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BBC這樣稱讚江蕙!(BBC中文網)

作者: Locyta (starbucks #1FPPmmef)   2015-09-17 22:23:52
從台語歌后江蕙退休看台灣社會變遷
http://imgur.com/76xL8XM
有「台語歌壇天后」之稱的台灣歌手江蕙,周日(13日)晚間結束最後一場演唱會,宣佈
告別耕耘44年,締造百萬張台語(閩南語)唱片銷售紀錄的台灣歌壇。
江蕙的告別演唱會「祝福」一共在台灣演出25場,總票房9.5億台幣(約1.86億人民幣,
2926萬美元),在51天的演唱會期間內,成功買到票至現場聆聽的總觀眾約26萬人。
江蕙周日晚間在南台灣的高雄巨蛋舉辦最後一場演唱會。最後一夜,她沒有如前幾場一樣
邀請周杰倫、小S、張學友等橫跨世代、跨國台語的嘉賓同台演出。而是和老中青三代歌
迷,共度最後的舞台時光。她在唱完最後一首歌後,流著淚,將麥克風放進上鎖的盒中,
告別歌壇。
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江蕙的歌曲跨越世代、語言
,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他說:「江蕙的演唱會上,有企業老闆、有市井小民,有不
同立場的政治人物。江蕙的歌緩解了台灣社會族群與階級矛盾。」
全民偶像
http://imgur.com/iQSk1cL
最後一場演唱會會場外的歌迷。江蕙的歌迷橫跨老中青世代
一月初網絡售票開賣當天,網站湧進35萬人,售票系統超出負荷故障。許多年輕人在超商
售票機前守候上幾個小時,就為了要幫「第一次想去看偶像現場演唱會」的爸媽買到門票

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表示自己是江蕙的歌迷。身為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抗日將領郝柏村
之子,他表示「當初就是聽江蕙的歌學習台語」。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59歲生日當
天,聽了江蕙演唱會慶生。
唱出心聲
江蕙本名江淑惠,1961年出生於南台灣嘉義,因為躲債舉家遷往台北。10歲開始,為了分
擔家計,江蕙開始了她的走唱生涯,足跡踏過1970年代經濟起飛,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外
地工人、外商、觀光客聚集的台北三重、北投、中山北路的歌廳、酒店。
http://imgur.com/00jcogP
演唱會上播放出40多年前,小江蕙走唱時的照片。
江蕙在1983年正式出道,1984年《惜別的海岸》讓她嘗到走紅滋味。歌詞「為著環境袂當
(未能)來完成,彼段永遠難忘的戀情」,唱出80年代許多從鄉村到城市打拼的異鄉遊子
心情。當時雖然政府「推行國語」,限制方言在廣播電視上出現的頻率,強制學生在學校
不能說方言,但對於佔台灣總人口數約70%的閩南語母語使用者而言,母語(台語)歌曲
仍是最直接能打動人心。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結束推行國語運動。大眾流行文化沒有了政府審查
的箝制後蓬勃發展。
本土化浪潮
曾開設「音樂社會學」,研究文化認同、音樂、流行文化的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表
示,考察台灣社會發展史,1990年到2000年間正值「台灣本土文化認同的深化」時期。他
說:「1990年對台灣社會和江蕙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這一年,總統李登輝宣佈將改選1947年在中國大陸選舉產生,因為國共內戰遷台,43年
未改選,被民主運動人士稱為「萬年國會」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
憲政改革,在90年代迅速發展。
江蕙在這一年,獲頒第一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當時並沒有將國語、台語分開評
