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談記憶與大乘佛法

作者: epicurious (晚上不睡覺能做些什麼)   2017-05-03 23:39:53
憶持之法與大乘佛法
幾個禮拜前公司請了一位專家來談記憶訓練,記憶其實是有很大學問的,其中重要的是如
何跟記憶的內容產生連結,這中間要有一個轉化與內化的過程,就佛學來說,意根其實在
記憶中扮演很關鍵的角色,能不能記住一件事情,首先不是我們要把對方[加進來],而是
要用減法,先減去潛意識裡"抗拒"的部分,好像我們學語文學的不好,其實不是去學,而
是要將原來根深蒂固錯誤的學習成果丟掉,那麼外在的東西自然能夠[進來],所以能否憶
持一個法,第一是要有"意欲",現代的話叫"動機",而這個動機是必須去讓自己從心底的深處真心喜
歡且有強烈渴求的,如果缺少了這個"意欲",後面都不用談了
第二則要有"勝解",也就是必須了解所記憶的內容,進而產生殊勝,好棒的感覺;如果無
法了解,就沒辦法啟動更多的"意欲",自然就無法記住那件事,這在佛學就是無法產生"
念心所"
第三要怎麼了解呢?就必須知道其實世間上無論再深入的法,它的邏輯其實都是與日常生
活的法相通的,這方面就牽涉到一個人心夠不夠細,平常能不能在日常生活裡觀察到法法
相通的道理,其實一個法能在某時某地某處被人發現出來,演繹出來,就表示一定有第二
個人可以理解,既然有第二個人可以理解,就表示只要譬喻得當,腦筋正常,理論上所有
的人都可以理解,因為大家的種子,人類的功能性都是相同的,差別只在那個法能否跟自
己的日常生活所遇到的法產生連結,否則數學怎麼可以被不同的人理解呢?那是因為生而
為人的"界(功能差別)"是相通的
說這麼多記憶的事情,只是想說為何南傳的阿含經看起來為何與北傳的經典相差很多?其
實是因為當初集結阿含經的二乘人,少數雖然證得解脫果的極果,但是對佛當初說的法義
是無法產生"勝解"的,也因為不了解,當然無法產生"念心所",所以就記不住許多菩薩才
懂的法義,因此集結經典時,許多重要深妙的法義,都因為記不住而只集結了"名相","
名詞"卻沒有內容,這也引起了當時的菩薩很大的抗議與不滿,而有了窟外集結的活動,
也就是今日的大乘佛法,所以現在許多研究佛學的人,以阿含或南傳佛法來非議北傳,甚
至說大乘非佛說,是因為不了解這些前因後果,一群無法對深妙義理產生記憶的二乘人,
所集結的經典一定有很多部分是僅有名相,而沒有實質內容的,這也可見那些以文獻考證
來研究佛學的學者,其實是缺乏世間智慧的,因為就像一群中學生要集結愛因斯坦的相對
論,那怎麼可能呢?!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05-04 02:16: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moon7361 (coffee)   2017-05-05 17:50:00
南無本師釋伽牟尼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