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我本來對日本很反感...> <"

作者: Damaris (Damaris)   2016-03-15 02:35:54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井上伊之助
出生 1882年
日本高知縣
逝世 1966年
日本
職業 基督教神職人員、醫生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井上 伊之助
假名 いのうえ いのすけ
平文式羅馬字 Inoue Inosuke
井上伊之助(1882年-1966年),亦有泰雅族姓名德密嫩·烏豆夫 (Tminun Utox)、漢名
高天命,生於日本高知縣,除了是基督教神職人員外,也從事醫療服務。[1]
井上伊之助的父親於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前往臺灣花蓮從事樟腦採收,後於太魯閣事件中,
與數十位政府官員一起遭台灣原住民殺害。[2]為此,井上伊之助於神學院畢業後,以教
化及服務的理念,前往臺灣的原住民部落進行傳教及醫療工作。後因一生對臺灣原住民的
醫療工作貢獻良多;因此在臺灣,被稱為「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3]慈濟月刊稱呼井
上「以愛服仇」。[4]
目錄 [隱藏]
1 父親身亡
2 宣教動機
3 前往臺灣
4 醫療服務
5 戰後返日
6 去世
7 註釋
父親身亡[編輯]
1895年,因為甲午戰爭戰勝因素,日本得到臺灣領土。為了獲取殖民經濟資源,日本於臺
灣設置的最高行政機關 – 臺灣總督府,開始於臺灣進行大規模樟腦開發。總督府不但於
同年公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翌年公布《樟腦營業取締及樟腦課稅規則
》外,又於數年後,於總督府轄下設置樟腦局來進行樟腦產製與專賣。[5]其中,樟腦所
需樟木培栽開發不但遍及台灣西部山區,也遠至多為臺灣原住民居住的花蓮地區。[6]
雖掌管樟腦專賣權,總督府樟腦局仍與日本島內企業積極合作。而花蓮地區的合作企業裡
,包含了日本知名私人企業賀田組。1906年夏天,賀田組於花蓮威里社設置的樟腦工場爆
發激烈衝突。多為太魯閣族的製樟腦勞方與日人為主的資方,因為勞資糾紛產生激烈戰鬥
。戰鬥中,日方共有32人身亡。[7]因為被害日人均被割取頭顱,也有人認為事件起因之
一,亦是該太魯閣族威里社居民舉行出草儀式所導致。[8]經清算,死亡日人當中,包含
了花蓮支廳長警部大山十郎[9]及樟腦場內擔任技術員的井上伊之助父親 – 井上彌之助
。[10]
宣教動機[編輯]
當父親遇害消息傳至日本本地時,於基督教神學院就讀的井上伊之助除了哀悼外,也以神
教人員角度思考。他認為太魯閣族之所以會如此做,是因為沒有接觸到基督教教義。因此
,他興起了前往臺灣傳教的念頭:「從今天開始,我每天要為台灣原住民禱告,祈求早日
有人傳福音給他們,而成為善良的人民」。[2]
前往臺灣[編輯]
經過兩年考量及禱告,井上於1908年向日本政府申請前往臺灣原住民區域宣教傳道。不過
由於日本政府國教為神道教,所以並未批准井上的傳道申請。
雖遭此挫折,井上並沒有放棄傳道的理念。他決定以醫療勤務的名義計畫前往臺灣。為此
,伊之助開始攻讀醫學學程,並在九個月後獲得醫師許可證。隨後不久,他終於獲得日本
政府首肯,於1911年前往臺灣進行醫療勤務。
剛抵達臺灣的井上伊之助,接獲的派令是前往新竹竹東山區所在的原住民部落。從事理蕃
事務的地方新竹廳政府指派他的首次正式任務則是:「囑託山地事務,任命樹杞林支廳,
加拉排台灣原住民醫療所勤務」[10]
醫療服務[編輯]
1911年前往台灣新竹山地管制區的井上,服務範圍包含了泰雅族族人聚集的加拉排社及西
拉克社。兩社居住的臺灣原住民若罹病或意外受傷,兩社的部落頭目就會派遣原住民兵士
前來駐點醫療所找他。因為醫療服務所通常距離部落所再山區仍有一段距離,井上通常需
要徒步前往原住民部落中才能進行醫治。在幾年期間,他利用這種方式,於在兩社部落中
治癒不少病人與傷患。1917年,他因身染瘧疾不得不轉送回日本。1918年時,井上在日本
提到:「那一年(1918)秋天起全世界流行起惡性感冒(流感),許多人都罹患上,甚至死了
不少人,很不幸地,一家五口也全病倒。經過了一個多月,雖然稍有起色,但長年來適應
了臺灣的溫暖氣候,以致於對於寒冷全沒抵抗力,所以很想前往溫暖的地方去。」 可見
他對臺灣的思念。[4]
1922年,井上伊之助再度前來台灣,並展開全臺灣原住民區域的醫療服務。他所服務的區
域除了上述兩社部落外,還包含台中州白毛社、眉原社、新望洋馬列巴社、布農族奈分埔
社及那馬卡邦社等,其中最特殊的是,他奉總督府命令,曾前往霧社,替霧社事件中倖存
的三百多名原住民展開瘧疾及外傷治療[4]。因為對台灣原住民醫療服務成績斐然,後來
被尊稱為「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
這段醫療服務期間,井上伊之助並未放棄傳教理想。他曾於1916年及1926年申請基督教傳
教工作,但都遭主管機關駁回。不過即使此,他仍於進行醫療工作同時,對台灣原住民進
行福音傳教工作。1939年,他辭去在那馬卡邦部落之工作,前往台北市郊外內湖地區開設
醫院,之後則又前往台北松山的精神療養院擔任療育精神病患的工作。
戰後返日[編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台灣日治時期結束並邁入中華民國時期。
因為政權交替,日人井上伊之助面臨被遣返回日的窘境,為了留籍台灣繼續進行醫療服務
,井上伊之助自行改名為高天命,並獲得衛生局繼續聘任為松山療養院醫生。[4][10]翌
年,他辭去療養院工作,前往宜蘭的天埤發電所繼續服務,並繼續傳道工作。惟不久則因
二二八事件動盪,被迫離開台灣。[4][10]
去世[編輯]
回到日本的井上伊之助並未再從事醫療服務,而是轉為神職及教學工作。1966年,他因病
去世,葬於日本埼玉縣入間メモリアルバーク墓園,他的墓碑上刻有大大的「愛」字,下
方寫著「トミーヌン‧ウットフ」,即泰雅語「tminun utux」,tminun意為「編織」,
utux意為「上帝」,tminun utux意即「上帝在編織(神わ織り給)」。根據小島由道研
究,對泰雅族人而言,人出生是tminun utux(神靈/上帝在編織),人死亡是masoq
tminun utux(神靈/上帝織完了)。[11]由此足見井上伊之助對上帝的感謝與對泰雅族
的深刻認同。
作者: Damaris (Damaris)   2016-03-18 21:21:00
註:福音育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