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5-11-19 16:41:09ai為什麼不會分段啊
全部糊成一團塊
是怎樣哦
從「筆與紙」到「雲與端」
——老新聞工作者南建軍見證媒體行業巨變
8月26日,在新源縣融媒體中心,從業25年的編輯南建軍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新聞媒體從
傳統媒體時代走向融媒體時代的巨大變遷,也道出了行業巨變中始終不變的初心與坚守。
南建軍的媒體生涯始於2000年,當時的採訪裝備與如今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剛工作時
,最常用的是DVcam攝影機,不僅電池又大又重,還得用大盒式磁帶,攜帶和操作都很不
方便。」南建軍回憶道。而現在,靈眸口袋雲台相機等輕便靈巧的拍攝設備已成標配,無
人機、手機穩定器更成為採訪「利器」。設備的更新迭代,成了時代變遷最直觀的註腳。
採訪方式的轉變,更讓新聞採集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過去,採寫一條新聞全靠「腿勤嘴
勤」。南建軍記得,自己曾為採訪一位鄉村致富帶頭人,提前一天坐班車到鄉裡,再步行
幾公里進村,先找村幹部溝通,再到當事人家中拉家常,跟著下地邊幹活邊聊天,一天下
來忙得團團轉,也才攢下幾百字素材。而現在,採訪前可以透過微信提前聯繫對方、列出
問題框架;現場用無人機拍全景、手機架穩定器錄訪談,細節疑問用錄音筆補充;中午結
束採訪,下午返程路上就能用筆記本電腦整理素材,晚上就能順利出稿,效率大幅提升。
去年報導那拉提景區升級改造的新聞時,他就親身體驗了這套高效流程。
報導形態的演進,則讓新聞與讀者的距離越來越近。「以前往報紙投稿,稿子登出來後,
根本不知道讀者喜不喜歡、有沒有疑問。」南建軍說。如今,一篇報導可以做成圖文並茂
的微信公眾號文章,還能同步製作短視頻,相比過去單純羅列時間、地點、數字的傳統稿
件,更直觀、更容易被接受,讀者的評論與反饋也能即時傳遞回來。
傳播終端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徹底改變了新聞生產與接收的模式。2000年時,
南建軍所在的辦公室只有一部座機,單位甚至連電腦都沒有,採訪結束必須回到單位手寫
稿件;如今,單位和家裡都有電腦,外出採訪時用手機就能拍視頻、配文字,當場傳回後
台編輯,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幹活,隨時隨地傳播」。對受眾而言,過去看新聞得等到
晚上9點的電視新聞,或靠收音機聽廣播;現在手機揣在兜裡,走路、吃飯、種地歇息時
,都能刷新聞、看短視頻,甚至透過短視頻學習農業技術,媒體真正成了「隨身攜帶」的
工具。
即使行業變化萬千,南建軍始終堅信「腳底板底下出新聞」這句老話。「以前靠腿跑,現
在靠技術省時間,但該到的現場還是得親自到,該問的問題還是得仔細問,該核實的細節
還是得認真核實。」去年報導新農村建設新聞時,他用無人機拍攝村貌,讓畫面更豐富震
撼,但前期的實地走訪、信息核實,一個環節也沒少。
對於年輕記者,南建軍給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多學新技术,但千萬別丟了老本事。」
他認為,會用無人機、會剪視頻是必備技能,但更要學會「蹲點」——蹲在田間地頭,才
能聽懂農民的真實心聲;蹲在工廠車間,才能寫出工人的真實故事。「設備是工具,技術
是手段,真正打動人的,永遠是新聞事件裡的人物,是那些真實、溫暖、有力量的故事。
」他希望年輕記者能把新源的故事講好、傳遠。
25年來,南建軍始終在記錄新源的變遷,而他自己,也成了這份變遷的一部分。陽光透過
新源縣融媒體中心的玻璃窗,落在辦公桌上那台舊相機與新手機上,正如媒體行業的巨變
:變的是工具與形態,不變的是記者對現場的坚守、對真實的執著。這份初心,正是媒體
行業變遷中最珍貴的傳承。
(通訊員 懷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