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edama ( )
2025-03-22 22:23:43https://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93&kindid=21091&docid=106787171
游智彬談家族事 外公率全家28人福建回台
2023-10-16 00:40:20
游智彬的外公游亞慶是194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滯留大陸的台灣人。(照片:游智彬提供)
新黨桃園市第三選區(中壢區)“立委”參選人游智彬。(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桃園10月16日電(記者 盧誠輝)新黨桃園市第三選區(中壢區)“立委”參
選人游智彬在福建省漳浦縣出生長大,1995年、國中1年級才隨家人來台灣,家族有一段
很特殊的故事。1928年生的外公游亞慶出身桃園龍潭銅鑼圈大地主家庭,1947年第二次國
共內戰被國民黨徵調到大陸打仗並滯留大陸,兩岸開放後1992年決定落葉歸根,全家28口
花了幾年時間陸續從福建遷回來,在台灣團圓。
談到家族故事,游智彬娓娓道來,外公游亞慶是1947年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從台灣
徵去大陸當兵的台灣人,當時才19歲。國民黨1949撤退台灣後,他們被留在大陸。幾經波
折,游亞慶後來在大陸有穩定的工作,也娶妻生育了四男二女,曾任福建省漳埔鹽場工區
書記,90年代以辦公室副主任職位退休。
1987年底蔣經國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1989年,台灣政府發出第一張“返台定居”
的入境證給滯留大陸的台籍老兵。據大陸“台灣老兵返鄉協進會”調查,在大陸的台籍老
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屬應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
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多數年事已高或已經離世了。
游智彬提到,在台籍老兵終於可以返台後,外公游亞慶相隔40年,終於回台探望80幾
歲的老母親,經過幾次探親後,他1992年決定遷居台灣,之後又陸續花了幾年時間,才把
一家四男二女與孫輩28口全部遷回台灣。外叔公游日正曾擔任龍潭鄉鄉長與中國國民黨第
2屆“立委”。
游智彬來台灣後,進入國中就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又回到廈門大學攻
讀金融博士。
90年代前後的大陸,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游智彬回憶他所居住的漳州沿海
小島“竹嶼”,世居著陳姓與張姓兩個姓氏的居民,主要是以曬鹽和漁業維生,而外公游
亞慶憑著微薄薪水養活了四男二女一大家子。
游亞慶在游智彬幼兒園的時候以鹽場辦公室副主任“離休”,除了有分配房子,全家
都享有“居民”身份,每人每個月都可以到糧站領取大米,他們居住的小樓和待遇都是當
地居民羨慕的對象。游亞慶離休後又到竹嶼島上一家酒樓當會計。
游智彬回憶,幼兒園在酒樓旁邊,中間下課他都會去找外公,冬天外公會給他買一個
饅頭、夏天會買一支冰棍給他。游智彬還記得當時饅頭小小一個一毛錢,但漳州一般吃大
米,難得吃麵粉製品的饅頭,所以他每次都是先把饅頭的皮捏起來吃完,再吃裡面的麵團
,感覺別有風味,至今味道仍還記憶猶新。
從年少就離開台灣的游亞慶,直到1989年兄弟姐妹來大陸看他時,已經整整過了40個
寒暑。游智彬記得,當時已是花甲之年的外公在擠滿人群的客廳哭得像個淚人,也許40年
的思念和委屈讓外公想在那短暫一刻和他的兄弟姐妹一股腦兒宣洩。游亞慶後來回台探望
老母親幾次後,便決定在1992年返台定居,並前後花了3年時間,把一家共28口人都陸續
遷回台灣定居。
為什麼舉家遷回台灣定居?
游智彬說,因為90年代大陸和台灣的薪資有巨幅落差,他記得母親當時是一位專業藥
師在當地衛生所任職,月薪僅不足人民幣百元,但外婆當時在台灣洗碗,月薪是新台幣1
.8萬元(約當人民幣4000元),而當時在大陸縣城一座透天四合院也才人民幣3萬元。
游亞慶夫妻先遷到台灣定居工作後,4名子女仍留在大陸,每當回大陸探望子女時,
就變成整個村莊裡的大事。游智彬笑說,因為外公外婆每次回大陸都會多少帶給子女一些
經濟上的額外補貼,所以有一年外公外婆回大陸時,親戚還在鄉下戲台播放幾個晚上的電
影反饋鄉親,
游智彬回憶,除了外公外婆到台灣定居工作後的收入讓大家羨慕外,會讓整個家族決
定遷居台灣的主因是,他的兩個舅舅在1994年去台灣探親3個月後都變成了暴發戶,社會
聲望也提升了不少,雖然當時母親已是一間婦產科的產婆,收入在大陸已算高,但受到兩
個舅舅的刺激後,仍決定隔年就遷居台灣定居,接下來3年內,游亞慶4名子女共28人都陸
續遷到台灣定居生活。
游亞慶的老家在桃園市龍潭區銅鑼圈,堂哥游日正是李登輝的學生,曾擔任龍潭鄉鄉
長與國民黨第2屆“立委”,後來創辦北區房屋,但在2002年搭乘華航班機飛往香港途中
,因飛機在澎湖馬公外海高空解體不幸身亡,享年53歲。
游智彬表示,外公家族在龍潭擁有廣大茶園與大批土地,是地方望族,原本外祖母也
有留一份土地要給游亞慶,但因外公兄弟共有5個人,各自分家立業後,土地已被平分掉
了,直到游亞慶決定遷回台灣定居後,外公的幾個兄弟才每人出新台幣10萬元,在龍潭買
了1棟2層樓的中古透天厝給游亞慶家族住,並集資80萬元給他當生活費,當作算是給未分
得家產的游亞慶補償。
游亞慶遷回台灣定居時才60幾歲,身體還很硬朗,游智彬回憶,那時政府有賠償那些
滯留大陸40年後才返台定居的榮民,外公雖然每個月已有1萬多元的收入可領,但為了讓
家人有更好的生活,還是決定去桃園一家磚窯廠當會計賺錢。而游智彬與家人搬回台灣時
,剛開始就住在外公的2層樓透天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