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at0808 (桐生キキョウ)
2025-09-10 09:22:41這張地圖是二戰軸心國全盛時期的版圖,瑞士被包圍,會有這種怪異的現象,全是因為瑞士
超前部署。
瑞士境內說德語的人最多,社會內部高度重視德國局勢。根據,1930年人口普查,瑞士人口
410萬,德語為母語者為280萬,比例高達69%。
高比例德意志民族,正好符合希特勒德意志偉大復興的目標,希特勒在演講時不斷透過以下
內容塑造民族主義:
「民族復興」(nationale Erhebung / nationale Wiedergeburt):他強調納粹運動是讓德
國民族「重新站起來」。
在《我的奮鬥》與演說中,他不斷強調要扭轉凡爾賽條約的恥辱、恢復軍事力量、統一民族
,這些都屬於「偉大復興」的敘事。
甚至,為了塑造國家內的共同敵人,他說「Volksgemeinschaft(人民共同體)」,把尤太
人當成人民之敵(將施密特的理論改說)。
有沒有感覺很雷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台灣人再無感,真的會出事。
1929年,在美國大蕭條,衝擊德國經濟最嚴重,因為德國依賴美國貸款(道威斯計劃、楊格
計劃)。1932 年失業人數達到約 600 萬,佔勞動人口的 30% 左右。
但希特勒透過技術官僚與國家社會主義體系,快速打造基礎設施:高速公路、公共工程,讓
年輕人加入義務役與勞動服務隊、婦女與尤太人排除在統計數字中,以此降低帳面數字,19
39年失業率從30%降至 1%。
1933 年納粹上台,瑞士政府就已經評估:一旦德國走向軍國主義,對周邊國家將構成直接
威脅,現在看起來是非常明確的判斷!
但當時瑞士議會討論軍費,多數人仍認為「不必過度緊張」,所以動作有限。
正式警告發生在 1934年:
瑞士國防委員會(Landesverteidigungskommission)內部提出:若德國持續擴軍,瑞士必
須調整戰略。
1935 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恢復義務兵役制,開始大規模擴軍。
這時瑞士真正感到「德國軍力可能直接壓迫自己」。瑞士國會因此通過增加軍費的計
畫,並開始籌劃強化邊境防禦。
瑞士軍事領導層(國防委員會與總參謀部)首次明確提出:「必須把德國軍力視為頭號威
脅,國防準備以防德國為核心。」
1936年,德國佔領萊茵蘭/萊茵蘭再武裝(後詳述)
瑞士立即進一步討論「若德國軍力抵達邊境」的情境,並開始購買新式戰機與改良
阿爾卑斯山工事。
瑞士軍方已經把「對抗納粹德國」寫進實際的軍事規劃。
1937–1938年
國防規劃已明確提出「若遭德軍攻擊,將依靠山區堡壘拖延戰爭」的構想,這就是後來
「國家堡壘戰略」(Réduit national)的雛形。
1939年
全面動員
納粹入侵波蘭,瑞士立即動員約43萬名士兵(加上20萬後備),這對人口僅400
多萬的國家來說是巨大的比例(15.75%)。
國家堡壘(Réduit national)戰略:將防禦重心轉向阿爾卑斯山內部,把重要
補給、軍事設施、指揮中心隱藏在山區堡壘中。假如納粹入侵,計畫把低地讓出,軍隊退守
山區,長期消耗德軍。
廣建碉堡與工事:瑞士在邊境、交通要道、鐵路橋梁周圍建立數以萬計的碉堡、
障礙、爆破點,確保一旦德軍進犯可拖延或癱瘓補給。
經濟與後勤
糧食自給運動(Wahlen計畫):推行「耕地戰」(Anbauschlacht),把草地、
公園甚至運動場改為耕作地,提高糧食自給率,避免因封鎖或侵略而斷糧。
戰略物資儲備:建立石油、糧食、藥品的儲備系統,以防戰時斷供。
外交與中立政策
嚴守武裝中立:雖然保持中立,但態度強硬,向德國與盟國同時表明若被侵犯將全力抵抗。
務實的經濟妥協:在現實壓力下,瑞士與納粹德國有貿易往來,甚至被批評協助
