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俄羅斯對中亞的征服(10)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9-05-01 16:38:40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SnmMmsb ]
作者: sam09 (柊鏡) 看板: historia
標題: [心得] 俄羅斯對中亞的征服(10)
時間: Mon Apr 29 22:09:42 2019
十、俄國人在草原
1. 別科維奇
在17與18世紀之交,俄國人重新開闢了裡海水路,與希瓦汗國取得了聯繫,雙方開始互
派使節,俄國人也藉此探詢由希瓦通往印度或中國的道路。1695年,俄國商人小西蒙成功
抵達印度,獲得蒙兀兒皇帝奧朗則布的接見,並得到了不少賞賜。然而,小西蒙在返國途
中於高加索的謝馬哈1 逝世,留下的紀錄也不完整,打通印度商路的計畫功虧一簣。
1700年,希瓦統治者沙‧尼亞茲‧伊斯哈克致信彼得大帝,表達願意接受俄國保護,以
免於土爾扈特人的侵擾,並希望俄國開放貿易,但俄方正困於大北方戰爭,對希瓦的提議
有所顧慮,因此沒有採取實際動作;然而此文件也被視為俄國對希瓦提出主權要求的根據

在尼亞茲‧伊斯哈克死後,希瓦又陷入了一波混戰,哈吉姆汗之子亞迪格爾短暫即位,
他派遣穆罕默德‧阿舒爾‧伯克出使俄國,希望獲得俄國的軍事支援以打贏內戰;同年,
一位來自曼格什拉克的土庫曼人和卓‧涅費斯抵達阿斯特拉罕,他自言曾在布哈拉與希瓦
活動,熟悉當地政經局勢,獲得了沙馬諾夫公爵2 的協助而進入俄國宮廷,並在禁衛軍上
尉別科維奇公爵的舉薦下晉見彼得大帝。
此時,彼得大帝也接獲西伯利亞總督加加林親王的報告,指出葉爾羌地區出產金礦;而
涅費斯與阿舒爾也向其提議,俄國人可以破壞阿姆河的堤壩,使其重新流入裡海,如此俄
軍便可由水路進入希瓦,土庫曼人也會站在俄國一邊。為此,彼得大帝決定派出探險隊,
其中一支由布赫戈列茲率領,從托博爾斯克出發,穿越準噶爾人的領地,進入阿姆河上游
;另一支探險隊由別科維奇率領,走裡海水路前往希瓦3 。
亞歷山大‧別科維奇─切爾卡斯基是來自北高加索的卡巴爾達人貴族,原名傑夫列特‧
吉雷‧米爾贊,因家鄉被波斯人入侵而逃亡俄國,獲得戈利欽親王的庇護,成為親王的女
婿並皈依東正教、取了俄式姓名;他曾被派往荷蘭、義大利學習航海,返國後得到彼得大
帝賞識,進入禁衛軍任職,由於別科維奇熟習韃靼語言文化,因而膺任這支探險隊的指揮
官。
1715年四月,別科維奇召集了一千九百名官兵、哥薩克及各類人員,自阿斯特拉罕出發
,沿裡海東岸航行,在曼格什拉克半島上建立據點,並考察了阿姆和的舊出海口與故道,
於當年10月返回阿斯特拉罕。彼得大帝對別科維奇的探勘報告相當滿意,決定派他在阿姆
河舊河口建立一座永久要塞,並向希瓦汗國徵詢重新開放舊河道的意見。
次年九月,別科維奇率領一支規模更為龐大的探險隊出發,包含正規軍四千三百人、哥
薩克兩千人、水手兩百人,加上技術人員共計高達六千六百人,並裝備22門火砲,以及準
備運往希瓦、印度的大批貨物。然而,別科維奇的妻子與兩個女兒卻在出發前一天發生船
難身亡,似乎對他的決策判斷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在第二次行動中,別科維奇探險隊與曼格什拉克半島上建立了圖布‧卡拉甘的聖彼得要
塞4 、亞歷山大要塞,以及阿姆河舊河口的克拉茲諾沃斯克要塞5 。這三座要塞儘管位置
險要,也便於船隻停泊,但四周極為荒蕪、缺乏淡水,留守官兵對此更是怨聲載道,入冬
