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高雄拉瓦克部落迫遷調查(上):「佔用

作者: tony121010 (我是來亂的)   2016-11-23 04:11:20
高雄拉瓦克部落迫遷調查(上):「佔用者」走後,將有座王永慶紀念公園
端傳媒
王永慶逝世後,台塑集團向市府陳情,盼將涵蓋拉瓦克部落的「特貿四B」劃設為紀念園
區。
特約撰稿人 何欣潔 發自高雄
一個清朗的秋日早晨,80歲的Legean走出家門,繞着拉瓦克(Ljavek)部落緩慢散步一周
,開始了她的一天。
散步返家之後,她開始打掃屋內外環境,洗衣、到大路邊曬衣,為自己煮午飯,吃藥,然
後小睡一會。睡醒以後,她坐在家門口,面向馬路,拿出Sikau(排灣族傳統鉤織包)開
始編織,直至黃昏。
部落的人喚她vuvu,是排灣族祖父母與孫子親暱的互相稱謂,來訪的客人如此敬稱,
Legean也會笑着回應。部落各家門戶相對,一條靜巷寬窄適中,恰好容得下一套方桌小椅
。拉上小椅一坐,就能與鄰居吃飯聊天,只要沒有外人闖入,四、五隻看門狗便在屋前安
睡。
「我還是比較想住在這裏。」Legean說。
Legean靜好的歲月,並不在山青水藍的原鄉,而正正就在高雄市區南側的中華五路邊。但
Legean的日常生活不知將會在何時終止。因為高雄市政府正在執行一項搬遷計畫,要遷走
拉瓦克部落的住民。
原住民曾是台灣經濟發展基層梁柱
拉瓦克是高雄市區裏唯一的原住民部落,繁華地段上,熙來攘往的車輛多半只看見路邊有
排老舊矮房,不知巷內竟別有洞天。
原住民族人在都市夾縫中求生,各有生存之道,拉瓦克部落的創意亦是多采多姿。有板模
專長的,會自己動手蓋房子,拿選舉旗幟做遮雨棚,有人則乾脆拉廢棄貨櫃充作棲身之所
,一住20年。
不過一走出部落,500公尺外就是捷運站和家樂福大賣場;幾個街廓以外,就是高雄市政
府耗費鉅資興建的軟體園區和展覽館。
如果以拉瓦克部落為中心,2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圈,會圈到IKEA傢俱廣場、夢時代百貨公
司和被總稱為「亞洲新灣區」地帶的三大建案,其中一幢宣稱要建成全台灣最高的飯店和
辦公摩天大樓,直追就在一個街廓之外,全高雄最高的「85大廈」。
為什麼一個原住民部落會處在一個被規劃為CBD(市中心商務區)的區域裏?答案在高雄
市,這個台灣第二大都會,第一大港口城市的地圖上。
Siyang兄弟都離鄉多年且不諳土地法規,在金崙鄉下的土地被認定為無主地,收歸國有,
「當初以為賺錢就可以回家,現在才發現,原來沒有家了。」
出拉瓦克部落往西,高雄港就在散步可以到達的距離裏。港口水道對岸是加工出口區,從
1966年開始,高雄加工出口區就是推升台灣「經濟奇蹟」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支持這具引
擎燃燒的,是二代,甚或三代工人的汗水、氣力和青春歲月。
Legean就是其中一員。她的故鄉在屏東瑪家,為了營生下山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工作,製造
皮包零件,後來進入復興木業,替木製家具拋光磨砂,養大6個孩子。「會下山,當然是
被錢逼的。為了上班,一定要習慣這邊,環境不好,也只能忍耐、再忍耐,畢竟這邊離公
司很近,騎腳踏車上班也可以。」
女性勞工可以做皮件、刨光木製家具,身強力壯的男人成為板模工、司機。在1989年外籍
勞工被大量引進台灣之前,進城討生活的原住民是支撐台灣經濟發展基層勞工的最重要來
源。
「(拉瓦克部落)對面的國宅就是我蓋的,台北的好幾棟大樓我也蓋過,最遠曾經把磁磚
運到宜蘭,讓那邊的人蓋房子。」卑南族的Siyang15歲那年就離鄉到高雄工作,曾經當過
建築工人、卡車司機和電子業工人。Siyang兄弟都離鄉多年且不諳土地法規,在金崙鄉下
的土地被認定為無主地,收歸國有,「當初以為賺錢就可以回家,現在才發現,原來沒有
家了。」
Legean與Siyang的身影,是都市原住民的某種典型故事,且已屬於相對幸運的故事。每個
離開原鄉的族人,都知道自己必須在都市裏找到一處棲身之所,若還能與族親互相照料,
已是萬幸。每一個離鄉的人都非常明白:在經濟高速前進的年代裏,如果不能找到一份穩
定的工作,將會為自己或家族帶來什麼命運。
王永慶的工廠會讓部落「下雪」
50年後,港都高雄面臨轉型,港區周邊的土地被規劃為展覽館、軟體園區、星光水岸公園
和大賣場……如果把這些規劃方案套到現在的地圖上,會發現拉瓦克部落的位置,未來將
成為「王永慶紀念公園」。
王永慶實在不必再多做介紹。但這位企業家和拉瓦克部落住民的關係是什麼呢?答案很詩
意,也很魔幻超現實:王永慶的工廠會讓部落「下雪」,這些天上掉下來的「雪」,是可
以收集轉賣的神祕收入。
所謂「雪」,其實是化工原料「聚氯乙烯」(PVC)的粉末。原來台灣塑膠公司自50年代
開始向市政府承租土地,恰好與拉瓦克部落為鄰。根據族人回憶,每當工廠排煙時,PVC
細粉隨風吹進部落,亞熱帶的家門前,便開始天降大雪。「我們小孩子還以為是下雪吶!
