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遭父親性虐待太痛苦,澳洲女孩創造2500個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9-07 12:51:00
遭父親性虐待太痛苦,澳洲女孩創造2500個人格絕境求生……而且她們獲准「出庭」作證!
https://www.storm.mg/article/1683386
王穎芝 2019-09-07 12:34
┌─────────────────────────────────────┐
│ 開庭那天,只有一個女人站上證人台。但有整整7位目擊者,等著說出從虐待中倖 │
│ 存的故事…… │
└─────────────────────────────────────┘
「我走進法庭坐下,宣誓,然後過了幾個小時才回到我的身體,走出法庭,」珍妮‧海尼
斯(Jeni Haynes)告訴BBC記者。
現年49歲的珍妮,在幼年時期遭親生父親理察‧海尼斯(Richard Haynes)強暴與虐待長
達7年之久。澳洲警方說,這是該國見過最可怕的虐童案。為了從痛苦中解脫,珍妮的求
生意志促使大腦採取極端手段,她創造出多達2500個人格,分別承受不同的受虐記憶。
史上首例多重人格作證且定罪
3月開庭時,一位4歲女孩的人格「交響樂」(Symphony)作證整整2個半小時,鉅細靡遺
說出了所有記得的受虐細節。理察因此翻供,終於承認了25項最嚴重的罪名。
現年74歲的理察,9月6日遭雪梨地方法院重判45年刑期。他面臨367項指控,包括多次性
侵、雞姦、猥褻、性侵10歲以下兒童等。理察的健康不佳,但要服刑33年才能申請假釋,
屆時至少高齡107歲。
宣判的法官哈格特(Sarah Huggett)說,理察海尼斯很可能坐牢坐到死。但哈格特強調
,她的罪行「極度變態、令人不安」,而且「駭人又令人厭惡」。哈格特說,數十年刑期
也不可能反映出他造成的傷害多麼嚴重。
「這起案件是司法里程碑,就我們所知,這是史上第一次有法庭採信多重人格的證詞,而
且成功讓被告定罪,」澳洲兒童受害者團體「藍結基金會」(Blue Knot Foundation)主
席卡茲曼(Cathy Kezelman)說。
在澳洲,這一類重大刑案原本應該有陪審團參與,但律師團竟認為案件細節太可怕,「可
能造成平民陪審員的創傷」,因此審判時只有一位法官。
「在自己的腦海裡都無法安心」
1974年,海尼斯一家人從倫敦搬到澳洲,珍妮當時只有4歲,但理察已開始對她伸出魔掌
。到了澳洲更變本加厲,幾乎每天都侵犯她。
「我父親的虐待是經過縝密計劃的,他刻意為之,而且享受虐待我的每分每秒,」珍妮5
月出庭時說。身為性侵倖存者原本可以匿名,但珍妮選擇公開自己姓名,媒體與公眾才能
知道她父親是誰。
「他聽著我哭求他住手,看著我又怕又痛,看著我流血的傷口……然後隔天又作出一樣的
事。」
理察洗腦女兒,說自己「可以讀出她的心思」。他威脅珍妮,只要敢回想所有事情,就要
殺了媽媽、弟弟和妹妹,遑論告訴他們發生什麼事。被洗腦的下場是,珍妮連好好思考的
能力都被剝奪,無法判斷父親的殘忍行徑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的內在世界也被父親入侵
了,連在腦海裡都覺得不安全。」
珍妮說,為了「不被爸爸發現」,她甚至把所有想法都轉換成歌詞。擔憂弟妹時,珍妮會
唱赫里斯合唱團(The Hollies)1969年的「他不重,他是我兄弟」(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想起虐待細節時,她唱文化俱樂部(Culture Club)1982年的「你
真的想傷害我嗎?」(Do You Really Want To Hurt Me/Do you really want to make
