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錄取西北,哥大MBA,及獲麥肯錫青睞的履歷

作者: airturtle23 (三隻小豬)   2014-09-11 17:10:04
如何寫出錄取西北、哥大MBA,及獲麥肯錫青睞的履歷表
本文出自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4/09/mba_11.html
麥肯錫也需要人才
名校也需要學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搞清楚自己的驅動力與價值觀,並且了解對方的策略需求
才能創造雙贏
根據史上最暢銷生涯管理書”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這樣求職 才能成功)”
一書的論述,根據統計,履歷表平均被閱讀的時間只有22秒
像看報紙一樣,沒人把履歷看完的
履歷的重點也不是要把做過的事全部列上
而是要策略性的傳達關鍵訊息,以滿足勞資雙方的價值供需
見表要見人
僱主的邏輯是,當前有特專人才需求,要找到一個不僅滿足這項職務需求的人才,
最好能超越期望,並且可能要能跟他相處到退休
因此要找到一個對此項職務有長期熱誠的人,性格要自然吻合此特專職務的條件,
也要同時能夠長期相處,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無頭蒼蠅,不要崇尚光環,
不然「水某嘛ㄟ對人走」
而MBA申請是在模擬就業流程,因為就業數字是排名的領導指標之一
並從大量申請文件之中,找出各類背景的代表,來做最大組合,
成為一個能產生最大互動的班級,
用以與其他同級名校做出策略區隔
而要成為某領域的頂尖,必須要有強大的熱誠,以及長期專注的累積,
也就是全球暢銷書「Outlier」裡所提到的「一萬小時定律」,
在某專注領域中,每天八小時,需時五年
然而古今中外的偉人,少說都是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努力
要有如此強大的專注力,必須要有高度的自我了解,才能做自己所愛
這也是為什麼申請交戰守則之一的「MBA Applications Strategy」一書中提出的
「行銷導向申請策略」與「同類型背景一起比」的論述
並且全書主旨在於「Who You Are」,
可以衍申為How you fit-in the opportunity、What makes you happy,
及What’s your role within the community
那麼要如何寫出錄取頂尖名校甚至領導企業的履歷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興趣、動機,與性格特性
再來要了解學校、企業的需求,以及其業內的競爭關係
先從基本的簡歷寫作講起
每個點要以「技能動詞」的過去式開頭,講出成就事件的具體規模(而不是職務說明),
以及所產生的量化或質化的結果
“Led six-personnel team to execute three-month-long marketing campaign,
penetrating market share by 7%”
為何不是寫職務說明呢?因為經驗老到的僱主及招生委員們,光看你的title,就大概知道你的工作內容為何
他們感興趣的是,你最大的能力為何,能否補足企業、班級內的開缺需求?
為什麼你會具備這樣的能力? 是否有累積性?是否能帶領企業向前?
你是否知道產業的未來在哪?
真正的重點,並不是個點之間有何驚奇,
而是點與點之間是否堆疊出清楚的生涯方向與社會貢獻
而這些方向與貢獻,是否與求職單位或申請學校有關?能否協助他們突破競爭?
例如:MIT往年都不問career goals,只用一題更難的cover letter模擬求職,
並且在用另外三小題來突顯力排眾議、激勵團隊,與領導能力。
而校方網站也主打「Entrepreneurship」與「Innovation」兩點,
更以SIP創業周與100K創業競賽獎金為招牌。
顯然主打的就是以創業及研發見長、坐落在矽谷旁的史丹佛。
然而,由於地利上難占優勢(科技、創業都在西岸),近年出現畢業生大量創業、
產生就業率與高薪不保的危機,再這樣下去將會危及兩項最關鍵的排名指標,
因此MIT近兩年將目標轉為動輒十二萬美金年薪的管顧業,
瞄準起同樣靠轉型成功、有40%畢業生進入管顧業的西北來了。
連題目也略同,為自己寫一份推薦信,對自己做徹底分析。
當了解了這樣的競爭態勢之後,自然會了解自己是否有管顧業「企業醫生」的特質,
若有,則應對症下藥,將過去的資歷中,吻合管顧業的技能做策略性的展現;
相反的,若無,則甚至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申請,因為進去了也無法幫你達成自身生涯,
這樣反而會空有校名,白念一場。
會出現半推半就進入與學校關係良好的企業,
但畢業一年後,學生卻大量轉職的現象。
甚至有遇過個案進入前十名校MBA雙主修,畢業後一年竟然回到原公司原職務上班的窘境。這樣就白白浪費青春與龐大財務負擔了。
僱主及招生委員會注意幾樣關鍵:
就生涯進程方面,成就是否有累積?是否連貫,還是跳躍?中間是否有中斷(career gap)?
是否有明確的生涯目標進程?為何離職?是否有高度自我了解?是否有社會貢獻?
此社會價值是否與招聘單位的使命吻合?
就專業技能方面,是否有僱主、招生委員所需求的技能?此技能是否為同業頂尖?
是否全面?能否訓練?量化與分析能力是否具競爭力?
是否處理過複雜案例?是否成為業界領導級人物?
在團隊合作與溝通方面,是否能領導?是否能被領導?是否能團隊合作與溝通?
性格是否成熟?能否進行大規模團隊項目?能否獨立作業?
在個人資訊方面,此人是否能長期相處?是否有生活樂趣?
興趣背後是否有清晰的性格元素?此類元素是否與生涯進程吻合?
當你的自我了解清晰,自然會出現明確的生涯主軸,
也自然會發現求職企業或申請學校的需求是否吻合。
當供需吻合時,自然會一拍即合,
出現大量隔天面試、周內錄取,甚至面試隔天拿全獎的現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