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台灣最後一間日式葬儀堂。高雄田町齋場將

作者: colset (摳機主教)   2016-04-06 13:25:10
台灣最後一間日式葬儀堂。高雄田町齋場將遭拆除
原本預計隔天四月6號就要拆除了 ,但願突然請託的文資審核可以擁有效力,保留這一棟
僅存的日式葬儀堂,它不但記錄了臺灣發展火葬與殯儀館的變化,也記錄了高雄兩大佛教
信仰中心元亨寺與龍泉寺開始協助生命祭儀的歷史。
老實說,帶著沉重的心情,我把這次見面當做道別。
 
因為高雄市政府放下了剷除的指令。我在烈日晏陽的連假來到了大家總是平凡看待的老市
場,十點四十七分,在鼓山二路旁的老市場外頭圍著鐵皮與白紙黑字的搬遷指令,雖然還
有三四個小販,但在市場解散後幾天,鐵皮內如今已經充滿破壞和零亂。但這個被現在人
以「鼓山第二公有市場」認識的老地方,其實有著更珍貴的價值,它過去曾經是所有高雄
人重所皆知的「田町齋場」(日葬儀堂),也短暫當做「高雄市壽國民學校」,不但收留
戰時在無情轟炸中失去家園以及學校的六班250個孩童,也是台灣火葬文化的重要發展里
程碑。
早在1900年代前後,日本人帶來了火葬文化,雖然日本同樣有土葬,但早已習慣火葬祭祀
的日本官民來到臺灣異地,因為早年時常風土不服,沒有幾年就急病過世,為了方便將往
生的親人帶回本國安葬,都必須在台灣火葬,再送返家鄉。也因此最早的火葬場與葬儀堂
也因應而生。
但其實要說明葬儀堂之前也必須提點一個日本信仰的小常識,也就是雖然當時日本以神道
教為主,但對於神道教來說,「死亡」是不潔的,所以日本人的婚禮多半遵行神道教儀式
,但死亡則是由佛教儀式執行,當然,佛教也鮮少有婚禮的祭典。但現在的佛教信仰文化
其實也是當時日本人帶來的,因為當時臺灣也沒有太多佛教信仰,多以多神或地方式的道
教信仰為主。也因此在大正四年五月西來庵事件爆發後,日本當局受到臺灣信仰對於團聚
抵抗的力量感到震驚,也引起總督府對台灣宗教信仰之重視,開始結合齋教與佛教在臺灣
建立信仰習慣,而跟每個人生命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死亡儀式也跟著在台灣發展。
重要的是,這也正是為什麼田町齋場會在1933年建於當時行政區被稱為「田町」的鼓山區
。雖然田町齋場四週是沒有火葬場,但這裡卻有重要的兩間佛寺,分別是龍泉寺和元亨寺
。而這兩間高雄大寺剛好就是由近代臺灣佛教發展最重要的日籍高僧東海宜誠於大正十二
年(1923)所籌備以及昭和十年(1935)擔任住持。也因此田町齋場會蓋在元亨寺山腳下主要
也是為了方便祭祀,而緊接著田町齋場建成後二十年,附近的龍泉寺也逐漸發展出骨灰安
置祭祀文化,結合了民間道教信仰與閩南節氣文化,增建靈骨塔,形成了南台灣非常重要
的火葬文化信仰中心之一。
簡單來說,整個火葬文化與靈骨塔的歷史也與齋場文化僅僅相連,齋場文化式臺灣前祭祀
習慣的前身,我想這樣一說大家就可以深刻感受到「田町齋場」的重要了吧!
1933年10月14日「田町齋場」竣工,空間大小為114坪,可容納500人,葬儀堂的設置並無
緊鄰火葬場,卻緊鄰高雄的火化骨灰安置的重要寺廟,是單純的會場空間,當時管理者為
高雄市役所,並制定有管理條例,主要業務當時主要提供日本內地人於火葬結束後,移靈
至此提供公祭祭典及遺體服務。
在戰前,臺灣人由於「入土為安」之傳統信仰,認為土葬牽涉風水,難以改變。在且當時
,台灣總人口不過三百萬,土地充足也沒有日本人必須移靈本國的需求,幾乎沒有臺灣人
會選擇火葬。所以到1920年代前後雖然出現非常少數的台灣本島人火葬,但也都是佛教徒
為主。
而這樣的現象直到戰後才比較有所改變,就算在30年代依然頻傳為了避免被強迫火葬而隱
藏傳染病與鼠疫的家庭。
二次大戰爆發,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採取跳島戰略以減少傷亡加速挺進日本,採取攻佔菲律
賓群島和沖繩島、跳過臺灣的方案,而在高雄與台北執行大轟炸,當時台灣最美的飯店、
教堂和戲院都被美軍夷平,包含臺灣鐵道飯店、蓬萊主座天主堂和淡水戲館。
而高雄也一樣慘遭嚴重轟炸,當時田町齋場並無損傷,但是由於當時的壽國民學校於1945
年五月29日遭到轟炸全毀,使得當時的學生只好於戰後暫借葬儀堂上課,當時有兒童六班
250餘人,在隔年二月才搬至高雄縣農會倉庫地上課,並改名為高雄市鼓山區鼓岩國民學
校,也就是今日鼓岩國小的前身。直到後來才有鼓山第二公有市場進駐使用。
田町齋場為昭和初期建築,充滿許多當時很具實驗性質的建築方式,比起大正晚期的現代
建築,主要結構用了當時公共建設慣用的RC加強磚造,拿掉許多新式建築初期的多餘墜飾
,變得十分簡潔。長方形的主體建築平面讓大堂能容納人數到最高400人,會場空間挑高
兩層無樑柱,運用了西方普遍的公共建設廳堂設計,像是巴西利卡(Basilica)的古羅馬公
共建築形式,只用了後面一點的空間當做工作人員的準備空間。不過在主體屋頂形制依然
採用了的廡殿式屋頂(寄棟造)設計,我想是為了符合葬儀堂祭祀用途的傳統形象。
除了建築體獨具特色以外,建築使用的磚塊也十分獨特,是十分少見的陽刻T.R商標偏右
紅磚,但是因為建築幾乎沒有毀損,所以繞了兩個小時只看到一塊磚塊,以及天窗上微微
露出的印刻。
但我心理是十分希望其他的磚塊不要再重見光明,就讓他好好的留著。
這是四月五號的紀錄,是在原施工單位計畫拆除前一天所拍攝,我在這裡待了兩個小時,
陪著最後三個攤商收拾。他們將失去自己的工作,而我們將失去這間老建築,以及整整八
十年的高雄葬儀發展歷史。
田町齋場的廢存將關係著臺灣的政治人物對於這片土地文化的關心與認識,而且如今的田
町齋場幾乎完整的存在於此,沒有什麼結構性問題,不再是任意像臺糖一樣一把無人負責
的無名火可以交代過去的。而我想這也是高雄人自己的責任之一,畢竟這是高雄人自己的
故鄉。在南臺灣真的已經放縱太多過分的拆除與破壞了
http://hero780403.blogspot.tw/2016/04/blog-post.html#more
怎麼高雄市府最近都只會拆古蹟不保留?這種有價值的古蹟不是應當保留嗎
作者: nuclearforce (強作用力)   2016-04-06 14:51:00
這個是私有財產 人家只是收回,市府無法干涉吧
作者: pegasusatlan (哈哈哈~ )   2016-04-06 19:49:00
歷史文物為什麼沒保存價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