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平權] 畢恆達教授:因葉永鋕我不敢聽張惠妹聽海

作者: quendigay (小蝦媽媽來掃地)   2018-04-21 22:24:39
※ [本文轉錄自 lesbian 看板 #1Qsqc21U ]
作者: quendigay (大範把拔來打雷) 看板: lesbian
標題: [平權] 畢恆達教授:我不敢聽張惠妹聽海
時間: Sat Apr 21 22:23:58 2018
畢恆達 (台大城鄉所教授) 9 分鐘 ·
http://bit.ly/2JclTHm
有一段時間,我不敢聽張惠妹的「聽海」,那是葉永鋕告別式上同學唱給他的歌。
葉永鋕事件發生在18年前的今天(4月20日同學發現他倒臥廁所血泊中,送醫後,4月21日
凌晨四點多急救無效宣告死亡)。命案發生隔天聯合晚報就有報導,但是當時的印象是一
名學生在廁所意外死亡,後來台北的報紙也沒有再提起此事。直到陳俊志拍紀錄片的新聞
上了中時晚報之後,我才知道葉永鋕過去經常因為其女性陰柔特質而遭到同學的欺負。在
臺大上課談及此事,也有不只一位研究生提到成長經驗中有類似非常不愉快的經驗。同樣
有人不敢上廁所,被同學嘲笑是娘娘腔。一個教育環境如果如此不友善,學生如何能夠快
樂地學習。
八O年代臺灣婦運興起之後,處理比較多女性學習受到歧視的經驗,檢視教科書中的性別
刻板印象、討論師生互動中的重男輕女,以及性騷擾性侵害等議題,但是對於男性性別特
質並沒有特別注意,然而無論是歧視女性、歧視同性戀、歧視具有女性陰柔氣質的男生都
是男性權力宰制的展現。
當時,性別問題對許多地方政府而言是個全新的議題,通常缺少處理的經驗與能力。高樹
國中或屏東縣政府,如果沒有媒體的壓力,恐怕也不會認真討論此事。在陳俊志的穿針引
線下,當時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現在稱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小組召集人蘇芊
玲老師提案成立教育部的調查小組,也邀請屏東縣政府人員一起加入小組。蘇芊玲、紀惠
容、王麗容和我四人兩次南下屏東,聽取當地督學簡報、勘查校園現場,並訪談多位教師
、大多數行政人員,以及三位葉永鋕的同班好友,同時探視葉媽媽陳君汝,並到屏東基督
教醫院,聽取醫師、社工、人本辦公室的簡報。
此外,蘇老師介紹一位當地律師給葉媽媽,給她法律專業的諮詢協助,並花許多時間陪伴
她,同時也託人帶了幾本書給永鋕的同學,安慰他們頓失好友的傷心與恐懼。這些事情,
學校、縣府和教育部並不會做。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教育部推行友善校園運動,正在研議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也
順勢改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過去偏重女性的性別教育,開始明確涵蓋性別、性別特質、
性取向等不同內涵。
我由於參與針對葉永鋕身邊的老師、同學、家人的訪談,根據筆記整理訪談稿、撰寫調查
報告,許多情景歷歷在目。例如有老師抱怨葉永鋕只跟女同學聊天,不願與男同學來往。
葉媽媽在葉永鋕死後,在書本裡發現了求救的字條。那段時間,我不太敢講述葉永鋕的案
例,怕擋不住難過的情緒。
葉永鋕因為陰柔特質而遭受欺負毋庸置疑,但他是不是男同志無人知曉。學校老師雖再三
表示他絕對不是男同志,但排拒並歧視女性特質與歧視同性戀,同樣是建構異性戀男子氣
概的重要機制。大眾也經常將男同志與娘娘腔掛勾。有人批評同志團體消費葉永鋕的死,
是不是消費,葉媽媽出席同志大遊行,說「我救不了我的小孩,我要救跟他一樣的小孩」
,鼓勵同志們要勇敢要堅持,給了最好的回答。
也有老師批評,葉永鋕被符碼化成為柔弱、乖巧需要保護的乖孩子,並質疑葉永鋕的形象
只能是乖孩子嗎?可是,葉永鋕是個真實的人物,不是小說電影中虛構的典型啊。他確實
遭到各種欺負,但同時他也喜歡唱歌、上課不專心、愛打毛線,希望未來讀烹飪學校啊。
他們也問,在臉書上貼清涼照、在火車上口交的也可以是玫瑰少年嗎?總之,他們批評推
廣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師「恐性」。如果這樣,倒是很好奇他們怎麼看,或者有沒有想要聲
援,被盟盟到處追殺的以保險套、假陽具進行性別平等教學的國小老師?