後減員更為嚴重,留在當地的三千多名守軍只剩下不到三百人,圖布‧卡拉甘的一千兩百
人更近乎覆滅。別科維奇在克拉斯諾沃斯克派出分隊前往希瓦、波斯探勘,自己則先行返
回阿斯特拉罕。
1717年七月,別科維奇再度由阿斯特拉罕出發,但此次他卻反常地選擇了陸路行軍。根
據情報指出,希瓦的希爾加齊汗正在集結軍隊,準備抵禦俄國人;土爾扈特的阿玉奇汗也
特別提出了同樣的警告,且拒絕支援此次行動,但別科維奇仍執意出發。
別科維奇的第三次探險隊約有三千四人,包含正規軍九百人、哥薩克一千四百人、韃靼
人五百人、水兵一百人、以及技術人員及商人等,沙馬諾夫、涅費斯等人也以嚮導身分同
行。別科維奇在夏季穿越了炎熱貧瘠的烏斯秋爾特高原,沿途又被卡拉卡爾帕克人與土庫
曼人多次襲擊,蒙受不少損失。他的部下之間也出現了謠言:別科維奇正陰謀出賣這支軍
隊,以換取他在希瓦的地位。
希爾加齊汗召集了兩萬四千兵馬,準備迎戰別科維奇,兩軍在三天內不斷交鋒,但俄軍
已築有防禦工事,並架起火砲,以冷兵器為主的希瓦軍難以突破其陣地,傷亡相當慘重。
希爾加齊見俄軍頑強抵抗,便下令停戰,改與別科維奇談判,並將衝突的起因歸咎於土庫
曼人擅自行動。希爾加齊汗也邀請別科維奇入宮參加宴會,但因城內空間不足,因此希望
俄軍分批進城。
儘管俄軍軍官們極力反對,但別科維奇仍執意進城,並將俄軍分為數批,讓希瓦人帶到
附近的營地休息。就在別科維奇與其隨從進入宮殿後,埋伏的希瓦人便蜂擁而上,將所有
俄軍包圍殲滅,僅有極少數人脫逃;別科維奇本人亦被殺,其首級被送到布哈拉,但布哈
拉人拒絕接受。
探險隊滅團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裡海沿岸的堡壘,但希瓦人與土庫曼人的軍隊也隨之趕到
,儘管俄軍奮力擊退了對手,但要塞中已無資源,且官兵傷亡慘重,守軍遂決定放棄要塞
,撤回阿斯特拉罕。
2. 別涅維尼
儘管別科維奇探險隊全軍覆沒,彼得大帝在穩定波羅的海的局勢後,再度打起了中亞的
主意。在別科維奇失敗後不久,彼得接見了布哈拉的使者,後者希望俄國可以給予布哈拉
幾位瑞典俘虜作為禮物,以交換受困於布哈拉的俄羅斯奴隸。為此,彼得便任命來自義大
利的別涅維尼擔任出使布哈拉的使節。
弗洛里奧‧別涅維尼出生於拉古薩6 ,早年生平不詳,原在俄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托爾
斯泰伯爵部下服務,通曉土耳其語、波斯語、韃靼語等,因而獲得伯爵的賞識與彼得的重
用。
別涅維尼的任務除了談判奴隸問題外,也希望能在布哈拉確立俄國的影響,包括建議布
哈拉雇傭俄國人組織衛隊、建立防禦同盟等;在商業方面,別涅維尼也肩負探尋商路、資
源的工作,尤其是阿姆河上游的金礦位置。
1718年九月,別涅維尼自莫斯科出發,在阿斯特拉罕與返國的布哈拉使節團會合後,決
定取道高加索進入中亞。不料當時波斯正與布哈拉為敵,別涅維尼一行人在謝馬哈遭到當
地的統治者扣留,直到翌年八月才尋機出城。接著,別涅維尼轉抵德黑蘭,獲得薩非王朝
沙阿胡塞因的接見,但當時薩非王朝境內局勢動盪7 ,使節團遲遲無法動身,一直延宕到
1721年11月才抵達布哈拉。
此時的布哈拉也是一團混亂,布哈拉汗阿布勒菲茲實際上只是貴族的傀儡,外有希瓦汗
國與卡爾梅克人不斷騷擾邊境,內有貴族彼此間的內鬥。阿布勒菲茲儘管有意振興,試圖
雇傭卡爾梅克人甚至俄國人充當武力,但其號令根本發不出王宮;掌權的貴族也不樂見俄
國干預,使別涅維尼始終不得要領,一待便是三年餘。
在此段期間,希瓦的希爾加齊汗曾多次邀請別涅維尼造訪,希望透過別涅維尼居中調解
