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chooooome (匹西吼~~~~~~~~~~~~~~~~~)
2025-10-10 10:10:33最近在韓國社群平台上,盛行著「」(Young Forty)這個詞。乍聽之下,這個由 Young 與 Forty 組合而成的詞彙充滿正能量——「年輕的 40 歲」,聽起來勵志、樂觀,甚至有點酷。但當深入挖掘,就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Young Forty已經從一個行銷用語,演變成一場世代間的輿論風暴。有人說這是40代拒絕老化的積極態度,也有人嘲諷這是「沒自知之明的中年人裝年輕」。究竟,Young Forty 是韓國社會對中年危機的溫柔反抗?還是一場集體的自我欺騙?
行銷術語演變為嘲諷標籤
Young Forty最早出現在2015年前後,當時是行銷界用來描述一群「不像傳統中年人」的40歲消費者。這群人熱衷健身、追劇、學新語言,甚至考慮轉職創業。他們在時尚、美妝、旅行等領域的消費模式,與年輕世代相當接近。
韓國政府的政策資料還曾整理出Young Forty的7大特徵:不再執著買房、理性看待政治、重新定義婚育、重視當下幸福、淡化虛榮形式、對潮流敏感,並有極高消費力。
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但到了2025年,這個詞的使用方式已經完全變調。
Stüssy搖身ㄧ變成「大叔制服」
在韓國時尚社群裡,現在流行一個新玩法:列出「Young Forty品牌清單」。
Stüssy、Supreme、Wooyoungmi、Stone Island、Ami、Nike Jordan、Homme Plissé——這些曾經是MZ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追捧的潮牌,如今被貼上「Young Forty Look」的標籤。特徵是什麼?大大的Logo、曾經瘋狂搶購造成缺貨、相對高價。
當40歲開始集體穿某個品牌時,年輕世代就會迅速拋棄它。有證券業分析師甚至指出,運動鞋品牌Hoka和On近期股價下跌,部分原因就是「大叔開始穿了」。
「阿姨Reels」的尷尬
女性的Young Forty現象則沒有特定的服裝標籤,但在社群媒體上更明顯,「阿姨Reels」已經成為一種迷因。
40、50歲的女性在影片中跳舞、微笑,配上「沒人猜出我的年齡」、「我40歲但穿搭像20歲」、「我40歲但被20歲的人搭訕」這類文案。底下留言通常是:「所有說別人猜不出年齡的Reels都是50歲女性拍的。」
這種冷嘲熱諷的氛圍,讓「想保持年輕」這件事變得尷尬而諷刺。
什麼是Sweet Young Forty?
如果說Young Forty還帶著一點同情意味,那「Sweet Young Forty」()就是徹底的厭惡了。
「Sweet」在慶道方言中發音為「」,這個詞專指那些外表追求年輕品味、內在卻保有「老派大叔」態度的40、50歲男性——尤其是對「狩獵」年輕女性很感興趣的那種中年男性。
YouTube上充斥著這類內容:「以為自己是頂尖1%的40歲在弘大獵豔」、「大叔向打工妹要電話號碼」。這些人自認有魅力的成熟男性,在年輕人眼中只是令人不適的油膩中年人。
辦公室社群也常分享「Sweet Young Forty目擊談」:已婚40代男性以為20多歲的新進女員工喜歡他;咖啡廳打工的大學生收到陌生人紙條寫著「下班一起吃五花肉配燒酒吧」。
世代戰爭的「新戰場」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
Young Forty的爭議,反映的其實是更深層的世代矛盾。
在韓國,40、50歲的中年人掌握大部分的經濟資源和社會地位,而20、30歲的年輕人則面臨就業困難、高房價、低薪資的困境。當年輕世代看到這些「既得利益者」還要假裝年輕、搶佔潮流空間時,不滿情緒自然爆發。
「4050維持他們的既得利益,卻剝奪了我們向上爬的機會」——這是年輕人最常見的抱怨。
Young Forty被嘲弄的重點,似乎不在於「想要活得年輕」,而是「想要別人覺得自己看起來很年輕」。前者是心態,後者是執念。當一個頂著啤酒肚、頭髮稀疏的中年男性穿著Supreme,堅持別人應該覺得他很潮時,這種落差就會引發嘲笑。
但從社會結構來看,Young Forty的出現其實是高齡化社會的必然現象。
2014年,韓國的中位年齡已達40.2歲,意味著40歲真的算是「社會中段」,從這個角度來說,40歲的人希望保持活力、追求新體驗,根本不該被嘲笑。他們只是普通人,努力在40、50歲時盡可能健康、年輕地生活。
問題或許在於社會對「年齡」的雙重標準:我們期待中年人展現活力,卻又嘲笑他們「裝年輕」;我們說「年齡只是數字」,卻又用品牌、穿搭來劃分世代界線。
Young Forty的流行與爭議,或許正好暴露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社會還沒準備好接受「40歲可以很年輕」和「40歲就是40歲」這兩個事實同時存在。
最後,也許該問的不是「Young Forty到底對不對」,而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