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6-13 15:01:53還在想辦法搞懂爭議中……
今天不知早上還是午間時,衛福部官網就放了澄清圖:
https://www.mohw.gov.tw/Public/Images/202006/096200613144003b71.jpg
爾後,再觀《網路溫度計》的懶人包:
新制上路後有什麼改變
實際上此次受影響的只有「自付差額醫材」,也就是健保給付固定費用,超出費用由民眾
買單的醫材,健保完全沒有給付的「自費醫材」則不受此限。根據健保署公告,受影響的
8大類醫材包括人工水晶體、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冠狀
動脈塗藥支架、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特殊材質人工髖
關節、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共計352項醫材,將訂定差額收費上限。初估在這樣的
新制下,有高達89%的醫材須因應上限調降價格。
自付額上限的法源依據
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5條規定,本保險給付之特殊材料,保險人得訂定給付上限及保險
醫事服務機構得收取差額之上限;屬於同功能類別之特殊材料,保險人得支付同一價格。
為什麼要設自付額天花板
根據健保署的懶人包解釋,聲稱這樣的作法是一種「超前部署」,解決同品牌同功能的醫
材,但價格相差懸殊的狀況。未來設立自付額上限以後,民眾負擔的費用就不會超過價格
天花板,以此來保障民眾的權益。價格天花板則會參考各院所採購價、市價、國際價格與
成本利潤等制定。
網友吵最兇的爭議點是什麼
不少民眾擔心設定價格天花板後,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醫材進口商可能
認為這樣的價格太低,便決定退出台灣市場,造成只有與價格天花板對應品質的廠商留下
。最重要的是「自付差額醫材」本來就屬於民眾相較於健保全額給付的基本醫材之外更好
的選擇,對於自負差額較高的醫材,可以自己評估決定要不要使用,訂定價格天花板若因
此讓醫材廠商退出,別說是保障民眾的權益,反而只會讓「自付差額醫材」的選擇變少,
反向剝奪民眾的選擇權。
網友最常見的舉例就是,原本一客牛排市面上可能賣100元、200元、1000元、2000元,現
在規定售價不得超過100元以後,未來就再也吃不到高於200元、1000元、2000元的牛排,
剩下成本賣100元還可以賺錢的業者願意留下來。不過這樣的比喻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天花板上路後影響的是「自付差額醫材」,也就是說,健保完全沒有給付,原本就由病患
「全額自費」的醫材不在此限,所以未來自付差額超過訂定上限的醫材,將不再能享有部
分健保給付。因此昂貴的醫材並非未來就一定用不到,如果廠商沒有因為定價超過上限,
無法納入自付差額品項憤而出走,最有可能的情況是轉為全額自費品項,還是可以使用的
到,只是必須花更多錢。
看起來,醫保的問題,終究仍需由當局去調解才是……?
但利益關係上,設頂價一般反而會破壞市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