選。此後江蕙是金曲獎常勝軍,四度蟬聯「最佳台語女歌手獎」。在她歌唱生涯中,共拿
下13座金曲獎獎座。
1992年,江蕙專輯「酒後的心聲」大賣116萬張,錄音機卡帶堆疊起來相當於34座台北101
的高度,創下台語專輯銷售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江蕙現象」
李明璁形容江蕙是「Diva,女神一般的存在」,認為她是和鄧麗君、鳳飛飛齊名的時代人
物。
李明璁說,不同於一些由政府培養的藝人或愛國歌曲,江蕙可以說是「由下而上,型塑台
灣庶民集體記憶」。
台灣社會從日本殖民時代、國民政府戒嚴時期,到本土派興起,不同階級與族群之間,因
為相衝突的認同與利益關係,產生矛盾對立。但李明璁說:「江蕙的歌會大受歡迎的關鍵
因素,是因為她的歌超越這些對立,召喚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情感。」
例如最膾炙人口的 《家後》,在台語是 「妻子」的意思,歌曲唱出夫妻對彼此的深情,
「阮將青春嫁到你家,阮從少年就跟你跟到老,人情世事也已經看透透,有誰人比你卡重
要。」 不僅成為婚宴上播放的熱門曲目,更有著超越語言隔閡的感染力。
上海姑娘唱江蕙
2013年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獎,頒給了上海姑娘李婭莎。李婭莎表示,因為偶然聽到江
蕙的《家後》深受感動,才開始練唱台語歌。她在2011年推出個人首張台語專輯,成為台
灣樂壇史上第一位發行台語專輯的中國籍歌手。
但李明璁也表示,江蕙的成功,是因為她的歌曲唱出人們共同的情感,不能將「江蕙現象
」和「台灣本土意識高漲」畫上等號。李明璁分析:「江蕙的歌召喚的是社會保守價值內
認可的情感,例如男女戀情、遊子思鄉、家庭價值。」而不同於90年代初期一些「本土派
」的台語歌手,藉由台語歌衝撞體制,希望藉此凝聚 不同於政府過去所塑造的「大中華
民族情感」。
「天后地位」
http://imgur.com/Tp9HlMF
江蕙在演唱會最後把麥克風放進盒中上鎖,「封麥」象徵她告別44年的歌唱生涯。
李明璁說,2000年後江蕙「台語歌壇天后」的地位已經確立,但她仍不斷追求表演的創新
、歌曲形式的突破。江蕙44年來,一路從錄音帶、CD、唱到網絡時代YouTube,「在唱片
產業一片蕭條的現在,她靠著個人魅力,透過舉辦現場演唱會持續獲利。」
身為編曲師,同時也是音效師的劉先生,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從音樂上來說,江
蕙的歌近年來漸漸「國語化」,採用現代流行樂編曲的方式,但江蕙在唱腔上、歌詞內容
上,仍然保留了80年代那時的唱法。因此除了吸引年輕一代的歌迷外,年紀漸長的歌迷也
會持續喜歡。劉先生認為,「聽台語歌」和 「聽江蕙的歌」,對台灣人而言,不是同一
件事。「江蕙」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個台灣歌壇特殊的意義。
歌迷心聲
劉先生認為,這次江蕙告別歌壇演唱會所帶來的超人氣旋風,也得力於唱片公司團隊高超
的行銷方式,他認為「告別歌壇可能也是一種炒作」。
看過三場江蕙現場演唱會,收藏八張專輯,從十幾歲就開始聽江蕙唱歌的52歲歌迷謝媛玲
對BBC中文網記者說:「江蕙唱了一輩子的歌很辛苦,她要退休了就應該要祝福她。」
對於江蕙不再舉辦演唱會,她並不覺得可惜,「因為CD、DVD都可以回味她的表演」。她
說她在現場演場會中「能夠感受到江蕙的真心」,她喜歡江蕙是因為「聽她的歌,好像就
有我的心事被說出來的感覺,很撫慰人心」。
在最後一場演唱會會場外,一名買不到票的歌迷仍然到場外拍照,她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
激動落淚說:「雖然我見不到江蕙,但我要告訴她,你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女神」。
最後一場演唱會上,江蕙唱完最後一首歌「幸福的溫度」,流著淚,珍重地將麥克風放進
水晶珠寶盒中,上鎖、轉身、鞠躬、登上升降機離開舞台,此時滿場天燈升起,一萬支紙
製鑰匙落下。
來源:BBC中文網 http://goo.gl/f7oQIR
=====
江蕙:我失業了!