希瓦與俄國的關係;但別涅維尼害怕落到別科維奇的下場,始終不願答應。直到1725年四
月,布哈拉局勢出現不穩,別涅維尼才趁亂離開,11日後抵達希瓦。
希爾加齊汗熱情的接待了別涅維尼,並向他解釋別科維奇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陰謀反
叛俄國,且覬覦希瓦汗的位置;而為了向俄國致歉,希爾加齊汗也願意釋放境內的俄羅斯
人奴隸。然而,希瓦的貴族們對俄國人仍有相當深的敵意,不斷刁難、威脅別涅維尼,使
他決定提前辭行,於1725年八月啟程返國,一個月後抵達俄國邊境、雅伊克河河口的的古
里耶夫8 。
儘管別涅維尼沒有達成原本的任務,但他在滯留布哈拉的數年中,詳細的調查了當地的
地理、資源、礦產分布,還派人混入商隊,前往傳聞中出產沙金的巴達赫尚山區考察。他
在報告中指出,阿姆河流域並不如預期中充滿黃金,但上游的巴達赫尚確實有金礦礦脈,
費爾干那與塔什干有白銀、寶石與香料;因此,他建議俄國應積極向中亞推進。
然而,別涅維尼返抵國門時,彼得大帝已在1725年二月駕崩,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9
與權臣緬希科夫親王10無意擴張,別涅維尼的提議遂遭到塵封。別涅維尼於1727年離開俄
國,回到家鄉,其晚年生平不詳。
3. 要塞線興築
18世紀中葉的草原地區要塞線示意圖:https://i.imgur.com/hEweaLb.png
底圖來自此處:http://geacron.com/home-en/?&sid=GeaCron92817
(1) 捷夫克列夫
在草原地方,受到準噶爾人壓迫的哈薩克人被迫向俄國求助,小玉茲的阿布勒海爾汗致
信烏法督軍布圖爾林,希望接受俄國的保護。督軍立刻將消息傳回聖彼得堡,女沙皇安娜
便派遣外交官捷夫克列夫前去小玉茲。
庫特魯─穆罕默德‧馬梅謝維奇‧捷夫克列夫是出身於卡西莫夫11的韃靼貴族,有俄文
名阿列克謝‧伊凡諾維奇;他早年在彼得大帝麾下任職,曾參加過對抗波斯、土耳其的作
戰,也曾隨別科維奇考察裡海與阿姆河,對高加索與中亞的情勢有較深刻的認識,因而獲
得女皇的賞識。
但當捷夫克列夫抵達小玉茲後,哈薩克的首領們都對他不屑一顧,甚至有人試圖暗殺他
,但捷夫克列夫藉著雄辯與機運說服了不少對手,除了阿布勒海爾汗之外,中玉茲的薩梅
克汗也決定接受俄國保護。然而,薩梅克汗隨即又與阿布勒海爾鬧翻,雙方兵戎相見,迫
使阿布勒海爾與捷夫克列夫只得逃到錫爾河下游的卡拉卡爾帕克部落暫避,同時又說服了
形勢孤立的卡拉卡爾帕克人也向俄國臣服。
捷夫克列夫於1734年回到聖彼得堡,當時俄國上下都認為他步上別科維奇的後塵,早已
凶多吉少;沒想到他居然圓滿達成任務,並帶回了小玉茲、中玉茲、卡拉卡爾帕克人臣服
的捷報。阿布勒海爾汗願意為俄國戍守草原邊境、保護俄國商隊;但也要求俄國承認他的
地位,同時在邊境修築堡壘供他使用。
捷夫克列夫以說服哈薩克人的功績晉升為上校,往後仍在草原地區活動,協助歷任總督
處理政務,包括修築堡壘、鎮壓叛亂、外交談判等,車里雅賓斯克、奧爾斯克等堡壘城鎮
的建立皆由他經手。他的另一項著名事蹟是對巴什基爾人12的血腥鎮壓,在1735年至1740
年的巴什基爾人大暴動中,捷夫克列夫的部隊摧毀了幾百個巴什基爾人村莊,屠殺數萬居
民,殘酷行徑就連他的俄國同袍都看不下去,巴什基爾人到現在都仍極端厭惡他。
(2) 基里洛夫
1734年,一位名為基里洛夫的參政院秘書官呈上了治理哈薩克草原的計畫。伊凡‧基里
洛夫是出身下階貴族的公務員,本人精於地理、測繪,也曾參與東西伯利亞與堪察加半島
的探險,對中亞與西伯利亞的形勢有所掌握。
