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DAY 1-2:國寶松本城.迷你天守-青翰堂

作者: laxic (啦啦啦)   2019-06-14 16:06:32
圖文版(圖多)
https://laxic.blogspot.com/2019/06/day-1-2.html
之前都在Facebook看好友以松本作為Day 0的停留點,隔日在前往登山口,來松本城打卡
也成了例行公事。這次輪到我們來訪,於是捨棄了距離較近的川中島古戰場,馬上從長野
市搭車來到松本,親眼一睹松本城的風采。
對於起登前一日的觀光、過夜停留點、交通路線,有不少的方案可以選擇,蒐集了許多資
料及時刻表。其實太多選項也蠻傷腦筋的,畢竟太多地方都想要去。
原本也有想過第一天從東京的新宿搭在來線到松本,然後在此過夜,雖然車行時間較長,
但畢竟在來線的票價比新幹線低許多,隔天搭乘JR西日本大糸線到白馬駅。攤開地圖來看
,這樣的路線看似最順的,但從白馬駅移動到登山口,所需換乘的巴士時間並不理想,最
終還是選定在長野市過夜。
進到車站的百貨樓層,瞧見長野縣的吉祥物 - 散步熊(アルクマ),也是相當有人氣,頭
上戴著長野也很有名的蘋果造型帽子,背著紅色背包,喜歡到處旅行,在長野縣觀光部觀
光誘客課任職。
從長野市前往松本市會經過信越本線及篠之井線(篠ノ井線),還好路線直通運行不用換車
,時間也剛好能搭上特急信濃號(しなの),50分鐘左右就能抵達松本駅,若是一般電車則
要1小時到1個半小時。
特急信濃號(しなの)在列車資訊顯示器上還有標示"L"符號的L特急(エル特急),這也算是
一種時代的眼淚,在過往的時空背景下所存在。原本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大多以急行列車為
主,在昭和47年(1972年)出現了運行路線較短的區域型特急,加入城與城的運輸行列,除
了少數全車指定席外,大多增加自由席比例,為了區別而加上L的圖樣。
在來線各線發車時刻表下,散步熊換了頂帽子,換成白雪山岳的淡藍色帽子,跟長野縣大
町市的吉祥物髭羚 - 歐麻吉(おおまぴょん)的帽子很相似。
月台上巧遇信濃鐵道的觀光列車 - ろくもん(ROKUMON),往返長野與輕井澤之間,全車指
定席,主打豪華精緻的用餐體驗。
ろくもん(ROKUMON)是115系電車,車身上的圖案,與運行路線上的其中一站 - 上田駅有
關,上田市的上田城是由戰國時代的真田昌幸修築,列車的名稱就取自真田氏的「六文錢
」家紋;塗裝的配色為深紅、黑、金三色,是真田昌幸之子 - 真田信繁在大阪冬之陣中
穿戴的赤備盔甲;金色的圖案是「結雁金(結び雁金)」、「洲濱(州浜)」,也是真田氏平
時使用的家紋。
至於那個像瓜又像花菱的圖案,就不知道是代表什麼意涵了。
ろくもん(ROKUMON)有運行的日子會有三個車次,提供的餐點都不同。1號車次由輕井澤開
往長野,提供的是地方名店的西式料理;2號車次是長野開往輕井澤,提供地方名店的懷
石料理;末班車次由輕井澤返回長野,料理由信州嚴選當地食材製作。
座位除了觀光列車常見的吧檯式與沙發式座位,另有一車廂是和式風格的獨立個室。
看著裡面用餐的乘客,真是羨慕不已,真想走進這輛列車,而不是隔壁等著我們的特急信
濃號(しなの)。
聽到月台廣播把人拉回現實,JR東海383系電車的特急信濃(しなの)要發車了,列車從長
野行駛到名古屋。
有別於退休的老前輩181系與381系電車,383系的車窗更加大片,因此也有Wide View信濃
(ワイドビュー しなの)之稱。
星期五下午搭乘的人潮也不多,自由席很空,選了駕駛室後方的座位,透過小窗一窺如同
駕駛所見的前方視野。
接近3點來到松本駅,同月台的0番線停了一列開往上諏訪駅的211系普通列車。斜後方的
股道上,停了一列JR東海313系的水篶快速列車(みすず)。
隔壁月台的2番線,停著E257系電車的特急列車 - 梓號(あずさ),取名源自北阿爾卑斯飛
驒山脈的槍岳(槍ヶ岳)的梓川。聽到這名字,腦中就浮現先前登槍岳,從上高地的河童橋
到橫尾山莊沿著梓川而行,清澈的流水,時而碧藍,時而翠綠,不禁讓人更期待明日上山
的風景。