me cry)。
父親也限制她的學校和社交生活,不讓任何大人靠近。珍妮很快就學會保持沉默、隱藏自
我,因為只要有人「注意」到珍妮,她就會遭到處罰。包括游泳教練跑來告訴理察珍妮擁
有游泳天份、鼓勵她學習時,父親也怪罪於她。
出於對父親的恐懼,珍妮無論身體受到多少痛楚,始終拒絕就醫。她的視力受損,下巴、
腸子、肛門和尾椎都留下許多無法治癒的後遺症。後來為了活命,珍妮還是接受多次重大
手術,終於在2011年裝上人工肛門。
是幸運也是不幸,理察的惡行持續到珍妮11歲為止。1984年一家人搬回英國,海尼斯夫婦
宣告離婚。珍妮跟著媽媽生活,因此逃離魔掌。但珍妮認為,從沒有人察覺在她身上發生
的事,包括媽媽在內。
珍妮在2009年下定決心報案,但從警方蒐證、起訴到一審定罪,花了整整10年。自從知道
女兒的經歷,珍妮媽媽一直陪在她身邊,成為她最堅強的依靠。
理察當時和其他家人住在一起,他痛斥女兒是「騙子、操控人心的傢伙」。2017年理察終
於被引渡至澳洲受審。
7年受虐情節,凝結在時光之中
除了「交響樂」,還有另外5個人格也獲准「出庭」,各自提供不同角度的證詞。珍妮本
人可能因創傷過度而遺忘的細節,眾多人格都幫她記了下來。從4歲至11歲,7年之間每一
次的虐待,他們竟都記得清清楚楚,檢察官也傳喚多位心理學家和DID專家,不時協助判
斷證詞可信度。
「像我這樣有多重人格的人,記憶可以非常鮮明。我們的記憶就像在時光中凝結了,需要
時我可以隨時找出來,」珍妮說。DID患者說話時可能經常變換主詞,「我」、「她」或
「我們」等不同人稱會交錯出現。
「我們並不害怕,我們等了好久好久,終於可以告訴大家他到底對我們做了什麼事。他現
在沒辦法讓我們噤聲了,」珍妮說。
珍妮說,這幾個「人」是她倖存的重要幫手。
「肌肉先生」(Muscles,男)18歲,很高,打扮像1980年代英國搖滾樂天王比利艾鐸(
Billy Idol),喜歡穿凸顯手臂肌肉的上衣。冷靜且具保護慾。
「琳達/瑪格」(Linda/Maggot,女),高瘦苗條,穿著1950年代的裙子,上面有粉色
貴賓狗的補丁。她綁著優雅圓髻,眉毛細長。
「火山」(Volcano,男)極端高壯,從頭到腳覆蓋黑色羽毛,但有一頭挑染金髮。
「瑞奇」(Ricky,男)只有8歲,但總是穿一套老式灰西裝。他有短短的亮紅色頭髮。
「猶大」(Judas,男)矮矮的紅髮男子。他穿著淺灰色制服襯衫搭上淺綠色運動褲,看
起來永遠像是有話要說。
「瑞可」(Rick,男)臉蛋異常地小,戴著巨大的黑色眼鏡──跟理察戴的款式一樣。
受訪時,「交響樂」一直很渴望說出7年中所有難以忍受的痛苦細節;「肌肉先生」習慣
直率地說出身體受了傷害;琳達則是優雅地娓娓道來,描述受虐經驗如何對珍妮的求學過
程和人際關係造成巨大影響。
為處理創傷衍生多重人格 8成患者曾嚴重受虐
珍妮的情況又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學名是解
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DID患者八成以上曾經歷不當
對待,以致出現「解離」(disassociating)症狀,造成失憶、幻聽、全身僵直等情況,
並幻想出不同人格以保護「主人格」的心靈。
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多重人格可能擁有各自獨立的思考、行為與知覺模式,並
輪流控制身體。相關紀錄最早始於17世紀,古代可能被視為撒謊甚至「邪靈附身」,但近
年研究顯示發生機率達1.3%。多重人格也常出現在大眾文化,如傳記式小說《24個比利》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電影《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和