基里洛夫隨即被任命為「奧倫堡遠征隊」隊長,派往烏拉爾草原,他同時帶上了一批學
者、軍官,除了對當地風土民情細加考察外,也訓練這批青年成為未來的行政官。他的主
要任務是監視巴什基爾人與哈薩克人,並誘使兩個族群相互削弱對方,以免對俄國的統治
造成威脅;以及控制鹹海周邊的水陸交通,進而打開前往中亞的通道。
為了增強對草原的控制,並限制游牧人的流動性,基里洛夫便透過捷夫克列夫動員本地
居民,修築新的堡壘城鎮,於1735年在奧里河匯入雅伊克河之處建立了奧倫堡13,翌年再
建立北邊的車里雅賓斯克,以及位於布祖魯克河匯入薩馬拉河處的布祖魯克城。除了規模
較大的堡壘外,沿著雅伊克河與烏拉山一線仍有一系列小型的據點,搭配先前在鄂木斯克
沿著額爾濟斯河一線的堡壘,俄國的草原要塞線計畫開始成形。
然而,沉重的勞役也激起了本地巴什基爾人的反彈,進而引發了1735年至1740年的巴什
基爾大暴動;基里洛夫與阿布勒海爾的關係也相當惡劣,後者將奧倫堡城視為自己的地盤
,並唆使哈薩克牧民襲擊與他作對的俄國官員。基里洛夫本來計畫招募逃亡農奴前來充實
人口,不料卻遭到聖彼得堡的拒絕,令其將已招募的農奴一律遣返,對他更是一記沉重打
擊。
(3) 塔吉謝夫
基里洛夫於1737年逝於任上,由塔吉謝夫接掌其職務。塔吉謝夫家族是留里克王朝的遠
親,瓦西里‧塔吉謝夫早年參軍,被彼得大帝派往西歐留學,學習工程、地理、砲兵等,
返國後在烏拉爾地區任職,主持了彼爾姆、葉卡捷琳堡14、斯塔夫羅波爾15等城鎮的建立
,以及一系列的採礦計畫,卻也因為礦業的龐大利益與當權的比隆公爵16交惡。
新官上任的塔吉謝夫首先展開了行政改革,試圖遏止橫行的貪官汙吏;而為了對付四處
流竄的巴什基爾人,他也向阿布勒海爾汗示好,希望藉哈薩克人之力對付巴什基爾暴動者
。但這反而讓後者得寸進尺,阿布勒海爾雖然信誓旦旦的向俄國臣服,私下仍然陽奉陰違
,哈薩克牧民也瞧不起這位依附外人的統治者,就連卡爾梅克人也跟著捲入衝突。
儘管俄軍透過要塞線的修築,有效的壓制了巴什基爾人的動亂;但塔吉謝夫雷厲風行的
整肅與對哈薩克人的退讓,使政敵有機可乘。塔吉謝夫在1739年卸任,返回聖彼得堡後隨
即遭指控受賄而下獄,直到比隆公爵垮台才獲釋,後曾擔任阿斯特拉罕的省長,晚年投身
歷史與地理著述,1750年逝世。
接替塔吉謝夫的人選是駐軍司令烏魯索夫親王,來自俄國古老的貴族家庭,但他是海軍
出身的將官,對中亞局勢所知有限,多半延續了塔吉謝夫的政策,包含修築與擴張要塞線
、派出考察隊深入草原,並殘酷鎮壓反抗者,巴什基爾人的大暴動在他任內遭到徹底壓制

烏魯索夫於1741年急病逝世,由索伊莫諾夫中將代任,他曾是基里洛夫與塔吉謝夫的部
將,但只在任不到半年便卸職,沒有留下太多建樹。
(4) 聶普柳耶夫
最後一任遠征隊隊長是伊凡‧聶普柳耶夫,此人為貴族出身的海軍軍官,曾在對抗土耳
其的戰爭中立功,官至基輔州州長,但因開罪女沙皇葉莉莎維塔17而被解職軟禁。不久,
聶普柳耶夫獲得赦免,派往奧倫堡接下烏魯索夫親王的遺缺。
聶普柳耶夫恢復了較為寬鬆的管理政策,一度被壓制的貪汙風氣死灰復燃,卻也提升了
部下對他的信任,使他得以一展拳腳。聶普柳耶夫將奧倫堡城往西移動了250公里,遷到
了現在的位置上,並以新奧倫堡為軸心,興建新的要塞線。
聶普柳耶夫規劃的要塞線如下:奧倫堡線從雅伊克河河口的古里耶夫溯河而上,經雅伊
茨克、奧倫堡、奧爾斯克、上雅伊茨克18,接著折向東方,沿烏伊河進入托博爾河流域。
烏伊河線位於托博爾河左岸,從烏伊河口的特羅伊茨克往北到伊瑟特河河口的雅盧托羅夫
斯克。由伊瑟特河河口轉向西方,稱葉卡捷琳堡線,經過米亞斯河河口、沙德林斯克、葉
卡捷琳堡,跨過烏拉爾山直到卡馬河畔的奧沙,最後是由奧沙往南聯繫薩馬拉與奧倫堡的