松本駅屬於JR東日本,與Alpico交通(アルピコ交通)共用,JR東日本有篠之井線(篠ノ井
線)、中央本線、大糸線,另有一線給Alpico交通(アルピコ交通)的松本電鐵上高地線使
用。車站及月台結構並不複雜,只有在來線通過,4座島式月台,4面8線,站內通道採用
大量落地窗,天氣好時能夠遠望山景。
松本駅是一個熱門的據點,除了離國寶松本城不遠外,往東是進入北阿爾卑斯飛驒山域各
個縱走路線的前哨站。如果沒有在東京都或長野市搭高速巴士,也能在此搭乘松本電鐵上
高地線到終點站 - 新島島駅(新島々駅),旁有新島島巴士總站(新島々バスターミナル)
,能再轉搭同集團Access信州的路線巴士前往上高地或乘鞍高原。往北的大糸線也是通往
熱門登山路線的表銀座、黑部立山,還有同是登山及滑雪的熱門地 - 白馬。
走出車站大廳,往東口走去,東口是お城口,就是往松本城的方向,西口是阿爾卑斯口(
アルプス口)。
松本市的人孔蓋上的造型,是用著名的手工藝品 - 松本手毬(松本てまり)作代表,就算
沒有上色也能想像它繽紛色彩的模樣。
從車站沿著おがたの森通り、本町通り、大名町通り到松本城約1.2公里,一路走走看看
,當然看到郵便局一定要進去採購一番。
本町通り北端是橫跨女鳥羽川的千歲橋,以前是大手橋,跨過橋後就會來到松本城的大手
門。
走過千歲橋,來到東西向的繩手通り,在明治時代填平松本城三之丸四周的總堀之前,這
是一條夾在松本城南總堀與女鳥羽川之間的街道,如繩般細長,因得此名。這裡有座松本
市道路元標,是松本市道路的起點。
若往繩手通り裡面走,有座祈求願望實現的四柱神社,街道兩旁商店林立,道路元標旁擺
有忍術風格的蟾蜍像。據說很久以前的女鳥羽川棲息很多青蛙,可能是希望帶來財氣,繩
手通り商店街內供俸了青蛙大明神(カエル大明神),這條商店街也被稱為青蛙街。
本來計畫今日走訪松本城後,就結束松本市的行程,沒有多餘的時間逛一逛四柱神社及商
店街。沒想到隔幾天後,提前下山,在松本市多住一晚,又有時間閒晃了。
過了千歲橋進入昔日的三之丸,與千歲橋相連的大手門位於南側,設有外桝形門加強防禦
。三之丸東側有東門,北側有北門、北不明門,西側有西不明門,都在總堀外設有馬出,
將城池的防禦向外延伸。三之丸與二之丸之間是太鼓門,通往本丸的是黑門及埋門,除了
埋門外,都設有外桝形門。
松本市的地下水源十分豐富,有清澈的泉水源源不絕地湧出,大名町通り以前稱為大名小
路,這條路上就有兩座水井,一座是大名町大手門井戸,另一座是大名小路井戸。這些分
布在松本城附近的湧水統稱為松本城下町湧水群(まつもと城下町湧水群),是平成名水百
選(平成の名水百選)之一。
天氣實在太炎熱,接了一瓶湧水,一飲而盡,感到特別清涼。
大名町通り有間名為青翰堂的二手書店,外觀就是一棟迷你版的松本城天守閣。昭和25年
~30年(1950年~1955年)期間,為了修復嚴重傾斜的松本城,封閉了松本城,並進行全面解
體修復的「昭和の大修理」。店主覺得遊客會看不到天守閣而失望,於是自費將建築改成
松本城天守閣1/20規模的模樣。之後,青翰堂就成了松本城三之丸內的隱密景點。
大名町通り走到底,便是現在進入松本城公園的主要出入口。但在明治時代之前,這裡沒
有通路,本丸與二之丸與三之丸之間,是一重一重的堀,也就是護城河。
本丸與二之丸間是內堀,二之丸與三之丸間是外堀,內外堀相連設有足駄塀(あしだべい)
,也就是在堀上打入一排的木樁,木樁上架設木板牆,讓人從外難以一窺內部的情況,分
別設在現在埋橋(埋の橋)的位置,以及本丸的北側。三之丸四周不但挖掘總堀,更在西側
及西北側的總堀外,修築起土壘,土壘上設有圍牆,讓人無法輕易看見城中的舉動。目前
除了內堀、西側的外堀、西北側的總堀,其餘都被填平。
一踏進昔日的二之丸,五重六階的天守隨即出現眼前,氣勢非凡。
走進黑門的桝形內,在此迎接我們的是松本城迎賓隊(松本城おもてなし隊)的小笠原秀政
,堂堂城主出來迎接,真是榮幸。
進來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先蓋百名城的戳章。松本城的戳章,就在黑門一進來的松本城管
理事務所內,旁邊就是松本城賣店,順道逛一逛。
昔日的本丸御殿已經成了草地,立在前方的立牌,是松本市在平成18年(2006年)為了慶祝
