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at0808 (桐生キキョウ)   
2025-10-29 19:55:44最近我在所有的閱讀寫作課堂上,嚴肅地提出警告:
請暫時停止使用AI。
回顧這幾年對寫作課的想法,我不敢說自己完全洞察了未來趨勢發展,不過「覆盤」起來,
也算是猜個八九不離十。
但可怕的地方在於,就是這個八九與十的差距,讓我採取的行動沒有絲毫的「前瞻性」可言
,真要說的話,只能算是緊急調整作法。
AI一出來,我測試幾輪之後,很快就理解到如果課堂太專注於處理技術面的問題,這是危
險的。在那之前,我每堂課都會把寫作技術給步驟化,讓學生可以從零開始建立寫作思維與
習慣。
但AI出現之後,我發現課堂上光是訓練這些遠遠不足,我必須給出更核心的東西,需要讓
「人」的價值更加彰顯。
所以我做了一件乍看很像「浪子回頭」的事情:
回去擁抱經典。
這是我最初開始教書採取的策略,但很快的我就發現孩子們與經典文學的距離太遠,所以我
才花時間設計很多技術層面的教學內容,把所有的東西都拆解成課堂可執行的流程,讓孩子
可以「按部就班」去練習思辨、寫作。
但這套教材在AI出現之後,我就封存了。
我開始覺得在有限的時間裡,我恐怕只能選擇做更「重要」的事。但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我
不知道,我只知道不會是「用任何機械性的方法訓練人類」。
於是我開始試著把AI融入教學,並鼓勵孩子使用AI工具,或者說,我告訴孩子我們必須
趕快熟悉這套工具的用法,畢竟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迎來到處都是AI的時代。
過了幾年,大家不只熟悉這套工具,AI根本直接改寫了大家的生活。
而我只能說,大部分的事情我都猜想到了,若真要說失算,我只能說我的偏見讓我「嚴重低
估」人類「不想動腦」的程度。而AI開發者當然會傾全力滿足人類的需求,所以,像是Ch
atgpt這類工具,會給予許多「貼心」的建議,似乎總是想進一步讓我們可以更省事,更不
需要思考。
我親眼見到好幾個本來有點基本實力的寫作者,在開始使用AI工具後,起初確實提升了效
率,但慢慢的,他們產出的文章變得越來越乏善可陳、枯燥無聊,甚至讓人生厭。
AI工具可怕之處在於它會讓人把思考「外包」,這點國外有很多大師發出過警告,我也不
贅述。
我這裡就簡單分享我的經驗:
我的公司自己有買AI的付費服務,在產出公司的論述、文案或其他內容的時候,甚至備課
,我都會使用AI工具。
起初我很謹慎,會先靜坐十多分鐘,在腦中釐清自己的工作目標,再打開AI。
再來,我會先叫AI問我十多個問題,確認我有提供足量的想法與資訊,再請AI把文案大
綱給我。調整大綱之後,再調整文案的目標,產出之後我再修改,最後再給AI整理。
這就是我產出各種廣告行銷文字的流程,坦白說,因為今年我接手了這個任務,我雖然是教
寫作十多年的老師,但也還算是一個「行銷文案新手」,這個過程AI幫助我釐清許多事情
,可說功不可沒。
但慢慢熟悉整套流程後,我發現使用AI工具並沒有比較快。就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自
己「進步了」,也開始慢慢地對各種AI的建議感到不耐煩。
「不耐煩」是重要的訊號,我想有某個環節出錯了,導致我感到疲乏。我的工作原則是不能
出現「不耐煩」,哪怕只有一點點,都可能由小裂縫變成大破口。
我檢視了一輪,發現核心的問題不在AI,而在於我過度依賴「流程」這件事情。確實,整
理出好的工作流程,能夠讓很多紊亂的事情變得順利,但久了我們就很容易忘記「初衷」。
為此,我反思了許久,思考過程我就不細說了,直接講結論:
我請學生們暫時停止使用AI,原因在於他們的思考習慣、思考能力不夠「成熟」。
而這個思考習慣與能力說穿了也不複雜,就是:持續檢視目標、問出對的問題。
「對的問題」聽起來簡單,但我越來越覺得,這是一個在未來只會更稀缺的能力。
比如一個家長一直苦惱於「孩子不喜歡閱讀怎麼辦?」這對我來說就是「想錯問題」。
一個學生一直苦惱「為什麼總是考不好?」,這依然是問錯問題。
一個老闆一直在想(大概就是說我):「為什麼我的產品賣不出去?」,這還是問錯問題。
對的問題是什麼?