外卡馬河線,構成一個巨大的多邊形,將巴什基爾人、哈薩克人、卡爾梅克的地盤切開。
加上托博爾河線、伊希姆河線、額爾濟斯河線、庫茲內茨克線及附屬的許多小支線,俄國
在18世紀中葉大抵控制了草原的北疆,從伏爾加河畔的薩馬拉延伸到中西伯利亞的庫茲涅
茨克19。
這些要塞多半是強化的村莊構成,依託河流或山岳作為防禦,少有真正的城牆;要塞內
駐有移民及哥薩克,彼此間透過烽火台或傳令兵通訊。為了強化要塞線的防禦,俄國政府
也大量遷移農奴、戰俘、哥薩克充實邊境,並挑動游牧部落之間的衝突,以削弱其力量。
奧倫堡於1744年升格為省,聶普柳耶夫就任第一任省長,直到1758年卸任。晚年的聶普
柳耶夫深受葉卡捷琳娜二世信任,他1764年因病退休,1773年逝世。
========
註釋
1 今名沙馬基(Shamakhi),位於亞塞拜然境內,為中世紀的重要商業節點。
2 據捷連季耶夫(Mikhail Afrikanovich Terentyev, 1837–1909)的《征服中亞史》所述
,沙馬諾夫又稱西馬諾夫、札馬諾夫,自稱是來自波斯的下階貴族,不知為何來到俄國
,皈依東正教後以公爵自稱,極可能是個騙子。捷連季耶夫著、武漢大學外文系譯,《
征服中亞史》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80),31。
3 阿舒爾在別科維奇之前已押運一批槍砲返國,但因亞迪格爾已被推翻,他滯留於阿斯特
拉罕,所部後被別科維奇兼併,本人不知所終。
4 今稱謝夫成科堡(Fort-Shevchenko),屬哈薩克。
5 古稱紅水灣(Kyzyl-Su),俄語直譯之,今名土庫曼巴希(Türkmenbasy),屬土庫曼。
6 今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時由威尼斯人統治。
7 薩非王朝在阿巴斯二世(Abbas II, r. 1642–1666)中興之後,國勢每況愈下;其子蘇
萊曼一世(Suleiman I, r. 1666–1694)無心治國,使大權旁落宦官之手,就連繼承人
也讓宦官選擇,個性溫吞的長子胡塞因因而得以繼位。胡塞因治國如同其父,阿富汗吉
爾札伊部落(Ghilzai)領袖米爾維斯‧霍塔克(Mirwais Hotak, 1673–1715)見機在坎達
哈起兵反叛,其子馬哈茂德(Mahmud Hotak, 1697–1725)於1722年擊垮了波斯軍隊,逼
迫胡塞因投降退位;別涅維尼抵達時,正是波斯與阿富汗酣戰之際。
8 1645年時由雅伊克河哥薩克建立,原名下雅伊克堡(Nizhny Yaitzky Gorodok),雅伊克
河即烏拉爾河舊名;1708年時又以在當地活躍的俄國商人古里‧納札羅夫(Gury
Nazarov)為名,易名古里耶夫。今屬哈薩克,1992年改稱阿特勞(Atyrau),意為「三角
洲」。
9 葉卡捷琳娜一世(1684–1727)是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后,本名瑪爾塔‧斯科夫隆斯卡
(Marta Skovronska),為立陶宛的農民之女,早先曾嫁給瑞典軍官,但在大北方戰爭中
被俘,後因其美貌而獲彼得寵愛,成為續絃,為其生下11位子女,但只有兩名女兒成年
。三女葉莉莎維塔(Yelisaveta, 1709–1762)於1741年至1762年當上沙皇,外孫彼得三
世(Pyotr III Fyodorovich, 1728–1762)也曾於1762年短暫在位。
10緬希科夫出身寒微,早年曾是小販,在彼得賞識下成為摯友與侍從,隨後在彼得執政期