《分裂》(Split)等。
澳洲專家強調, DID是種極端且複雜的創傷處理方式,孩子受虐時年紀愈小、傷害愈嚴重
,或在「本應安全」的環境下受虐,就愈有可能出現多重人格。他們必須靠這種方法,才
能抵抗殘酷現實。
「這種症狀就是倖存者的求生策略,」兒童創傷專家成員史塔伏羅波洛斯(Pam
Stavropoulos)告訴BBC。
爸爸虐待的不是我
「交響樂」是珍妮產生的第一個人格,為了逃離被性侵的痛苦而產生。珍妮告訴BBC:「
她承受了所有虐待,爸爸以為他在虐待珍妮,實際上是虐待『交響樂』。」
後來「交響樂」也開始創造其他人格(這些人格可能也會創造新人格)。總之,珍妮的腦
海總共出現2500個人格,每一個都是為了抵抗不同的虐待行為而出現的新角色。觸發新人
格的創傷經驗可能是某一次嚴重傷害,也可能只是某個讓她想起受虐當下的味道或景像。
「新的替代人格會從『交響樂』的腦後冒出來,承受那件心煩意亂的事,」珍妮說。這些
人格成為防禦牆,代替幼小的她抵禦獸父。
也許是回憶太痛苦,撰文的BBC記者毛法蘭(Frances Mao)說,有1個半小時的時間都是
「交響樂」在說話。珍妮在訪談開始前也提醒記者,不同人格很可能突然跑出來。當人格
轉換時,珍妮會顯得特別欲言又止,彷彿正在掙扎。
「哈囉!我是『交響樂』,珍妮躲到罐子裡面囉,不介意的話讓我來說發生什麼事了吧!
」她的聲音較高,語調更輕快短促,也比較女孩子氣。她整整花了15分鐘描述那些瑣碎、
細微的恐怖陳年往事,她稱之為「爸比的噁心事」。
「我會把所有珍貴的東西,對我來說很重要或很可愛的東西,都藏起來不被爸爸發現。這
樣他在虐待我的時候,就不是虐待一個會思考的人,」她說。
多重人格難隱藏 生活不易
雖然珍妮認為,多重人格保護了自己的身心,但其實也為她的生命帶來不少困難。珍妮大
半輩子都在求學,擁有法學與哲學博士,但她和媽媽目前都靠社會福利金過活。
珍妮說,她和她的多重人格一輩子都戰戰兢兢,努力隱藏不同人格存在的事實,嘗試讓言
行舉止看起來保持一致。「當你擁有2500種不同的聲音、態度、行為甚至個人信念,真的
很難控制。」珍妮說,「我必須這樣活著,但不該如此。是我爸造成了我的多重人格,」
旁人懷疑易引發受虐童解離
過去幾十年來,珍妮並非沒有尋找專業人士求助過。但也許是經歷太離奇,許多心理師都
拒絕繼續治療,有些諮商師無法相信珍妮,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如此巨大的創傷。
DID雖然已經受到精神醫學界普遍承認,但在普羅大眾眼中仍然容易引人疑竇。BBC報導指
出,當孩子傾訴受虐經過,大人卻不相信、甚至指責孩子說謊的話,也很可能引發解離。
多重人格至今沒有解藥,專家只能依靠諮商談話等療法來幫助患者。
「DID症狀本身就很容易引發旁人的不信任與不舒服,而且人們往往很難相信,有人會對
孩子做出如此殘忍的事,」專家史塔伏羅波洛斯說。
她也強調,這就是為什麼珍妮一案如此重要,因為人們對這種棘手卻不罕見的症狀仍然不
夠理解,希望可以喚起更多重視。
盼為其他受害者鋪路
珍妮熱切希望說出自己的故事。而且不只受虐部分,也包括這10年來的奮鬥過程。她希望
,這些經歷可以點燃星星之火,替擁有一樣經驗的人稍微照亮司法正義之路。
「如果你遭受虐待而罹患多重人格,現在有可能找回正義了。你可以報警,也有人會相信
你,這些症狀不再構成阻礙,」珍妮說。
作者: LabMumi (實驗室姆咪)   2019-09-07 12:57:00
看成DIO症狀 對不起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09-07 13:28:00
噗... 替身攻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