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
這些數據都還在發展、推陳出新
所以其實解釋力還是有限
當然還是屌打傳統數據
其次,縱使是進階數據,還是有樣本數的侷限
當然其實有些傳統數據侷限更大
WAR的優點就是在於把場上的各種貢獻量化,讓你可以把打擊、防守、投球等等,都放上桌
來比較
但是你要知道他的各項貢獻是基於什麼計算出來的
例如投手來說br的跟fg的就完全不同
那些基底數據的缺點自然也會被繼承
EV這個就很直觀了,我打的球很強=速度快
我碰碰人,怎麼碰都是鳥滾鳥飛
而ev直接列出來,你就會發現很多原本覺得還算扎實的擊球,只是他的擊球點正確,但是並
沒有足夠的力量轉化成初速
至於EV最大的優點就是,你把物理搬上球場,開始計算拋物線,兩個最主要的參數就是速度
+仰角
當然此外還有很多小因素,所以大聯盟用最作弊的方式解決:不管那些參數,直接拿結果來
計算
大聯盟比賽多樣本數大,所以他們可以直接建檔,EV多少、LA多少結果怎麼樣,幾%形成了
安打(xBA)有多少加權上壘率xwOBA
又或者直接一點EV跟打擊表現的相關性多高,那自然大家都在吹誰的EV多高
※ 引述《CCapocalypse (珂朵莉唯一真神)》之銘言
: 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
: 應該2017那附近?
: 好像棒球版一堆人開始討論這個
: 看他們講一開始以為很有料
: 結果很多了解過之後都覺得
: 嗯 這不需要量化吧…
: 而且像WAR這種那麼抽象的東西
: 公式加權比重一堆爭議
: 除了進階數據之外
: 擊球初速我也不懂量這個的意義是啥
: 這樣我應該算棒球老害吧
: 姆咪姆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