「可以申請一張採訪證給我嗎?」
在過去主跑流行音樂的生涯裡,足跡曾遍及各演唱會的新聞中心。
離開媒體之後,不再是記者身份,也不曾重返這樣的工作基地。
早早就把九月十三日這一晚留了下來,跟工作人員的老交情還在,我開口了。
南下的高鐵飛快,傍晚的高雄悶熱,人潮還沒湧進巨蛋,新聞中心一片安靜。
還是有幾個熟識的記者面孔,他們面對電腦全神專注,表情肅穆。
有工作人員貼心來問我:「需要面紙嗎?」他們準備的不是一包,而是十二包的一整袋。
這是一個淚水隨時會潰堤的一晚,尤其對於採訪江蕙的記者們,這一晚更是緊繃煎熬。
新聞中心的每張桌子,放了一包包的面紙。演唱會倒數計時,工作人員先到新聞中心透露
江蕙最終會把手上的那支麥克風封鎖起來,記者們聽著問著,紅了眼。
藝界人生,真正「歹鬥陣」的其實是記者。
我始終記得,當年還是菜鳥記者約江蕙碰面時,除了要我一直吃,其他時間她是多麼的寡
言。
逐漸跟她熟識之後,她仍是話不多,要約採訪,她總說:「那吃飯吧。」
每一年金曲獎慶功宴,面對一大圓桌的記者,她開口不講感言,一定是招呼大家:「吃飯
吃飯,吃飯皇帝大。」
早年走唱,老是餓著肚子開口唱歌給別人聽的她,最傷心的滋味是飢腸轆轆。
「小時候在那卡西唱歌,沒錢吃飯。長大後趕秀場,沒時間吃飯,一聞到客人點的牛排,
真恨不得可以好好吃一頓飯。」
轉眼間,她告別演唱會的最後一晚曲終人散。
觀眾席的椅子都撤走了,換上一身黑的她悄悄站回舞台。
工作人員輪番跟她合影,她姿態優雅,掩飾潰堤的雙眼。
夜深了,知道記者們還在新聞中心趕稿,她沒走。
「肚子餓了吧?快去吃,吃飽一點。」等到和記者們合影後,她笑盈盈的,依舊少話,也
不讓離情依依太久,很快就提高聲量請工作人員帶記者去吃飯。
「以後約吃飯,我請客,不准搶帳單!」我走到她身邊跟她說。
「好啊!哎喲,我失業了耶!」她笑開了。
作者介紹:
曾經是資深影劇記者,目前是娛樂產業人。 聽音樂和看電影是興趣,也是工作。
出自壹週刊「趙雅芬流言play站」
來源:蘋果日報
http://www.nextmag.com.tw/breaking-news/forum/20150917/26218923
=====
江蕙為何選擇高雄封麥 妹妹江淑娜感性發文透露原因
台語天后江蕙(二姊)13日晚感傷唱完「祝福」演唱會最終場,把一生最愛的麥克風鎖進
水晶珠寶盒,告別歌后的44年藝界人生,展開「江淑惠」(江蕙本名)的素人生活
她的妹妹江淑娜今凌晨在臉書發文,感性談她最愛的二姊:「雖是萬般不捨,但天下沒有
不散的宴席,千言萬語盡在她的歌聲中。」
回憶幼時,江淑娜指出:「高雄是我們第二個故鄉,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也從這裡
離開。」因此這是江蕙堅持要回到高雄封麥的原因。
江淑娜也透露,二姊對歌迷心存感激,如果沒有歌迷的愛,就沒有今天的江蕙。
看著二姊把她握了40多年的麥克風放下,江淑娜萬般不捨,但也認為江蕙最好的歌聲與身
影已留在大家心中,她相當疼惜二姊,也希望江蕙接下來的人生能過得精采
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gotv.ctitv.com.tw/2015/09/82591.htm
======
封麥珠寶盒 不在江蕙家
「二姊」江蕙13日在最終場演唱會上,把自己的麥克風放入水晶珠寶盒中,象徵著從此告
別歌壇,完成「封麥」儀式,但儀式結束後,意義重大的麥克風,竟然不在二姊家!
據《中國時報》報導,江蕙封麥所用的珠寶盒,是演唱會製作陳鎮川找廠商手工打造,繁
複精美的花紋,是手工一片片貼上的,亮眼的外型引起不少讚美,因二姊曾說︰「麥克風
是我小時後唯一的玩具。」故陳鎮川原想用餅乾盒來把「玩具」收藏起來,但後來因為他
覺得,每個女人都應該有一個珠寶盒,才選擇用珠寶盒。
江蕙闖蕩歌壇40餘年,沒有一支屬於自己的麥克風,而這支放入珠寶盒中的,是由音響公
司提供,目前尚未確定去向,若是沒有贈與江蕙,麥克風將會送回音響公司「供」起來。
來源:自由時報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444815
作者: laughgirl (月光)   2015-09-17 23:11:00
這篇寫的真好
作者: Goodsong (無眠)   2015-09-17 23:11:00
看完又想哭
作者: feeling13 (KOBE)   2015-09-17 23:24:00
T_T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