間平步青雲,擔任陸軍元帥、聖彼得堡總督等,但其貪污濫權之舉也令沙皇頭痛。彼得
死後,緬希科夫與皇后葉卡捷琳娜結為同盟,進而成為俄國實際上的掌權者,且試圖將
女兒嫁給彼得大帝 孫、新任沙皇彼得二世(Pyotr II Alekseyevich, 1715–1730, r.
1727–1730),但在政敵聯合圍剿下功敗垂成,慘遭流放西伯利亞。
11卡西莫夫是奧卡河畔的一座城市,在1452年至1681年間曾是卡西姆汗國(Qasim
Khanate)的首都,這個韃靼汗國是俄國的附庸,作為與喀山汗國之間的緩衝,同時也為
俄國吸收前來投奔的韃靼人。
12巴什基爾人是活動於烏拉山南部到草原地區的突厥民族,原先臣服於喀山汗國,後又受
俄國統治,但因俄國人不斷侵奪他們的土地,而在18世紀前期多次掀起反抗,也因此傷
亡慘重。巴什基爾人目前在俄國轄下擁有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Bashkortostan),首
府烏法(Ufa)。
13奧倫堡城一共被建立了三次,第一次是基里洛夫建城,第二次是4年後被搬到雅伊克河
下游不遠處,舊城更名為奧爾斯克(Orsk),意為「奧里河城」;1742年,奧倫堡再一次
搬家,一口氣遷到了西邊250公里遠的現址。
14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彼得的皇后、後來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並非比較有名的葉卡
捷琳娜二世。
15意為「十字城」,為了與北高加索的斯塔夫羅波爾城(1777年建城)區別,通稱伏爾加河
畔的斯塔夫羅波爾;此城在蘇聯時代以紀念義大利共產黨領袖帕爾米羅‧托格里雅蒂
(Palmiro Togliatti, 1893–1964)而更名陶里亞蒂(Tolyatti)至今。
16比隆是來自波羅的海的德意志貴族,獲得女沙皇安娜的寵信而權傾一時,於1737年成為
庫爾蘭公爵,但也因殘酷打擊政敵與瘋狂的聚斂而引來非議。安娜駕崩後,新沙皇伊凡
六世年僅2個月大,由比隆出任攝政,但短短3周就被政變推翻,遭到抄家軟禁,後被送
回庫爾蘭。
17彼得大帝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兒,以政變推翻伊凡六世與比隆公爵而上台;葉莉莎維
塔在英文中即伊麗莎白(Elizabeth)。
18今稱上烏拉爾斯克(Verkhneuralsk),烏拉爾河上游第一座城鎮,1734年建城,一度被
巴什基爾人摧毀,後由塔吉謝夫修復。
19今稱新庫茲涅茨克(Novokuznetsk),位於新西伯利亞東南約350公里的托木河畔,1618
年建城,1932年時與城郊的大型工業區合併而改名。
索引
小西蒙(Semyon Matveyevich Malenki, ?–1702)
亞迪格爾(Yadiger, r. 1712–1713),希瓦的哈吉姆汗之子
穆罕默德‧阿舒爾‧伯克(Khoja Muhammad Ashur Beg)
和卓‧涅費斯(Khoja Nefes)
亞歷山大‧別科維奇─切爾卡斯基(Aleksandr Bekovich-Cherkassky, ?–1717)
傑夫列特‧吉雷‧米爾贊(Devlet Giray Mirza),別科維奇的原名
波里斯‧阿列克謝耶夫‧戈利欽親王(Boris Alekseyev Golitsyn, 1654–1714)
希爾加齊汗(Shir Ghazi, r. 1714–1728)
弗洛里奧‧別涅維尼(Florio Beneveni, ?-?)
