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仇視的話
應該做的是近代中文各地演變比較
去探討為什麼哪些字詞出現了不同用法
又為什麼哪些部分出現了交流
就我討厭所謂支語的立場來說
很大一部分的傳入其實在對岸相對開放的時候
就民間交流了
這些自然的交流根本很難扯成什麼政治性的入侵
有些台灣用語當年也是輸出過去的
例如
因為我自己讀工管的
這東西當年我國也是去美國取經的
發展遠遠早於對岸
很自然 對岸一開始也是學台灣的翻譯
但政治上、學術上
對岸不可能不想自己樹立權威、標準
所以後面開始推廣也是搞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版本
optimization就從最佳化變成了優化
資工怎麼翻先不論
在工管領域確實是最佳化 最早也最符合定義
去找對岸早期的書籍也確實是用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