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Pika (精靈皮卡丘)
2025-11-17 16:45:31「你們繼續滑手機,那些大道理我們來處理就好」— 科技菁英不想讓你知道的教養秘密
寫在最前面
這不是一篇要你完全禁止孩子用3C的文章。我知道那不現實,我也沒有資格說教。這只是我
最近讀到的一些資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給孩子iPad」這件事。
如果你的做法和我接下來要說的不一樣,那很正常。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方法。我只
是想分享一個大部分台灣媽媽可能不知道的角度。
一個讓我睡不著的發現
前陣子我在看 Brené Brown 的訪談。你可能聽過她,那個研究羞恥心和脆弱的學者,在 Netf
lix 上有特別節目。我把她這篇專訪貼在下面對話框。
她說了一件讓我整晚睡不著的事。
因為工作關係,她常參加科技圈的聚會。她說在那些場合,她注意到一個很詭異的模式。
同一個科技大佬,你問他「你覺得孩子應該學什麼?」他會很自信地說:「當然是程式設計、A
I、這些未來的技能啊。」
聽起來很合理對吧?
但五分鐘後,有人問他「你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什麼?」同一個人會說:「我深度閱讀哲學和
歷史。」
Brené Brown 當下就愣住了。所以到底是哪一個?
然後她開始擔心一件更大的事:
會不會正在形成某種「思考階級」?他們自己讀哲學、讀歷史、培養批判思維,但對其他人說
:「你們繼續滑手機就好,那些複雜的事情,我們會處理。」
我讀到這段的時候,手停在半空中。
因為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Steve Jobs 那個著名的回答
你可能聽過這個故事,但我還是想再說一次。
2010年,iPad 剛推出。全世界都瘋了。《紐約時報》記者去訪問 Jobs,興奮地問:「你的孩
子一定很愛 iPad 吧?」
Jobs 的回答是:「他們沒用過。我們在家嚴格限制科技產品的使用。」
記者愣住了。
Jobs 的傳記作者後來說,Jobs 家每天晚上都會全家圍坐在餐桌旁。他們聊書、聊歷史、聊
各種話題。沒有人拿出手機或平板。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覺得只是個有趣的軼事。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舉動的意義完全不
一樣。
創造 iPad 的人,不讓自己的孩子用 iPad。
就像你去一家餐廳,發現老闆從來不吃自己店裡的東西。你會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而且這不只是 Jobs, Bill Gates 的孩子要到14歲才能有手機。台灣和美國的平均年齡是10
歲。
Gates 家有很嚴格的規定:吃飯不能用手機,睡前要關機,打電動有時間限制。為什麼?因為20
07年他發現女兒開始對電玩「過度依賴」,他立刻警覺到不對勁。
還有更極端的。
很多矽谷高管會把孩子送去「低科技學校」,有些甚至完全禁止使用數位裝置。這些學校重
視動手做、面對面互動、藝術和戶外活動。
《紐約時報》訪問過這些父母。有個在科技公司工作的爸爸說:「我看過科技能造成什麼傷
害。我要保護我的孩子。」
我讀到這裡時,感覺有點被背叛。
那些創造這些產品、設計這些 App 的人,不讓自己的孩子碰。
他們自己都學什麼?
這是最諷刺的部分。
我去查了一些科技界領袖的學歷背景:
HP 前 CEO Carly Fiorina:史丹佛大學歷史系
YouTube CEO Susan Wojcicki: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系
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史丹佛大學哲學系
Chipotle 創辦人:藝術史系
Slack 創辦人:哲學系
幾乎都是人文學科。
但他們對外的說法呢?「人文學科沒用」、「孩子應該學程式」、「讀英文系只能去賣鞋」
。
有個科技投資人甚至寫了6000字長文批評人文教育。但他自己?史丹佛哲學系畢業。
Jobs 自己說過:「光有科技不夠,科技必須與人文藝術結合,才能觸動人心。」
他們靠人文素養成功,卻告訴大眾:你們的孩子學程式就好。
我不是在說程式不重要。我是在問:為什麼他們說一套,做一套?
他們到底知道什麼?