葉永鋕受到多重的校園霸凌,從要求代寫作業、脫褲子,到肢體攻擊,而霸凌者從經濟階
級角度來看也是社會的弱勢,這些是事實,但是這無法否認陰柔的性別特質是影響他校園
經驗的主要因素。有家長團體主張以品格教育取代同志教育來杜絕霸凌,這恐怕找錯了藥
方。品格是一個頗為空洞的詞語,西方不乏神父性侵孩童的案例,他們缺乏品格教育嗎?
如果沒有針對具體的社會/性別結構問題進行解析,空談品格或尊重,難以改變現實。歌
手陶喆曾說,女人會吵會鬧,但車子不會。車子壞了可以修,但女人不能修理。辜寬敏質
疑穿裙子的怎麼統帥三軍?他們需要的是品格教育,還是性別教育?
有些家長對於「同性戀恐懼症」一詞耿耿於懷。同性戀恐懼症是英文homophobia的中文翻
譯,與性別歧視、種族歧視類似,是對於不同性取向的同性戀者抱持負面甚至恐懼的態度
。它可以透過法令制度、文化論述來維持;不只是異性戀,同性戀者也可能內化了這種偏
見與污名。至於同性戀恐懼症是一種精神疾病,這是這些家長團體自己說的。他們又主張
要尊重差異,對啊,真正的尊重差異就是尊重同性戀的存在,而不是尊重對他者的歧視與
污名,就像我們不該尊重對於女性或原住民的偏見與歧視。
出自對於名詞涵意的誤解,反對同志教育的人士也對「異性戀霸權」這個名詞非常不滿。
異性戀霸權指的是我們的社會性別實踐,將異性戀視為自然與規範,從法令制度到文化習
俗都以異性戀的觀點來設計,而生活其中的大眾則產生自願性地服從。不只異性戀,有些
同性戀也參與了這個霸權的維繫。這個概念說明的是一個社會的性別運作,並不是指責特
定的個人。他們還創了一些新名詞,例如歧視多數、同性戀霸權。事實上,同性戀無論從
政府資源到權力分配都是弱勢邊緣者,「同性戀霸權」這個詞目前在邏輯上就不可能存在

九O年代臺灣的同志運動還要採取異性戀代言,或者戴面具的集體現身策略。當時,台大
即使對同志相對友善,仍然有許多同志不敢向同學或老師出櫃。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
法之後,接受性平教育洗禮的年輕學子,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無助、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隨
著網路普及,同志資訊傳播更遠更快,在課堂上揭露自己同志身份的學生愈來愈多,同學
也以平常心看待。這幾年臺灣同志處境的快速變化,超乎想像,其中一個原因恐怕是在漸
趨友善的都會校園環境中,出櫃的同志人數日益增多,年輕的異性戀者恐怕多多少少都會
有同性戀的好友。與同性戀朋友親身交往的經驗,讓更多異性戀者願意支持同運來支持自
己的朋友。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保守宗教團體從政治遊說、街頭遊行、網路文宣等管道,全
面地阻擋同志運動與同志教育。他們在網路到處流傳的反同言論,背後傳達著對於同志的
貶抑與憎恨,反而激發了更多本來覺得事不關己的異性戀者,因為受不了這種仇恨言論或
者出於同情同性戀的處境,而願意為同婚走上街頭。而民調也顯示,對於同婚的態度,其
中「世代」的差異最為顯著。愈晚出生的世代,無論同志資訊或認識同志的經驗都愈多,
因此就愈支持同婚。
是否贊成婚姻制度或者同性婚姻都是可以辯論的議題,但是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同性戀的存
在。衛生福利部已經明確禁止「性傾向扭轉治療」,未來任何試圖扭轉或改變同志性傾向
的醫療行為,都屬違法。臺灣有二千三百多萬人口,如果以5%的同性戀人口估算,就有超
過一百萬的同性戀者與家庭。同志教育要傳達的理念就是,讓學童知道這個社會現實的存
在。過去在鋪天蓋地的異性戀體制下,同性戀者並沒有因為接受教育就變成異性戀,而「
性傾向扭轉治療」也宣告無效,家長們大可放心,學童不會因為同志教育就變成同性戀。
然而如果走回頭路,取消了中小學的同志教育,而家長又不接受同性戀,這些同志小孩,
如果又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一則生活會更為壓抑痛苦,再則與父母的關係會因此而
疏遠,這應該也不是家長所樂見。
老實講,支持同志教育的理由明顯可見,它幫助我們看見、理解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倒是
反對同志教育,甚至不惜耗費公帑提議公投的人,可以問問自己到底在怕什麼?何以對異
性戀認同如此沒有信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