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urimodo (好吃棉花糖)
2025-07-13 21:09:56【 普發現金?破解國民黨騙術 】
國民黨強推普發一萬元現金,理由是:政府去年稅收超徵 5283 億元,普發現金根本不用舉
債,而且蔡英文時期也普發現金過,這也是其他國家的做法。
乍聽之下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這絕對是騙術!
將政府財政的「帳面數字」包裝成「可支用現金」,讓你以為國庫有一大筆
閒錢可以花,但事實是:這筆錢早就被編列進其他預算了,根本不是你想花就能花。
第一個誤導
以 2023 年為例,主計總處公布的歲入歲出賸餘為 3589 億元,但這是整體結餘,並不等於
「隨時可以動用的現金」。
根據行政院與財政部的資料,這筆結餘中,有大約 1900 多億元已優先用來還本(償還舊債
),剩下可調度的資金約為 1641 億元——遠低於國民黨提出的一次性發放規模(約 2000
億元以上)。
更關鍵的是,這 1641 億元也不是「閒錢」,而是依照既定預算流程,要支應包含「前瞻基
礎建設」、「國防升級」、「產業轉型」、「天然災害準備」等特別預算的來源。
這些項目並非多餘,而是政府對未來戰略支出所做的配置(預留週轉金的概
念)。
第二個誤導
就算國庫帳上結餘再多,如果沒有立法院通過新的預算調度或特別條例,這筆錢也動不了。
這就是財政制度中「預算法」與「會計法」的基本原則:國家的每一分錢都必須依法配置,
不能隨便移用。
因此,當國民黨說「不用舉債也能發」的時候,事實上他們想做的是:強行通過調度法案,
挪用既有預算或刪減既定開支。
這會直接排擠到其他原本規劃的項目,特別是對於未來有重大安全風險的領
域(如國防),極為不智。
第三個誤導
蔡英文時期的發放現金,是經濟危機中的救助措施,不是常態性撒幣。
1 2020 年疫情「振興三倍券」
背景是全球 COVID-19 疫情重創實體經濟,尤其是觀光、餐飲、零售業。民間消費急凍,企
業營收斷崖式下跌,失業人口暴增。
透過「你出1000、政府補2000」的方式設計三倍券,兼顧普及與誘因,也避免純粹現金領取
後被存起來而無消費效果。
2 2023 年「普發6000元」現金
背景是2022年度出口表現佳,台灣政府單年稅收出現超徵4500億元,屬於突發性稅收盈餘。
行政院採取「稅收還民」理念,規劃其中部分盈餘(約1400億)用來普發現金,其餘用於健
保、電價、補助弱勢等長期壓力項目。
當時朝野立委皆有共識,且財政部明確指出這筆錢「一次性、非經常性」,不適合作為長期
福利政策,僅適用於特定財政景氣循環的紅利分享。
民進黨政府過去發放現金,是有清楚的財政來源、非常時期、一次性目的,
並非作為常態政策推動,更不是為了選票的政治撒幣。
第四個誤導
其他國家真的都「發錢當常態」嗎?錯!
以美國為例,疫情期間確實曾普發 1200 美元與 600 美元,但都是由國會通過巨額紓困預
算,有明確財源、也伴隨財政赤字警告與利率緊縮政策因應。
若在景氣正常或選舉期間隨意普發現金,將面臨金融市場與信用評等的嚴重挑戰,不可能作
為例行操作。
民主國家發錢,從不是「每年來一次」的例行節目。
國民黨此刻普發一萬元現金的荒謬點:無財源、違反財政紀律、為了救他們自己被
罷免。
現階段沒經濟危機,不需要全民補助。台灣失業率創多年新低,內需表現正常,股市站穩兩
萬點,經濟未見急迫下行風險。
若有餘裕,應優先用於公共建設、能源轉型、國防強化等結構性支出,而非短暫性的全民發
錢,讓國家背上長期債務包袱。
行政院早在今年 4 月就說明,去年結轉的歲計賸餘已用於 4100 億元的特別預算,包括能
源轉型、社會安全、資通安全、國防建設等重大項目。
這些支出關係到台灣的能源韌性、社會穩定、戰爭風險下的國土安全,並非短視近利的選舉
買票可以取代。
台灣正處於國安風險高峰期,還有極端氣候的威脅,產業必須朝 AI 化轉型,也包括台電老
舊電網需要汰舊換新等,這些都需要大量預算。
這種關鍵時刻,國民黨還在拿你的錢亂撒,用鈔票騙你的選票(不同意罷免)。
財政有紀律,國家才有韌性;遇到假訊息與灑幣誘惑,更需要全民一起看穿話術,守住台灣
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