彼得‧安德烈耶維奇‧托爾斯泰伯爵(Pyotr Andreyevich Tolstoy, 1645–1729)
波斯沙阿胡塞因(Sultan Husayn, r. 1694–1722)
阿布勒菲茲(Abulfeyz, r. 1711–1747)
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Yekaterina I, r. 1725–1727)
亞歷山大‧達尼洛維奇‧緬希科夫親王(Aleksandr Danilovich Menshikov, 1673–1729)
亞歷山大‧波利索維奇‧布圖爾林(Aleksandr Borisovich Buturlin, 1694–1767)
捷夫克列夫(Kutlu-Muhammad Mameshevich Tevkelev / Aleksey Ivanovich, 1674–1766)
基里洛夫(Ivan Kirillovich Kirilov, 1695–1737)
塔吉謝夫(Vasiliy Nikitich Tatishchev, 1686–1750)
恩斯特‧約翰‧馮‧比隆公爵(Ernst Johann von Biron, 1690–1772)
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烏魯索夫親王(Vasily Alekseyevich Urusov, 1690–1741)
列昂尼季‧雅科夫列維奇‧索伊莫諾夫(Leonty Yakovlevich Soymonov, ?–1743)
聶普柳耶夫(Ivan Ivanovich Neplyuyev, 1693–1773)
沙皇葉莉莎維塔(Yelisavita Pyotrovna, r. 1741–1762)
謝馬哈(Shemakha)
圖布‧卡拉甘(Tyub-Karagan)
克拉茲諾沃斯克(Krasnovodsk)
拉古薩(Ragusa)
古里耶夫(Guriev)
卡西莫夫(Kasimov)
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
奧爾斯克(Orsk)
奧倫堡(Orenburg)
布祖魯克(Buzuluk)
彼爾姆(Perm)
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
斯塔夫羅波爾(Stavropol-na-Volga)
上雅伊茨克(Verkhneyaitsk)
烏伊河(Uy River)
特羅伊茨克(Troitsk)
伊瑟特河(Iset River)
雅盧托羅夫斯克(Yalutorovsk)
米亞斯河(Miass River)
沙德林斯克(Shadrinsk)
奧沙(Osa)
薩馬拉(Samara)
外卡馬河線(Zakamskaya)
庫茲涅茨克(Kuznetsk)
卡巴爾達人(Kabardas)
巴什基爾人(Bashkirs)
奧倫堡遠征隊(Orenburg Expedition)
========
下一集或下下集會有新角色(?)登場。
作者: dragonclwd   2018-04-29 22:32:00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4-30 13:04:00
每次光看到這堆人名我都覺得頭痛了起來,佩服版友還能疏理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8-05-01 16:38:00
推 還有作圖非常用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