後子女如果有能力,要接也ok,但就只能維持幾個人的小規模經營吧...
各位前輩晚安
小弟資歷尚淺,說出來的話可能沒那麼有說服力
我是八年級頭
自家是經營射出廠(無模具廠)
早在國中的時候,就可以明顯感受到訂單都跑去中國
要接,還真的不知道怎麼接
我爸就是個活生生的案例
活在自己的世界,井底之蛙(但他還是辛苦把我養大,我很感激他)
現在塑膠射出有那麼多技術,微氣泡、共射、雙料...ooxx一大堆
只靠最傳統的機台跟以前學到的Know How能撐多久?
人不能活在過去阿...
接下來從家裡走出去
看著台灣
大多都是做代工
靠著量大才能有獲利
只不過那種量大單子絕對不可能一直在台灣製作生產
2300萬人口,是能做到多少東西?
做那麼累才賺那麼一點錢...
為何不改變?
以代工所累積的基礎,難道就不能研發自己的產品?
工具機的拆跟抄,中國不也正在做?
那為什麼我們工具機的幅度就沒那麼大...
維持現況遲早會被人超越
我待過的地方真的不多
一年鈑金廠、不到三個月的Mockup廠、以及現在這間
大部分員工都是...還有工作就好,還有錢賺就好的心態
反正都在同艘船上,沒人要划槳,要沉一起沉
不過這是基層員工的心態,遲早會被機器手臂取代的工作
整理一下幾項重點
1.井底之蛙,對於世界的趨勢完全沒概念
2.安逸的結果是灘死水
3.消極態度
1.地球村,世界觀
2.如何以自身擁有的知識,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獲利
3.正面、積極的心態
我就是不爽科技業、電子業
難道傳產真的沒有出路?
要我進去這兩種產業,我還不如做小七店員
離題了
就我所知,我公司現場的師傅薪水是我的兩倍
我也才30K左右,師傅也都不到35歲吧...
我主管都沒到30歲了...Orz
公司最晚加班只到八點~~~
主要公司是在賣自己的產品
幾乎都是客戶問了很多間廠商做不出來才會找上我們
所以我們的價格自然貴上許多
至於機械業
這太廣大了
光是高鐵列車
就要多少專業人才以及關鍵技術來做研發?
中國有錢可以這樣玩
台灣呢?
不過開始出現經驗斷層
產業外移,沒把技術留在台灣
公司不自己培訓
然後缺工又是缺基層的工作
大學學歷氾濫,大家都不想做基層
學歷氾濫就算了,理論基礎也沒學好...
失敗的產學跟技職體系
會造成現在的結果唯一的主因大概就是
掌權的舊思維
一切都是阿共的陰謀,我最近開始覺得這句話有道理了...
至於家中的射出廠...
還是想接看看,只不過不是現在...
機台遲早會賣掉,當然就要物盡其用阿
學到多少算多少
時間...真的很少...