處理德國掠奪的黃金;然而瑞士當下也是為了避免遭封鎖或入侵,選擇了一個傷害較小的。
心理與社會動員
全民皆兵意識:透過宣傳強調保衛國土與自由,學校、媒體、教會都參與愛國動員。
民防體系:除了正規軍,也鼓勵民眾參加後備組織,準備支援醫療、通信、基礎設施維護。
1935年國內極右派發動公投
國家陣線(National Front)
是一個親納粹、極右派政團,在其巔峰時期會員數可能達 9,000 至 25,000 人
左右,並接受納粹德國宣傳部的資助。
1935 年,國家陣線利用瑞士直接民主制度的機制,迫使啟動一項關於修憲的全
民公投,內容包括設立更具威權、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色彩的國家體制。
9月8日公投
結果:
贊成票比例:27.71%
反對票比例:72.29%
當年 25 個州(cantons)中,也只有 3個州投贊成,多數州壓倒性投反對票
因此,這個修憲提案可以說是被「壓倒性多數」的選民否決。這波極右勢力透過
民主程序嘗試改變制度,卻遭到多數民眾拒絕,顯示其想掌握制度、改造憲政的努力在「全
民公投」中受到壓制與否決。
瑞士動員役男
1930年代
義務兵完成初始服役(約 65–90 天),之後每年須參加短期複訓(一般 2–3
週),持續到 40 歲左右。
這種「年度複訓」確保退伍役男維持基本戰鬥力。
戰爭危機時期(1937–1939 起):
隨著歐洲情勢惡化,召回頻率提高,有些役男一年可能被召回兩次以上。瑞士軍
方舉行多次大規模軍事演習,模擬德軍或義軍入侵,役男被召回參加。
內容包括:
如何快速摧毀交通設施。
如何撤退到阿爾卑斯堡壘地帶。
如何利用山地防守敵軍機械化部隊。
1939 年二戰爆發,瑞士立即全面動員 43 萬士兵,幾乎所有役男都長期留守部
隊,頻率已不是每年幾週,而是進入實際常備狀態。
召回役男訓練內容:射擊、山地防禦、爆破工事、野戰演習、防空、後勤。瑞士
的訓練特色:不是進攻,而是「拖垮入侵者」的防禦作戰。
納粹德國制定「聖誕樹計劃」,納粹其實是有想過要入侵瑞士,但最終沒有實踐
,這告訴我們,再強大的敵人,其實比任何人都現實,苗頭不對就改變計劃。
習近平150歲、器官移植與長生不老的新聞為何要西方媒體下架?因為本以為會
吸引人,結果根本反效果,甚至影響本來大外宣的計劃:93閱兵。
當敵人如此現實,民主陣營如果繼續綏靖,敵人一定出手:
而民主會毀在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當瑞士把公園、荒地拿來準備戰爭的糧
食;我們選出來的立法委員我最大立委竟然跟政府索取農糧署糧食運輸路線圖…
當內政部將中華統一促進黨提報憲法法庭解散,結果憲法法庭被立法院癱瘓、立
法院又以預算審核權癱瘓行政權,現在等於立法權愛怎麼搞就怎麼搞,然後裡面一堆有意無
意幫助中共的人…
瑞士在 1930 年代初空軍裝備落後,但隨著納粹德國重整軍備、敵意日增,國會
緊急撥款大幅採購戰機。不僅向法國引進 Morane-Saulnier MS.406,甚至直接購買並授權
生產德國製的梅塞施密特 Bf 109,以德國製武器來快速提升防空實力。
甚至,在 1940 年6 月納粹的He 111 轟炸機、Bf 110 戰鬥機等多次侵犯瑞士領
空,瑞士不是兩腿一軟跪下去,而是派出 Messerschmitt Bf 109(E型) 戰機攔截,納粹
跟瑞士發生數次空戰,最終瑞士空軍擊落了11架德軍飛機。中立不是跪下去,是知道自己要
什麼,然後全面提升能力,才能中立。
結果,我們的立法院凍結國軍預算、訕笑海鯤號浮不起來…然後,通過違憲法律
要普發一萬元,民眾竟然可以同意…
這樣最現實的敵人,絕對會出手。而且民主也會在這樣的氛圍中變成民主內戰,
當有一邊只想拿錢不顧任何事,請問長久下來會怎麼演變?一定是只想拿錢的變成最多數,
然後就毀掉民主了。
