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違規橫行的結構性原因:大公路主義遺毒

作者: claudius (apostle)   2017-08-26 16:02:11
最近高雄稍微增加了一咪咪取締違規的微弱力道,就傳來哀鴻遍野的聲音。當然,
少數市民的抱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台灣市區長期缺乏大眾運輸,讓市民無時無刻需要騎
車開車,在機動車高密度管制少的環境下養成習慣後,就是違停嚴重,行車搶先,三寶橫
行等現狀。
這些現象的主因,就是基礎建設的型態已經不符合人本需求,也讓我們的城市宜居性
大幅下降。
那麼,這樣的現象是什麼時候造成的呢?
在1970年以前,台灣人均機動車輛持有還很低,當時機車雖然已經隨處可見,但還是
用來載貨比例較高,汽車則除了大城市外,少得可憐。馬路上的車輛,許多都是公車。
探討台灣走向大公路主義與機動化(motorization)的幾個關鍵原因,我們就要回到過去

1. 早年缺乏都市計畫與國土通盤計畫
1970年代,還是台灣都市化最快時期,當時高雄人口從1967年66萬多人,暴增為19
77年104萬多人,10年內就足足成長了38萬,光是搬進來的移民就超過原先人口的一半。
同期,全國的機車持有數從不到10萬輛成長為超過200萬輛。
然而,此時的台灣仍在沿用日本殖民時期的都市計畫,例如高雄一直到了1970年代,
仍是以日本政府1936年頒訂的第三次市區計畫為依據來建設道路,該計畫涵蓋大致上:東
,南最外界到現在的凱旋路與輕軌環狀線,最北到後驛區域。大家看地圖就可發現,一
出了這區域外的道路,不規則的形狀就開始增多,這是因爲中國國民黨執政下,長期未通
盤檢討都市計畫,在70年代左右,城市超過了發展界線,就開始自由生長。包含新草衙,
五甲,東苓雅與三民一帶,開始變成人口聚集區。
以當時政府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思維,都市快速變大,頂多給你鋪馬路拉水電就不
錯了,至於新市區的整體交通規劃?大眾運輸? 停車空間?道路容量估算?
中國國民黨執政的市府表示:那是什麼東西(問號臉)?
也因此隨著新搬入高雄市邊緣地帶的市民,也就只能自立自強,隨著經濟改善就開始
騎車開車,也就順理成章了。
2, 大眾運輸嚴重供給不足
本來隨著經濟發展,汽機車一定會隨之變多,但多到什麼程度,到哪個比率趨近飽和
,根據統計研究,主要要取決於以城市大眾運輸發達與否為主的眾多因素。
早期的台灣城市,延續日本殖民時期規劃(當時甚至各都會都有興建市內電車的計畫
,但因為經費,地方反彈,戰爭等不同因素而未執行),大致上都有一定的公車服務。
一直到1980年代,公車與客運的服務都仍相當興盛,例如高雄市公車的運量就可達20萬人
以上。然而路網也有明顯的缺點,例如集中在鹽埕區到高雄車站前的舊市區,反而新興住
宅區路網不足,而且路網調整與擴張緩慢,無法跟上城市變遷的腳步。
隨著城市人口快速上升與市區擴大,公車服務的效率已經不足以涵蓋台灣主要城市
市區,因此1968年台北都會區便研擬興建捷運,1975年進入實質規劃。而高雄在升格直
轄市後,1979年工務局都市計畫科也委託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研擬捷運方案。但台北
捷運直到1996年才通車,2000年代形成路網,高雄捷運更晚到2008年通車,至今仍未形
成路網,其餘都會區均尚未具備高效率的市區內軌道運輸。
如果我們比較經濟發展類似的南韓,仍在軍政威權統治下的首都首爾,早在1974年就
開通地鐵,第二大城與第一大港釜山在1985年地鐵也通車。當時南韓人均所得並未明顯
高出台灣,民主化與各種社會條件也沒進步多少,卻在中國國民黨政府仍在紙上畫圖的同
時,朴正熙政府就蓋出了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同時南韓的高速公路,汽車工業也都齊頭
並進,並不是不做公路建設。今日的首爾早就是運量與長度世界前列的地鐵系統,而鐵道
產業也都已經國產化,臺灣就算馬上推動三倍前瞻:「前前前瞻計畫~」也趕不上。
回到台灣,在傳統鐵路上,台鐵的服務效能也都一直無法提升。不論是歐州或日本,
