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台中捷運站命名引討論 市府:以耳熟能

作者: dw5615 (dw5615)   2018-06-29 00:13:12
倫敦地鐵站的怪名字都有什麼來歷?
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aut-39141080
2017年 3月 2日,BBC英倫網
就連一本正經的倫敦人都看得出這個名字所蘊含的幽默感
如果是第一次看到倫敦地鐵地圖,你肯定會發現,它的想像力不僅體現在突破性的設計上
。地鐵站的名字同樣引人好奇,甚至有些古怪。有的似乎更適合用在中世紀的奇幻小說(
騎士橋、女王道)或者兒童書籍(皮卡迪利廣場、大象城堡)——還有的至今都會讓倫敦
人啞然失笑(謝珀德-布什、考克福斯特)
但之所以使用這些名字,並不僅僅是為了給穿梭於倫敦地下的人們營造想像的空間,其中
一些名字的來歷甚至要追溯到1000年前。
我們從中選出了自己最喜歡的10個名字,探尋它們的真正來歷。
科芬園(Covent Garden):如果不是因為在中世紀誕生之後不知何時少了個"n",這個地
鐵站(以及周圍的商場、歌劇院和社區)的名字似乎無需解釋。到13世紀,這裏還是一片
用圍牆隔開的果園和花園,歸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修道士所有。他們稱之為"大教堂和女修
道院的花園"(the garden of the Abbey and Convent),後來自然而然演變成了"女修
道院花園"(Convent Garden)。在修道院解散運動中,這裏被亨利八世查封和分發出去
,隨後成為了一片居民區——到了17世紀,人們對這裏的印象與它最初的宗教淵源已經大
不相同。它成了著名的紅燈區,威廉滅N加斯(William Hogarth)還針對這裏的玫瑰酒館
(Rosen Tavern)妓院創作了雕塑。這裏後來經過清理,如今已經成為倫敦最著名的旅遊
勝地,科芬園也成為了皮卡迪利線同名地鐵站的所在地。
大象城堡(Elephant & Castle):這是一個較為異想天開(也較為令人困惑)的地鐵站
名。它位於倫敦南部,這個怪異的名字很有可能來自Worshipful Company of Cutlers—
—這是中世紀的一個由專門製作刀劍的工匠組成的協會。他們1622年獲授勳章,上面有一
頭大象,還拖著一座城堡。通常認為,大象指的是用於製作刀劍把手的象牙。城堡又是何
意?可能是為了表明大象的龐大身軀,因為中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見過大象。不過,由於
這些刀匠可能在1415年那場具有決定意義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為亨利五世提供過武器,因此
有人認為,馱著城堡的大象表示對國家的支持。
但西里爾哈里斯(Cyril M Harris)在他的《名字背後大有深意:倫敦地鐵站名稱探究
》(What's in a Name?: Origins of Station Names on the London Underground)一
書中寫道,無論如何,當一座名叫大象城堡的酒館18世紀出現在這裏時,似乎就是為了對
此地的刀匠們表達敬意。刀匠可能早已離開此地,那個酒館可能也在1959年遭到拆除,但
它們的影響至今仍在周圍的購物中心——那個酒館的前門現在就坐落在那裏——和站名上
得以體現,貝克盧線和北線在這個站點交匯。
考克福斯特(Cockfosters):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不雅(譯注:cock指"公雞"或"男性生
殖器",foster的意思是"養育"),但令人意外的是,它的來源卻很有皇家範兒。作為皮
卡迪利線由南向北的終點站(以及周圍郊區的名字),考克福斯特曾經是Enfield Chase
的所在地,這是一個佔地近8,000英畝且棲息了3,000隻鹿的皇家公園——這裏還居住著一
些護林員(forester),負責保護公園免遭盜伐。首席護林員的頭銜就是Cock Forester
。"cockfoster"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1524年。而在1613年,一棟房子也以同樣的名
字記錄下來,那裏可能正是首席護林員的住處。
圖庭貝克(Tooting Bec):倫敦南部的圖庭社區(Tooting,倫敦市長薩迪克椰翩]Sadiq
