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工作對申請MBA的影響

作者: airturtle23 (三隻小豬)   2022-06-29 20:10:02
簡單說,結論是趕快去新機會。
首先破解招生邏輯。
學校的目的是為了排名,而權威排名機構US NEWS的排名條件中,申請人可控條件若去除已成定局的GPA,則所剩的66%中,有50%是畢業就業的可能性,包含:
21%畢業就業成功率、14%畢業起薪,及15%雇主滿意度。
這些招生條件是從申請人的履歷足跡來投射。
因此,若原Po有能力跳進全球當紅炸子雞的台灣半導體業,就能同時證明這三項要件:
既能證明能在平均畢業起薪有13萬美元高薪的科技業就業,還能自發性在產業與職能上躍升,則想必新雇主對您的潛力寄與厚望。
如此將能大幅提升錄取機會。
同時,就筆者的老美同學在疫情中對台灣防疫刮目相看,說台灣是rock star; 尤其在國際局勢
動盪中,世界終於發現:台灣半導體只要斷鍊三週就會全球停擺,因此一鳴驚人,全球護
台,並對台灣半導體如何成功趨之若鶩!
其全球制霸的份量已經遠超過一般外商品牌的光環,是身為台灣人的驕傲~
原Po若能在如此稱霸全球的知名台灣半導體公司中,歷練全球管理策略的視野,才會具備
對MBA大量案例討論的貢獻度,學校也才會要你,甚至發獎給你。
籃球之神喬丹說:「想要成功,就要拒絕誘惑。」
原Po年紀輕輕就有念MBA的憂患意識,又能獲得全球半導體中心的台灣的知名企業儲備幹
部機會,可見潛力不可限量~
又有拒絕短期誘惑、顧全大局的意識,是成功的第一步!
原Po文中主要造成轉職猶豫的動機是:申請效果,國際性互動與表現舞台,當然還有待遇

申請的部分下面會談。
就國際互動與表現舞台的動機而言,MBA及樓主當前的工作都有國際元素,並且因為新機
會的國際元素可能驟降,因而產生猶豫。
可見「國際」是樓主的關鍵生涯驅力之一。
其常見形成原因有很多:
有的個案是因為成長環境較為枯燥單調,而刺激了「四本能」中的「多元」本能,而對國
際多元性有興趣; 又過去的個人價值與表現機會可能受到局限或忽略,而刺激了「身份認
同」本能,以致尋求表現舞台。(請見筆者前文「情緒流體之四定律與四本能」。)
也有的個案是因為父母成就高,但不太會講英文,而子女因為「青出於藍」的生物本能,
而追求具國際曝光度的互動機會,以獲取環境認同。
尤其原Po對此「國際」元素的追尋,甚至大過新機會能統領全球管理的歷練機會,似乎對
全球聚焦台灣半導體的情勢轉變還沒反應過來,思考慣性還停留在崇洋媚外的階段。
當然由於台灣是被嚇大的,會有如此思考慣性無可厚非。
然而,這樣的不自信,學校是不會要你的。
另一方面,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背後全球總部的國際管理策略,與跨部門協調才是重
點。
外商的海外供應鏈分析,其目的是為了向區域分公司乃至總公司提出供應鏈管理建議,而
供應鏈管理只是國際綜合管理中的其中一個細項,離影響總公司的國際綜合管理決策還有
距離。
反之,若能在頂尖科技業的全球總部有綜合管理的視野與歷練機會,不就一口氣直接跳進
全球管理的核心雷達圈了嗎?
這樣不論是未來就業或是申請,以及生涯發展上,都有大幅度的成長不是嗎?
尤其近年自從疫情與國際局勢動盪,世界聚焦台灣,發現原來我們這麼強~ 不論在防疫
、半導體等皆是如此。
如此才會對MBA的案例討論有貢獻,也因為如此才需要招收台灣人。
然而,樓主真正該關心的並不是這些。
而是Why MBA? Why 3-5 years later?
樓主在文中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就是常見的崇拜效應,對學校與外商的崇拜。
這樣學校為什麼要你呢?
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五隻腳:合理化修辭、禁錮、得不到外界救生資訊、被碾壓
(或以為被碾壓),及被施小惠。
只要拆掉此洗腦原的任何一隻腳,都能使此崇拜效應崩潰。
相反地,只要在其外圍加蓋你的五隻腳,使其「反崇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