以傳統鐵路系統為主的區域通勤鐵路,都還是都會區大眾運輸路網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也
是連結衛星城市的運輸骨幹。然而,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在都會區鐵路運輸上,除了廢
止新店線,把北淡線拆了改建成捷運淡水線,並未強化任何區域鐵路路網,台鐵運輸效率
提升也不彰,破壞遠大於建設。對比同時代日本戰敗後,除了迅速讓舊有路線恢復營運,
1950年代開始更持續投入鐵路建設。 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思維大致上只有「鐵路對戰略與
經濟的影響」,遠大於對人民生活的考量。
在政府並不重視軌道運輸改善下,1960年代以後,台灣許多市區與區域支線,以及糖
鐵陸續廢線,例如旗山過去曾有糖鐵到達,目前只剩車站可以追憶。這其中當然有許多路
線不足以達到客運經濟效益,但政府當年完全忽略軌道帶動的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觀光
發展潛能,也並未重新檢討城市周邊鐵道路網,只知道拆除改建公路,這樣的政府無能下
,導致軌道大眾運輸發展根基的斷裂。一直到90年代開始捷運建設後,才扭轉民眾的觀感
。但民眾在錯誤的施政觀念下,已經把「捷運」和「鐵路」當成完全不同的東西,而忽略
軌道運輸整合連續的重要性。
3.政府對私有運具前期鼓勵,後期未積極管制
在1960年代,台灣汽機車不普及時,政府就大力鼓勵國內生產機車,並且訂定自製率
,逐年調升,到了1970-80年代建立了一定規模的機車工業。同樣的1980年代政府也想大
力扶植汽車工業,但那些政府「關愛」的廠商太不給面子,國產車計畫轉變成引入國外品
牌和關鍵零件生產的模式,不論如何,配合國民所得的提升,讓汽機車持有率大幅上升,
這階段政府均是以鼓勵為多,並「非常自豪」於國內工業的成果。
但汽機車暴增下,造成的環境社會等問題,政府卻無法管制。例如民進黨政府第一次
執政時期,曾經訂定減緩國內汽機車成長計畫,機車必須取得廢棄檢測證明,才能更換行
照,過戶買賣時也需要先進行檢查。但交通部卻因「民眾與汽機車製造商反彈」結果,取
消此計畫。另外,在都會區嚴重的違規問題,也是在民眾和民代的壓力下,大多採取「上
面交代時偶爾抓一下」,「有人檢舉我只好開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鄉愿做法,
導致不少刁民養成大家一起違規是正常,而提報違規被諷刺地稱為檢舉達人的扭曲心態。
因為大眾運輸的更新建設緩慢,人民要不就是根本搭不到,要不就是對服務氣得跳腳
。這樣情況下, 1991-2006年,汽車持有數從320萬輛翻倍成長為669萬輛,機車也從740
萬輛成長為1352萬輛,但台灣人口只從2045萬成長為2279萬,也就是機動車輛成長遠高於
人口成長。而到2000年代中期,台灣機動車輛已經達到實質上每人一台的密度(扣除兒童
)。機動車快速成長近十幾年來才漸漸趨緩,只有大眾運輸較完善的台北都會區稍微有下
降的趨勢。
也就是在1990年代,高雄市公車運量大幅滑落到每日不到十萬人,一方面政府無能無
心,一方面新型態軌道運輸尚未到位,高雄真正完全進入「大公路時代」。而當積弊已久
時,要再來養成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難度自然會上升許多,需要更多努力。
大公路主義勝利了,帶來的卻是道路傷亡的上升,空氣品質的下降,都市空間的「非
人化」......當我們今天才在讚嘆歐洲日韓乃至中國地鐵與大眾運輸多麼發達,檢討汽機
車過多帶來的問題,重新想建立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轉乘體制與軌道路網時,執政的民進
黨政府空說理念卻做得還不夠,而過去執政失敗,造成大眾運輸崩潰的中國國民黨更是
恬不知恥,大力質疑「軌道運輸已經落伍」。
笨蛋,我們台灣現在都還在收拾你們留下的爛攤子啊!
大家想戰也可以到高雄好過日粉專續戰XD
https://goo.gl/kwSsoC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