南亞(台塑集團所屬公司)排煙的時候,會這樣白白的下來。後來被抗議嘛,就往運河排
,一顆一顆的,我長大才知道那個是塑膠顆粒。還會有人會撈起來回收,再賣回去,可以
賺一點錢。」族人回憶,「以前車子停在門口一天,早上起來,整個坐墊都是厚厚一層白
色的,要擦掉才能騎!」
這塊生產PVC粉的台塑高雄廠區,是王永慶與台塑集團視若珍寶的「起家厝」(編按:台
語,指發家、發家的地方),也是全台灣最早生產PVC的廠區。
拉瓦克的長輩們記得部落開始「下雪」的那一年,就是台灣石化產業的元年。接下來的40
年間,憑藉着美援的第一桶金、良好的產官關係與正確的經營策略,台塑成為資本額突破
6千億、上下游產業鏈一手包辦的石化王國。
台塑起家於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設立經濟安定委員會,任命尹仲容擔任主委兼工業委員
會召集人。工業委員會是由美援資助的政府單位,是台灣戰後第一個系統性推動工業化任
務的機構,與出資者美國共同決定台灣未來的工業發展方向,台塑正是其中成功的案例之
一。
1954年,在誘導私人資本投資工業、協助工業增產的施政原則下,工委會與美方共同決定
撥款75萬餘美元,讓全無塑膠生產經驗、但存款豐厚的嘉義商人王永慶承辦台灣的塑膠業

1957年,台塑高雄廠開始正式生產PVC粉,雖然是以乙炔電石法生產,與後來的石化原料
生產方式不同,但卻是台灣第一批自行生產的塑膠原料,也奠定後來石化業發展的基礎。
換句話說,拉瓦克的長輩們記得部落開始「下雪」的那一年,就是台灣石化產業的元年。
接下來的40年間,憑藉着美援的第一桶金、良好的產官關係與正確的經營策略,台塑成為
資本額突破6千億(約1439億港幣/ 186億美元/1278億人民幣)、上下游產業鏈一手包辦
的石化王國,替相關產業起了政策宣示效果,也讓王永慶的生平故事進入中學課本,成為
一代台灣人心目中「白手起家」的經營之神。
為設紀念園區被迫搬遷
根據媒體報導,王永慶在事業有成後,仍念念不忘這塊風水寶地,每年生日,必定帶着經
營團隊與妻兒回到高雄,提醒自己毋忘創業精神。
王永慶在2008年逝世,台塑集團於2013年向政府陳情,「為利該企業發源地高雄廠區(特
貿四B)內王永慶創辦人之辦公室、老樹群及周邊舊有員工辦公室與宿舍等塑膠產業珍貴
歷史紀念建物能完整保存,該公司於101年(2012年)7月17日陳情將特貿四B內擬保留範
圍之土地由特貿區變更為公園或文化廣場用地。」
「特貿四B」這塊地,就是包含了台塑的舊廠房,王永慶的老辦公室,和現在的拉瓦克部
落。高雄市政府同意了台塑集團的請求,將這裏劃設為王永慶和台塑紀念園區。為了執行
這項計畫,拉瓦克部落的居民被政府要求搬遷。
迫遷拉瓦克部落不只為了建王永慶紀念公園,更深層的動機是緩解高雄市政府財政問題。
1950年代,看着PVC粉如雪花飄下的部落孩子不會知道,自己正身處台灣工業化的起源、
「經營之神」崛起的歷史現場;2000年,當王永慶衣錦還鄉,撿拾PVC粉的孩子早已步入
壯年,在港口城市中揮汗工作——或者沉淪受挫;族人可能早已預見,這部落終有一天會
被政府剷平,卻猜不透這片土地的結局,竟會轉而建起那「下雪老闆」的紀念公園。如果
政策終究不隨族人的陳情而移轉,PVC的大雪終究是掩埋了部落,也掩埋了城市工人在體
制外營造住宅的歷史身影。
當然,若公允評價台塑在台灣石化產業史上的功過,即便曾造成嚴重的工業污染與環保爭
議,王永慶無疑仍值得興建一座紀念公園。但與此同時,許多族人也忍不住追問:「王永
慶的遺跡可以保留,那拉瓦克有沒有可能原地居住?」甚至有青年提案,「可以改成經貿
園區裏面的原住民文化廊道呀!」
高雄市原民會主委谷縱·喀勒芳安坦言,「在法規上來說,要原地保留很難。就算是要跟
溪州部落一樣用以地易地,現在市中心的空地也越來越少了。」
更何況,迫遷拉瓦克部落不只為了建王永慶紀念公園,更深層的動機是緩解高雄市政府財
政問題。(待續)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122-taiwan-Kaohsiun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