我花了很多時間想這個問題。後來發現,他們知道的事情,其實我們也可以知道,只是沒人告
訴我們。
第一件事:成癮是設計出來的
有個前 Google 員工創立了「人道科技中心」,專門揭露科技公司的設計手法。我把相關連
結貼在下面讓大家去看。
他說了一句話:「有兩個產業稱呼客戶為 users:毒品業和軟體業。」
User 這個字,可以是「使用者」,也可以是「吸毒者」。
科技公司雇用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研究怎麼讓你停不下來。
為什麼你會一直下拉更新?那個動作就像拉吃角子老虎,你永遠不知道這次會出現什麼。
為什麼看到紅色數字就受不了?因為那會觸發焦慮。
為什麼 YouTube 會自動播放下一部影片?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主動關掉。
這些都不是意外。都是設計。
而設計這些的人,不讓自己的孩子用。
第二件事:演算法餵的不是知識,是憤怒
2021年有一批 Facebook 內部文件外洩,叫做「Facebook Files」。
裡面揭露:Facebook 的 AI 系統把用戶參與度放在第一位。為了最大化利潤,必須優化參與
度。
但, 什麼內容參與度最高?答案是讓人生氣的內容。
因為當你生氣,你會點開、會留言、會分享給朋友說「你看這個太扯了」。每一個動作都是
參與度,每一個參與都是廣告收入。
Facebook 內部工程師曾經提出解決方案:刪除演算法對爭議性內容的「boost」(提升)。但
Zuckerberg 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減少聳動內容,用戶可能會離開平台。
公司選擇了利潤,而不是社會責任。
你以為孩子在 YouTube 上「學東西」,但演算法其實在訓練他們:需要持續刺激,無法忍受無
聊,失去深度專注的能力。
第三件事:正在形成的階級差距
這是最讓我不安的部分。
美國 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研究指出,數位鴻溝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富人有科技,窮人沒有。(這個已經改善很多)
第二層:富人有科技+使用技能,窮人只有科技。(這個正在惡化)
第三層:富人有科技+人+批判思維,窮人只有科技。(這個最危險)
不是誰有 iPad 的問題。
是怎麼用的問題。
菁英家庭:有 iPad 但嚴格限制,強調閱讀、思考、對話
一般家庭:用 iPad 當保母,孩子一天滑好幾小時
結果?
菁英的孩子培養出批判性思維、自制力、深度思考能力。
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越來越短,越來越難專注,越來越容易被操控。
20年後,菁英的孩子讀過哲學歷史,能批判思考,不被廣告和假新聞輕易影響,成為決策者。
其他孩子習慣演算法推薦,注意力破碎,容易被操控,成為被決策的對象。
這就是 Brené Brown 擔心的「思考階級」。
而這個分裂,正在我們眼前發生。
對台灣媽媽來說,這代表什麼?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如果我限制孩子用 iPad,他們會不會落後?」
「現在是科技時代,不給他們用會不會輸在起跑點?」
我也有這些擔心。
但看看科技圈菁英怎麼做:Jobs 的孩子很晚才接觸 iPad,Gates 的孩子14歲才有手機,很多
矽谷主管送孩子去無科技學校。
他們的孩子有落後嗎?沒有。
因為科技工具會變,但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是永恆的。學會「使用 App」很
容易,培養「不被 App 控制」很難。
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不是專家,我也還在學習。但這是我開始嘗試的一些事:
建立一些無科技時段
不用太極端。可以從晚餐時間開始,全家人都不碰手機。像 Jobs 家一樣,圍坐餐桌,聊聊天
。
一開始可能很尷尬,因為我們都忘記怎麼聊天了。但會慢慢變自然的。
優先類比活動
實體書、桌遊、戶外活動、藝術創作。這些是 Jobs 和 Gates 優先給孩子的。
不是說完全不能用科技產品,而是讓孩子知道:樂趣不一定來自螢幕。
當你必須給科技產品時,要有意識
設定時間限制,選擇創造性 App(音樂、繪畫)而非消費性 App(YouTube、遊戲)。
永遠在公共空間使用,不能帶進房間。關掉自動播放和推薦功能。
不讓演算法決定孩子看什麼。
教孩子理解他們正在被操控
年紀夠大的時候,可以討論:「為什麼這個 App 一直要你回來?」「為什麼看完一個影片,還
有下一個?」
讓孩子理解:你的注意力是商品,有人在競爭它。
投資人文教育
歷史培養模式識別,哲學訓練邏輯思考,文學建立同理心,藝術發展創造力。
這些才是真正永恆的東西。這些才是演算法無法取代的。
這些才是讓 Jobs、Gates、Thiel 成功的真正原因。
最重要的:從自己開始
這是我最不想面對,但必須承認的部分。
如果我自己吃飯時滑手機、跟家人說話時看螢幕、一無聊就拿起手機,那我要求家人不要這
樣做,根本沒用。
家人不會聽你說什麼。家人會學你做什麼。
所以改變必須從我自己開始。
我也還在努力中。
最後想說的
我寫這篇不是要說教,也不是要讓誰有罪惡感。
每個媽媽都很累。每個媽媽都需要喘息時間。用 iPad 讓孩子安靜一下,好讓你能做點自己
的事,這完全可以理解。
我只是想分享一個角度:
Steve Jobs 創造了 iPad,但不讓自己的孩子用。
這個事實本身,值得我們想一想。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完全禁止科技,而是更有意識地使用它。
就像 Brené Brown 說的,那些「大道理」、那些哲學和歷史、那些批判性思維,不該只屬於
思考階級。
它們應該屬於每一個孩子。包括我們的。
現在,也許可以從今晚的晚餐開始。
收起手機,看著孩子的眼睛,聊聊天。
這是 Steve Jobs 做的事。這也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另外附帶一提,Jobs 和 Gates 在2010年代初,就已經看到科技產品成癮設計的問題,所以限
制孩子使用。而這些問題,在2020年代因為更強大的演算法、更精準的推薦系統,變得更嚴重
了。
所以他們當年的擔憂,現在看來更加合理。
這篇文章的所有資料都有出處,主要參考 Brené Brown 訪談、《紐約時報》報導、Brooking
s Institution 研究、Facebook Files 以及多項學術研究。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去找《The Social Dilemma》這部紀錄片來看。還不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