Khan)就住在那裏)可能有很多汽車和巴士,但作為倫敦北線地鐵沿線的一片區域,圖
庭寬街和圖庭貝克的得名都不是來自於這種現代化交通工具發出的噪音(譯注:toot
有"按喇叭"、"嘟嘟聲"之意)。它的真正來歷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
當盎格魯-撒克遜人在5世紀征服英國時,他們不僅改變了這裏的社會,還改變了語言——
我們現在把當時的語言稱作古英語。至今都能在地圖上看到當時的烙印,不僅限於倫敦,
還包括整個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的後綴"-ham"(例如伯明翰,Birmingham)的意思是家
園,而"-ton"(例如布萊頓,Bringhton)則是指農田。此外,"-ing"的意思是屬於某人
及其下屬,或者與某人及其下屬有關係。所以,帕丁頓(Paddington)的意思就是屬於帕
達(Padda)及其部落的農田,肯寧頓則是屬於Cēna人的農田——而最早記錄於7世紀的
圖庭(Tooting)則屬於托塔(Tota)或其朋友。
圖庭貝克(Tooting Bec)名字的後半部分源自法國諾曼底的這個大修道院
但在諾曼底人1066年征服英國時,他們沒收了撒克遜的土地,將其分配給自己的擁護者…
…同時為其賜予新的名字。其中一個獲得封地的是諾曼底的Bec-Hellouin大修道院,它獲
得了一片曾經屬於撒克遜首領托塔的土地。這種種因素融合在一起,就湊成了今天這個看
似毫無意義的名字:圖庭貝克(Tooting Bec)。
騎士橋(Knightsbridge):如今,這片位於倫敦西部的地區有一個與之同名的地鐵站,
這裏以高房價和高檔商場著稱(哈羅茲和哈維極壯J斯百貨都在這裏開設了旗艦店)。但
雖然名字聽起來高大上,但騎士橋——最早於1046年記載為Cnihtebricge,1364年演化成
Knyghtsebrugg——卻讓人想起艱辛的過往。
bridge(橋)這個詞來自古英語裏的"bryc,意思與現在相同。而在這裏,它指的是橫跨
維斯本河(West Bourne River)的一座橋——這是倫敦眾多"失落的河流"中的一條,因
為19世紀修建的下水道系統而改道。而"Knight"指的是男孩或年輕男性,尤指被他人僱傭
之人。這裏的年輕男性或許曾經受僱維護或防禦這座橋。也有可能他們只是在這裏閒逛:
"關於騎士橋這個地名,有一種解釋認為當地年輕人經常在這裏閒逛。"《倫敦地名手冊》
(The Book of London Place Names)的作者卡洛琳塔加特(Caroline Taggart)寫道。
隨後的幾個世紀,騎士橋的狀況也 沒有好轉。由於地處偏遠,所以痲瘋病患者和屠
夫紛紛聚居於此。到18世紀,這裏甚至成了劫匪的樂園。
梅達穀(Maida Vale):如果這個名字讓你聯想到英國的擠奶女工(milkmaid)和鬱鬱葱
葱的山谷(Valley),那你只猜對了一半。這片地勢低窪的地帶的確被當地人稱作"穀",
但這個位於倫敦西部的地鐵站及周圍的社區卻與"少女"(maiden)毫無關係。(由於英國
人喜歡諷刺,所以這已經算不錯了。例如,薩瑟克區的仕女巷(Maiden Lane)竟然是因
為那裏曾經有很多妓院而得名。)事實上,Maida是意大利卡拉布裏亞的一個小鎮,因為
英國人1806年在當地的一場大戰中碾壓拿破侖聯軍而聞名於世。(滑鐵盧站和特拉法加廣
場的名字也來自於類似的勝利。)一個名叫"梅達英雄"(Hero of Maida)的酒館也是為
了紀念那場勝利。雖然酒館後來消失了,但卻在1915年將名字"傳給了"這條街道和帕丁頓
線的這個車站。
阿爾德蓋特(Aldgate):如今,位於倫敦市區東部的阿爾德蓋特隨處可見玻璃幕牆覆蓋
的高層建築和熙熙攘攘的街道。但無論是這一坊之地(ward)還是附近的兩個地鐵站——
大都會線和環線交匯的阿爾德蓋特站,以及哈默石密與城市線和區域線交匯的阿爾德蓋特
東站——當年得名時的情形都跟現在大不相同。大約在公園190年左右,倫敦當時還叫朗
蒂尼亞姆(Londinium),是一座被羅馬人統治的城市。當初的城市有6個大門,其中一個
就位於此處。這些大門(和城牆)幾經修繕,一直保存到18世紀。這裏的大門就被稱作阿
爾德大門(Aldgate)。
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這個名字來自"all-gate"(所有人的大門),因為與其他大門
不同,這個大門不收費(所以是從"向所有人開放"引申而來的)。另外一種則是這裏有一
個酒館,專門為剛來到這座城市的人提供麥芽酒(ale)——因此這個大門被稱作"ale-ga
te"(麥芽酒大門)。大門本身在18世紀60年代拆毀,以緩解擁堵。但隨著沼澤門
