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exerodo (五球不落地)
2025-08-01 16:27:47「以核能與電網升級為核心的新型內需戰略,結合失業工人就業轉型,對美展現能源重組誠
意,並進行產業結構再平衡」 化危機為轉機如何?
是的,發展核電與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在設計得當的情況下,確實有潛力吸納大量就業人口,
尤其是在中短期(5~10年)內。這一點不僅有歷史先例可循,也有產業結構邏輯可驗證。以
下是具體說明:
一、核電發展能吸納哪些類型的勞動力?
勞動力來源
可轉型職位
說明
傳產技術工人
鋼構建設、管線安裝、焊接技師
與傳統工廠類似技能,適合轉訓
電機/機械維修人員
機電安裝、維運工程師、儀控技術員
電廠營運所需長期人力
無專業背景勞工
土木建設、倉儲搬運、警衛、基層維修
工地與營運期皆有大量需求
工程師/年輕畢業生
能源規劃、系統設計、電網工程
可結合大學與技職體系培育
高齡但有經驗的勞工
訓練師、品管、文書紀錄員
不直接操作但具經驗轉型角色
二、具體能創造多少就業?
參考資料與推估(根據美國能源部、IEA、日本原能機構等資料):
一座大型核電廠(如AP1000級)可創造:
‧ 建設期(5~7年):約 3,000 ~ 4,000個直接就業機會
‧ 間接就業(供應鏈/施工/物流):最多可達 10,000 ~ 15,000人
‧ 營運期(60年以上):每座廠維持 400~700名固定員工,以及輪班外包與年度檢修數百
人
如果台灣未來規劃:
‧ 建設3座大型核電機組 + 升級現有電網 + 推動SMR(小型模組化核能)
‧ 再加上儲能設施、輸電強化、備用電源設施
→ **可在10年內穩定吸納5萬~10萬就業人口,**涵蓋施工、維運、技術支援與產業鏈製造工
廠(如台船、中鋼、中保科技、工研院子公司等)。
三、核電不是「蓋完就沒工作」:它的就業是可持續的
‧ 營運期長達60年,核電廠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長期固定人力配置
‧ 每年定檢維護工作穩定,且需大量技術熟練工
‧ 核安法規與國際標準要求高度紀錄與控管,這會創造大量文控、檢測、監督類崗位
‧ 核能教育訓練體系若配合成立,還可創造教職、訓練中心、模擬測試設施等二次就業
結語:台灣若進行能源轉型,以核電為核心之一,不只是補足缺電,而是:
‧ 轉型就業吸納器
‧ 國家工程技術升級場域
‧ 對美採購與產業鏈接軌
‧ 社會安定與內需拉動政策的一部分
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