國民黨普發一萬,草案明文寫著舉債也要發,甚至超過法定上限也沒關係…有這
種索求無度的?現在這方式還獲勝了,請問以後是不是大家等會這樣吵?當民主的體質變差
,那敵人就可以出手了。
當社會上每個人都意識到,其實多數人只想顧自己,卻又會想到才不想讓下一代
出生在這樣的社會,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問題,但每個人都在裝傻。
不然為何中國會變成這種社會?女童倒在路邊,連續10幾位路人經過都假裝沒事
?中國人已經被馴服,被毛澤東從1949年建政後,每年發動鬥爭給嚇到怕了…
軍公教注意喔~
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1953)
背景:建國初期,中共中央要清除國民黨殘餘勢力、土豪劣紳與宗教會道門。
毛澤東的指示:
1951 年 3 月毛毛澤東批示:在審閱華北局報告時,表示:「殺人太少,群眾不
滿意,要再殺一些」。他提出的標準是「人口的千分之一」,後來各地執行時遠超過這個比例。
土地改革運動(1949–1952)
背景:推翻地主階級,重新分配土地。
毛澤東的指示:「要鬥垮地主,不殺不行。」在文件中要求對地主「堅決打擊」
,必要時「處死一部分」以警示群眾。
後果:各地公開批鬥、處決地主,死亡人數數十萬到上百萬不等。
許多農民一輩子第一次拿到土地,當下超級爽快,但農民拿到土地沒開心太久,
中共馬上宣布「公糧徵收」,負擔沉重。除了繳糧,還必須參與批鬥、宣傳,否則被懷疑「
立場不穩」。
中共就是知道用什麼東西可以收買人心,人會為了自利,導致集體的滅亡。最後
,中共透過合作化運動(1953–1956),把土地全部收回國有,農民拿到土地不到十年,借
你的手殺人,最後你什麼都拿不到,但社會始終盤據著幽魂,那些是自利害人產生的,也就
是每個人都知道,身邊的人只會顧自己,所以中國人只能如此。
當我們了解這些,你看到館長為了自己生意,講出這種話,你怎麼還會應和?他
就是只能罵台灣才能賺錢,你知道這些還需要湊過去?如果社會越來越多人清楚表達立場,
如同瑞士在納粹開啟二戰前,實際每週練兵,展現出「我知道你在那,我也沒有在怕,你來
試試看」的態度,強大的納粹也沒有動手。
而身為漢人,我要對原住民族道歉,台灣歷史上對原住民族的迫害,漢人透過偷
拐搶騙把原住民族趕到災難發生機率較高的地方,這本身就是不正義。
然而,報導指出台灣軍隊精銳的特種部隊中,原住民族的比例可達 60 % 左右,
對比原住民族人口佔全體台灣人的3%,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數字。
一個共同體,把這群人趕到生存風險較高的地方、核廢料丟在那,甚至保家衛國
都是他們比較高比例,幽魂就這樣盤踞在台灣。每個人的自利,長期看下來只是破敗的開始
,因為風險總是由少數、弱勢在承擔,後人看到這樣的歷史,會怎麼想?
我們期望社會更好,就得從自身做起,不是只顧自己,而是每個當下都多想一下
,這個決定對台灣、對周遭的人好嗎?這樣良善才會在社會流轉,而不是那些孤魂。
22:07補
瑞士當年 69% 人口講德語,但他們認同的是「瑞士國民」身分,而非「德意志
民族」的一部分。瑞士人會強調自己是「德語系的瑞士人」(Deutschschweizer),而不是德國人。
希特勒和德國宣傳常把「德語使用者」定義為「大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想藉
此合理化對奧地利、蘇台德的吞併。瑞士當時非常警惕這種「語言=民族」的論述,所以強
調「我們是瑞士人,不是德意志人」。
台灣人許多人講華語,但要記得我們是民主人,我們是自由人,我們是台灣人!
瑞士當年是靠備戰、備戰、備戰,換來歷史上這張地圖的狀態:和平,僅剩瑞士沒有被納粹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