(Moorgate)和阿爾德蓋特兩個地鐵站(更不用說主教門坊、新門街和路德門山了)的建
成,它們已經成了倫敦人日常通勤中的常用詞匯。
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別光想著雜技演員和跳舞的小狗,這個地鐵站(
和倫敦地標)的名字並非來自早已被人遺忘的馬戲團,而是源自"circus"的另外一個意思
——多條街道的交叉路口。(這也可以解釋半英里以外的牛津廣場(Oxford Circus)地
鐵站的名稱由來)。但它名字的另外一半則來自幾百年前的一個笑話。
"皮卡迪爾"(piccadill)是一種大號的荷葉邊領,曾經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流行一時
——看看伊利莎白一世女王的畫像就明白了。倫敦有一個名叫羅伯特楊岱J(Robert Bake
r)的裁縫就靠著製作皮卡迪爾發了財……他還在1611年花錢在此修建了豪華宅邸。
對於一個"身份卑微的"裁縫而言,這個房子顯然有點過於豪華了,因此人們都把它稱作皮
卡迪利禮堂(Pickadilly Hall)。這種詼諧幽默的說法一直流傳下來:直到1819年,這
裏出現了交叉路口,也被自然而然地命名為皮卡迪利廣場。而1906年建成的地鐵站也沿用
了這個名字。
女王道(Queensway):這個位於中央線的地鐵車站及其所在的街道之所以被命名為女王
道,並非泛指,而是特指維多利亞女王。你或許能夠想到,這位當時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直到2015年,這個記錄才被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打破),也被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
。光是在交通方面就有很多,包括維多利亞車站、維多利亞線以及許許多多的道路名稱。
但女王道卻有一個十分甜蜜的故事:維多利亞女王小時候在肯辛頓宮度過,她那時候經常
在這裏騎馬,繼位後便把這裏改名,以紀念自己。
謝珀德-布什(Shepherd's Bush):這個位於倫敦西部的地方有兩個地鐵站,一個是中央
線的謝珀德-布什站(Shepherd's Bush),還有一個是環線與區域線交匯的謝珀德-布什
市場站(Shepherd Bush Market)。儘管這裏如今人多繁忙,四通八達,但卻曾經是一個
遠離倫敦市中心的鄉村地區。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一種關於這個怪異名字的解釋:
"sheperd's bush"指的是牧羊人通過修剪山楂林搭建起來的庇護所。但有人表示,這個地
名來自一個人名(在1635年記錄為Sheppards Bush Green)——當然,這似乎迴避了問題
的關鍵:究竟誰是謝珀德(Sheppard)?又是什麼讓他的那片灌木林(bush)如此著名?
____________
其實捷運站名稱的命名也反映了空間發展的脈絡、紋理等等,未來若能在書局看到一本
<What's in a Name?: Origins of Station Names on the "Taichung MRT">
我應該會去買來看看。
作者: souken107ttc (ソウケン)   2018-06-29 00:26:00
長知識
作者: Howard61313 (好餓)   2018-06-29 01:37:00
這篇該M
作者: kenliu100 (漢堡是我是漢堡包)   2018-06-29 06:12:00
覺得可以跟楊子葆的書放一起了
作者: gigihh   2018-06-29 11:01:00
巴黎也有用歷史典故命名的車站。所以那些堅持要路口站名的應該想想國外怎麼做,為何他們要在車站命名上這麼講究。很慶幸台北保留了不少過去以歷史景觀命名的老地名,例如竹圍、板橋、土城、後山埤等等。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動Aaron)   2018-06-29 11:23:00
但新的站名普遍慘看那安坑淡水輕軌還有環狀線萬大信義松山線也一樣慘
作者: YellowWolf (YW)   2018-06-29 13:18:00
推這篇必須m
作者: kenliu100 (漢堡是我是漢堡包)   2018-07-01 08:22:00
看看東區的熱鬧度…真的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