作者: jc74156 (夢劇場)   2016-02-27 04:37:00
不要跟上銀老闆一樣,只會怪學校怪政府,明明是企業的責任,自己都不做只會牽托,我看一堆歐美日成功的企業,人家都很花心思在培訓,不像台灣企業只會敷衍了事的培訓。中國機械領域早就領先台灣很久,中國龍頭工具機廠商都可做出不輸日本的高階工具機,中國還針對自身高端需求研發獨創的工具機。不要還活在中國只是山寨的思維。台灣的問題是人人都想當老闆,工具機公司一大堆,同類型工具機廠商都可以有幾十家,甚至40~50家,如果能整併後擴大公司規模,就能開出像樣的薪水,來搶高學歷人材與經理人材,只有高學歷且有能力的人材,才能帶領公司提升,這在台灣一些從小型不斷擴大成知名企業的例子都可找到。老闆學歷低,能力不夠強,沒關係。但要會看人用人。高學歷不一定都是人才,但老闆就是要把人才找出來,給足夠的薪水,讓他來幫你打天下
作者: TsaiTao (菜逃)   2016-02-27 10:27:00
推這篇,感想很接近
作者: swyoung (喔。)   2016-02-27 11:21:00
作者: powerking01 (力王回來了)   2016-02-27 14:17:00
回一樓,我覺得你對工具機產業一點都不了解,先說大陸好了,目前以大連機床跟瀋陽機床為第一跟第二大,這兩家都是國營廠,機器水準說真的要比的上日本?再100年都看不到尾巴,只是國家有錢利用併購方式去做多方向的發展,台灣典型公司就是友嘉,四處併購並不代表自身產品水準跟著提高。二說學校與政府,學校教育學生是以通才而非專才教育,在加上學歷貶值,政府無作為,以德國舉例,人家念書不用錢,但是稅金很高,如果是你願意繳40%稅金給政府嗎?第三,台灣工具機廠商光中部就超過500間,你說40-50間就是代表你真的對這產業不夠深入了解,結論今天技即使念到大學,我並不覺得比德國只有念到高中的技師還要優秀。重點如果要像德國一樣,你先說說願不願意多繳40%稅金,如果肯這回應就可忽視!
作者: Belanice (龍杰)   2016-02-27 14:47:00
40%的稅金? 先說說信不信任政府吧,不是繳了錢就一定會回饋到每位納稅人身上,有可能專為特定族群辦事
作者: ksacet (ksacet)   2016-02-27 15:52:00
學校的東西 終究是比較慢 要驗正 要寫成書 最新的東西不會在書上 個別說每間公司會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專業(如果有的)所以不用想說一畢業就會變成戰力 但是很遺憾的是這些東西這些公司獨有技術最早也是課本的東西生出來的 你底子好要學起來相對會比較快至於有沒有足夠的技師...看你薪水開多少吧 薪水不夠高人家有實力有技術 就自己去貸款自己出來開了 早年的加工仔間幾乎都這樣起家的...
作者: fjack (fjack)   2016-02-27 17:22:00
未來趨勢是大者恆大,有發展不錯的傳產,愈來愈大,其它中小型包含家庭式,只能靠關係接大廠不想自己做的代工單,或等著被消滅,大環境是如此,當然你可以不相信,畢竟成事在人,Tesla老闆也是不相信既有商場規則的人,包含我也是, 我是小廠,現在己著手規劃到2018年的美國展, 以我的規模,獨立參加這種大展很不尋常, 但是不試著打破舊的思維框架, 未來肯定沒路,自身能力要一直加強,英文也要到跟老外對答如流的程度.台灣的製造實力其實一直都很不錯(不到頂尖5%也有前面10%)但是在國際行銷,售服上不夠好(受限於規模跟財力)樓上早年確實是有技術,貸款買機台就創業了,但是多數這樣創業的老闆就停留在代工思維,一方面也是自身能力背景限制大部份這樣的老闆, 重製造,但其它方面, 例如文組的行銷人才就忽略了,一個產業應該是各方面人才都要發揮合作..光是從工廠,要跳脫到自有通路,品牌,腦袋就得整個換過了你有一個好的製造發明,要怎麼銷售出去,難度不下於技術研發網路公司,靠點擊率,就能把公司市值增加到幾十億美金轉手這種財富爆增的方式,製造業出身的根本難以想像..台灣也有個有趣的case, 上銀算是機械業頭把交椅之一吧,他的老闆是學企管的文組人才...不是機械背景出身..
作者: tzsh (D大是對的)   2016-02-27 21:42:00
上銀老板是前交通銀行的主管
作者: TsaiTao (菜逃)   2016-02-28 19:30:00
再推f大,感謝分享阿~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2-28 19:32:00
看到瑞士的傳統精密工業(鐘錶)讓我想到技能的基礎教育.台灣的基礎教育實在不好.你如何的用功學到的也是...這像個蛇咬蛇的惡循環.除非打破惡循環,在技職教育上重新改造.我記得很清楚從小第一次打掃教室,老師沒有來做示範,如怎樣拿掃把,持畚箕的.一直到成年,沒有人叫你做正確的第一次."我以為你已經會了?"這是所有大人對犯錯學生的發問.實習課,學生私人工具包裡,一把螺絲起子用來對付所有的螺絲.
