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Pika (精靈皮卡丘)
2025-03-24 08:47:01臺灣本來是沒有歷史的記錄,荷蘭人首先來開闢它,鄭成功父子接著來建設它,清朝又繼續
來經營它,開發各種物資,確立各種制度,因而能夠建立我們臺灣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
有三百多年了。但是舊有的古籍文獻記錄失真,文詞也不夠通暢優美。它所記錄的,只是屬
於清朝這一代的歷史事件;荷蘭人及鄭成功父子的事情,卻遺漏而沒有記錄下來,竟然用島
上未開化的民族和在海上搶劫的盜匪來看待他們。唉!這不是舊歷史文獻作者的罪過嗎?更
何況臺灣府志是在乾隆二十九年重新修訂的,臺灣、鳳山、彰化、淡水各縣志廳志,雖然後
來有人接續編修,卻只侷限於一個小地方,和臺灣整個歷史事件的了解毫無關聯,而且這些
歷史文獻資料又已經陳舊了。如果想憑著兩三部陳舊的志書去瞭解整個臺灣演變的大勢,這
就如同用竹管看天,使用葫蘆瓢來測量海水一般,它所受到的限制就很大了。
臺灣本來只是海上的一座荒島罷了!先人乘著柴車,穿著破衣,來開墾山林,一直到現在,
後代子孫仍然仰賴著先人這種艱辛創業的精神。但是自從海運開始航行以來,西方的勢力影
響到東方國家,潮流的趨勢,是無法阻止的。因此在臺灣接二連三發生英國人引起的戰役,
發生美國船艦引起的戰役,發生法國軍隊引起的戰役,外交事件、戰爭禍害,接連不斷逼迫
而來,可是舊有的歷史文獻都來不及記錄。在鄉野間起義的英雄們,先後的奮勇起義,像朱
一貴、林爽文以後,經常引發戰爭,血流成河,他們以反清復明作為藉口,可是舊有的歷史
文獻也沒有詳盡的記錄。接著因有改建行省的建議,開發山地,安撫番民,劃分行政區域,
增設官吏,區分田地的界限,籌設軍事防務,按照土地肥沃貧瘠的情況,興辦各種農產事業
,獎勵教育,重要的大綱既經提出,細節也都張列,一切事業都完全興辦,而臺灣也就有煥
然一新的景氣了。
歷史,是民族精神的所在,也是人類行事的歷史借鏡;時代的興盛與衰亡,風俗人情的文明
與野蠻,政治的得當與誤失,物產的豐收與空虛,都保存在歷史文獻裡。所以凡是文明進步
的國家,沒有不重視自已國家的歷史。以前的人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可以將它滅亡,而這
個國家的歷史卻是無法消滅的。」因此郢人的書信,燕人卻穿鑿附會的加以解說,到現在還
保留它原來的名稱;晉國的歷史文獻《乘》和楚國的歷史文獻《檮杌》,其中記錄文句內容
也有很多可以採信的;那麼臺灣通史序灣沒有歷史文獻,難道不是臺灣通史序灣人的悲哀嗎
?
只是編修歷史本來就是一件很因難的事,編修臺灣的歷史更是因難,在今日才來編修尤其是
難上加難,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殘缺不全的典籍文獻史料,蒐集網羅起來更是不容易;資
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的可信的內容互摻雜在一起;這是取證於典籍史料的記載有困難的所
在。閱歷豐富而且通曉事理的先賢先輩都已離開人世,沒有可以商量請教的對象;民間街頭
巷尾的傳說,事情內容大部分不確實;這是請教於熟悉掌故的地方耆老有困難的所在。再加
上割讓給日本的時候,戰爭紛亂頻仍,官署中分類庋藏的檔案全部遺失了;而民間私人收存
的資料也大半在火災中被燒燬了,那麼想要取得國家寶庫珍藏的典籍文獻,用來完成一部亂
世不朽的著作,卻有無法辦到的實際困難。可是趕在現在即刻著手去做,還不是很困難的一
件事,如果再經過十年二十年以後才開始編修,那才是真正有難以下筆的困難了,如此臺灣
三百年的歷史將無法明確告訴後代子孫,這又難道不是我們現在這一代人的罪過嗎?
我雖然不聰敏,但曾經謹慎明白的向神明禱告,發誓要完成這一部歷史著作,心中戒慎恐懼
,自已不敢稍有懈怠,於是用十年的時間,編寫成這一部臺灣通史。分為紀四篇、志二十四
篇、傳六十篇,總共八十八篇,另外附有圖表。編寫年代從隋朝開始,寫到割讓給日本為止
,其中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都沒有遺漏,而臺灣的歷史文獻都保存
在這部書裡面了。
深思著我們的祖先,渡過大海,進入荒蕪偏僻的地方,來開墾臺灣這塊土地,為了後代子孫
的生活創造了萬年的基業,他們開疆闢土的功勞真是偉大啊!追思緬懷祖先的恩德,深切顧
念著未來的前途,就好像徒步涉過深水,我的內心更加戒慎惕勵。唉!想一想吧!所有我輩
許多賢能的志士們,及我的諸多親朋好友,只有秉持仁愛孝順的美德,本著正義勇氣來奉公
行事,用來發揚臺灣的民族性,這就是我寫這部臺灣通史的目標啊!盤旋飛舞的海洋,美麗
迷人的寶島,我們先王先賢的偉大使命,實在是依託在臺灣這塊寶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