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創造] 戰國立志傳

作者: Oswyn (Oswyn)   2016-04-04 06:56:14
※ 引述《doggy1985 (火鍋人)》之銘言:
: 標題: Re: [創造] 戰國立志傳
: 時間: Fri Apr 1 01:29:34 2016
:
: 槍隊的作法是集體前進
: 攻擊法不是前刺
: 而是由上往下 打擊
: 也因為如此
: 戰國時代的槍才會越來越長
: 因為越長的槍 由上往下打擊的力道越強
43
首先日本古時傳來的矛(鉾)與劍(直刀)一樣早在平安時代後已退流行,科技樹已斷。
當年武士們夯的是馬上弓、薙刀、野太刀之類的個人戰武器,說到長柄就是薙刀。
槍之再起據說源於鎌倉滅亡後南北朝,南朝新田勢與北朝足利勢在箱根互K。
人數居劣勢的新田方菊池氏千人在三倍敵數壓力下武器大半喪(掉刀了)失敗退寸前。
想起不久前被元朝集團戰洗臉的經驗。
當場將各自腰中的短刀與竹子(6~7尺到二間)結合。
變成了長槍擊退了三倍的敵人,留下【菊池千本槍】的勇名。
所以說,日本的長槍(鑓)上層科技樹是短刀來著,拿來揮跟砍沒有什麼不合理的。
與其它地域的槍主要是刺擊不同,當然鑓拿來刺也行。不過拿根5~6公尺的長柄要平舉刺
得準難度應該比用砸的高吧。
---------------------------------------
再者「槍」與「鑓」的同異。
日本中世時「やり」表記為【鑓】,在日本古代與中世時【槍】的訓讀為「ほこ」。
在考古學依構造分類為「ヤリ」和「ほこ」。
「ほこ」(矛・鉾)的刀身是袋(桶)狀被長柄插入(受?)。
「ヤリ」(槍)與之後登場的【鑓】同樣是刀莖(與日本刀做工同)插入長柄(攻?)。
因為與十四世紀新登場的鑓(やり)構造相似所以近世以後「槍」也被讀做「ヤリ」。
在留存下來的上杉或北條家軍役帳上只有【鑓】多少人,是看不到槍的。
實際上外觀相似但用法不同是二種相異的武器。
槍主要是以單或雙手持用突刺攻擊,握柄有防滑。
天下三槍之一的御手杵的刀身斷面就是正三角形的突刺專門破甲武器。
鑓因長度不適合雙手突刺,刺擊是以右手握柄後端從左手滑動(打撞球?)。
一般提到槍會想到的是 Spear,但【鑓】這種東西就跟日本城堡和武士一樣是日本獨有的
文化產物。
---------------------------------------
另、個人簡易觀點。
【鑓】這種東西就是小兵用的N間長(4~8m)的超長柄,用於集團戰對陣用單兵超廢。
【槍】這種東西就是武士用的,單兵用1.8~2m,騎兵用2~3m。
作者: brmelon (清水西瓜)   2016-04-04 07:18:00
推專業 那薙刀跟鑓差在哪
作者: luismars (ㄚ卜)   2016-04-04 22:16:00
越長的桿雖然攻擊範圍越大,但也會更「軟」(彎曲形變),砍的傷害度不見得高於用突刺...我覺得啦。 所以槍桿長度與攻擊技術的相關性-究竟是以砍為主要? 刺為主要?
作者: KrisNYC (Kris)   2016-04-06 17:33: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