作者: duser ( )   2016-02-28 19:41:00
推s大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2-28 19:42:00
那把起子,還是崩了頭的!助教沒告訴我要有四把起子!四把.四把不同size的! 真是血淚啊.....
作者: duser ( )   2016-02-28 20:05:00
剛進公司組立機台鎖螺絲超常滑牙的啦
作者: fhill12 (侃侃)   2016-02-29 15:09:00
推!
作者: tume7 (無敵七)   2016-02-29 15:51:00
一段文章出現兩次 "不爽科技業、電子業" 重點都跑掉了...
作者: duser ( )   2016-02-29 17:03:00
原po可以說明一下為何 "不爽科技業、電子業" 嗎我也有點討厭電子業,用錢把人才吸走,讓一群高階機械人才在電子業做高中畢業就能做的事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2-29 19:17:00
是人格特質不同於大眾吧.這是體質也沒甚麼好說的.為什麼巴菲特不開產業公司只四處收上市企業的股權?這表示投資管理是一門好賺的技術,是的別瞧不起.有太多盲目投資於生產的人卻少有人去做行銷和通路.結果只讓你在整個售價裡才取得幾毛.要檢討的是你,不是別人.取得通路就取得利潤分配權.如果只開發產品卻沒有分配權,還是只能賺幾毛.
作者: powerking01 (力王回來了)   2016-03-01 00:09:00
品牌決定一切,舉例精品業如皮革 紡織 扣件,這些產業能夠做起來的品牌幾乎是沒有,難道他們都不懂這些道理嗎,品牌的建立最快途徑就是用錢堆出來,有了品牌通路漸漸就會出來!
作者: ksacet (ksacet)   2016-03-01 00:34:00
還是那個字 錢~錢~錢~ 什麼都摳死當 就什麼都沒有
作者: fjack (fjack)   2016-03-01 01:46:00
你可以查ikea,基本總公司專門做研發跟銷售,還有物流管理,製製造部份外包東歐跟亞洲,算是最底層...物流跟銷售的技術含量不會輸給製造, 只用製造思維,除了你技術真的屌到客戶要來求你, 不然利潤只會愈來愈少(消費者就是要便宜)就連汔車廠,總公司只保留內燃機研發,銷售,組裝..零件都外包製造商到最後都只剩下一點管理費可賺,例如鴻海我以也跟ikea的亞洲採購的人聊過,大陸人,他們的模式製造商要賺錢很難,同樣ikea最核心的業務是行銷跟物流(供應鍊管理)而且現在還卡到一個問題,產品更新很快,價格也掉很快沒有不斷研發推出新款,不斷行銷,2年時間內,你的產品/品牌就沒落了, 現在生意比以前難做太多了...小米機現在也是後繼無力..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01 02:35:00
ikea或apple,都是贏在整體規劃與執行.沒有這種想像,就沒有這種成就.在台灣我們看到統一超商.東西貴死人,客人照買.因為他們販售的不只是食品飲料影印運貨,他們還供應了一個寂寞心靈的避難所.把一部分速食店,咖啡店的客戶拉進店來.進來,是一個關鍵.
作者: johnnycgi (紅茶不加糖)   2016-03-02 03:49:00
這串點出了機械產業的許多問題,太多老闆只懂技術但是一家公司要生存、要壯大、要永續,並不能只靠技術業務能力、行銷能力、管理能力,關鍵程度不下於技術
作者: saram (saram)   2016-03-03 00:01:00
五分技術遠不如三分管理.管理真是大學問.
作者: shian747 (天契)   2016-03-07 11:05:00
工具機業規模最大就友x跟亞x,但是設計薪水聽說都不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