這必須要回頭去檢視「目標」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孩子要讀書?為什麼要考試?為什麼要分數?為什麼要賣產品?為什麼是這個產品?
諸如此類。這些問題想一想,再回頭去把問題問對:
孩子要怎麼樣才會喜歡閱讀?孩子要怎麼樣才能快樂?孩子要怎麼樣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親子關係怎樣更好?未來的風險如何更低?
成績如何提升?學習效率如何提升?未來如何變得穩定?
這個產品的重要性是什麼?世界上為什麼有人需要這個產品?如何讓消費者看到他所需要的
產品?如何讓消費者願意掏錢?
有太多問題可以反覆修正,每個人的目標、初衷,也都有各自的差異。
但很多時候,多數人「並不」清楚「目標」是什麼。許多人只是單純地接收指令,完成眼前
的事情,交差了事。
這段日子,我把先前減低的經典閱讀比例再度拉高,且更加重視針對完整段落、章節乃至整
部作品的討論,我希望孩子把重點放在練習文本解讀、文學審美以及哲學思辨。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我可以確保孩子在這個重要的階段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思考習慣。文
學作品往往觸及人間的諸多大議題,我們藉由分析文本、討論議題,也一步步讓孩子練習釐
清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我們討論大家的未來規劃,也常常把既有的價值觀攤開來檢視,我希望孩子們有自己的立場
、練習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也試著理解不同的立場。
至於停用AI,這是我給出的建議。我希望大家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沈澱,尤其是在練習思辨
的過程、構思作品或其他內容的時候,先不要直接問AI意見,甚至直接讓AI出手。
即便結論或作法類似,但我給出這些建議的脈絡,與某些課堂上為了防止孩子「作弊」,因
而禁止大家使用AI的情況並不相同。我真正擔憂的點不是孩子把AI當外掛,影響了分數
的公平性,而是我們應該意識到:當AI生成的內容過度泛濫的時候,大家端出來的作品、
成果,如果沒有「人味」,如果沒有「靈魂」,那就只會是極為「劣質」的作品。
這些劣質作品與過往的劣質作品差異在於,他們會文從字順,看起來煞有其事。而未來辨識
出作品好壞的關鍵,會更專注於內容,而非字句的通順與否(錯別字當然更加無關緊要)。
而人若是無法從那些一本正經說瞎話的AI幻境裡脫身,在未來、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
深陷非常不利、甚至極度危險的處境了。
最後還是要補充說明一下,我建議「暫時停用AI」的對象,我的學生,也就是說這些建議
是我針對正在發育中,還在建立自我認同、價值體系與思考習慣的青少年而發的。
對於能夠明確辨認每件事情的目標為何的人來說,我認為AI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對於能
夠辨別文字好壞、內容好壞的人來說,AI就只是一個好用的工具。
而事實上,我一直不覺得這一切混亂的根源是AI。AI生成的一切,對我來說只是催化了
某些早已存在的問題,包含人們常常忘記自已「本來要幹嘛?」、「為什麼在這裡?」
與點堂年底開了兩門課,剛巧圍繞著這個議題。包含朱家安要直接用哲學的角度談AI到底
是不是「鬼扯」(這個「鬼扯」有嚴格的哲學定義,不是單純的負面詞彙。)以及蔡宜文要
用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新的網路世代人們如何溝通、建立自我認同等。
有感而發之餘,我也確實針對這個議題想多做點什麼。與點堂開的課程是第一步,有興趣的
朋友歡迎參與。至於我對高中生的訓練,因為目前名額都是處於快額滿狀態,所以就不公開
招生了,有想參與的高中生,可以私訊我。
最後,我想把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的兩點建議補充上來,但脈絡我想有空再談:
我想AI在兩個情況下被使用會是「安全」的,且能夠發揮最大助益:
第一個是把AI當成廉價勞工,不用動腦的、瑣碎的事情,直接交辦。
另一個是把AI當成需要維持關係的好「夥伴」,我的意思是,不要當「伸手牌」。想像一
下一個人若是每天都直接跟同事、同學討要幫助,卻不給任何清楚資訊,只希望對方想辦法
、給建議甚至完成工作內容。如果對方還任勞任怨,那除了人際關係問題,大概工作品質也
不會太好。使用AI的時候,如果常常有「啊,沒靈感的時候叫AI幫我想一個,他馬上就
給出有用建議了」的狀況,那就意味著我們正慢慢陷入險境。
以上簡單說,有時間我會繼續更新最近的寫作訓練執行方式與心得。上面提到的課程,報名
連結我會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