市制施行100周年推出的吉祥物,來自北阿爾卑斯的妖精 - 阿爾卑斯小醬(アルプちゃん)
。這回慶祝110周年,穿上了盔甲,推出武士版本的阿爾卑斯小將(アルプちゃん)。
松本城的天守最初並非如此樣貌,城主也多次改易,歷經過石川氏、小笠原氏、戶田氏、
松平氏、堀田氏、水野氏。
松本城最早的築城時間在永正元年(1504年),當時的信濃守護 - 府中小田原氏的小笠原
貞朝為了鞏固領地,興建了一座名為林城的山城,並建立了一座平城作為支城,那就是松
本城的前身 - 深志城。
天文19年(1550年),甲斐的武田晴信攻下林城及深志城,小笠原長時遭到放逐,深志城也
取代了林城,並進行修建,以作為統治信濃的據點。
之後,武田氏滅亡、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趁著甲斐、信濃、上野等地之間的勢力爭奪的
天正壬午之亂,小笠原長時的弟弟 - 小笠原洞雪斎在上杉景勝的支持下,從木曾義昌手
中奪回深志城。
但奪回深志城的小笠原洞雪斎卻沒有掌握實權,於是小笠原長時之子 - 小笠原貞慶在德
川家康的支援下,攻下深志城,改名松本城,增設三之丸。
日本12座現存天守之一的松本城天守,屬於連結複合式天守,是由五棟建物組成。大天守
、右邊的乾小天守、連結大小天守的渡櫓,是於戰國末期所建。乾小天守為三重四階,大
天守為五重六階,從外觀看是三層及五層,實際內部有四層及六層,因為第三層藏在第二
層的屋頂高度裡。連接大天守的辰巳附櫓、月見櫓,則是在承平的江戶初期所建造。
奪回松本城的小笠原貞慶之子 - 小笠原秀政,在豐臣秀吉對後北条的小田原征伐結束後
,移封下總古河,而石川數正在天正18年(1590年)入封松本城,並對城池進行修築,建造
大小天守及渡櫓。並與甲府城、高島城、上田城、小諸城、沼田城,成為豐臣秀吉監視德
川家康的包圍網。
過了20年,石川數正之子 - 石川康長大久因保長安事件被連座法,流放豐後,小笠原秀
政再次回到松本。但是不到2年,小笠原秀政及長子小笠原忠脩在大坂夏之陣中戰死,次
男小笠原忠真移封播磨明石。
豐臣氏滅亡後,德川家康的天下大致已定,戶田康長入封。沒2年,戶田康長死亡,其子
- 戶田康直做沒滿一年就移封播磨明石。寬永10年(1633年)松平直政入封,辰巳附櫓、月
見櫓也就是在這時候增建,成了現在的模樣。
松本藩的藩主看起來不太好當,不斷地更換,戶田氏後換了堀田氏,又換了水野氏,最後
又回到戶田氏,直到廢藩置縣。
參觀入口從渡櫓下方的大手口進入,一靠近就被迎賓隊的忍者 - 芥川九郎左衛門攔下,
耍弄了一套棍法。芥川九郎左衛門侍奉第二期戶田氏的松本光和,傳說有秘藥能變成透明
人的江戶中後期甲賀忍者。
國寶城相當熱門,可能參觀人數太多,只提供塑膠袋,大家脫了鞋要自己提在手上。
乾小天守與大天守的石垣有高低落差,參觀動線從乾小天守的一樓到二樓,再由渡櫓的上
層通往大天守一樓。乾小天守內有角柱與圓柱,大天守都是角柱,沿著動線前進時都小心
翼翼,畢竟都有400多年的歷史,不太敢東摸西摸。
天守的防禦,不外乎就是牆上留有鐵炮與箭矢使用的孔洞,以及位在四周、能夠對攀爬石
垣的敵人扔石頭或澆熱水的石落。不過當敵人衝進本丸,這些防禦基本上只是拖延時間好
讓城主切腹及介錯。
大天守一樓展示許多古物,有大天守屋脊上用來鎮火的鯱。還有同樣是用來鎮火的蕪懸魚
,通常掛附在屋頂三角形的破風上,蕪懸魚上掛有黑色的六葉。
第二層稱為鐵炮藏,牆上設有搭配突上戶的武者窗,可讓火繩槍攻擊使用。這層展示了許
多火繩槍及鐵炮隊隊長的盔甲,但是最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是這幅長篠之戰的屏風畫,跟松
本沒什麼關聯,大概是想要表示戰役中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的聯軍,大量使用火槍,擊退
了武田勝賴吧。
透過格子窗外,能看見掛破風上的蕪懸魚下半部。
第三層是隱藏樓層,除了南面的格子窗,沒有其他對外窗戶。第四層是御座所,城主進到
天守時會待在此層。
經過第五層的作戰會議室,通往頂層的木階梯愈來愈陡峭,穿著襪子爬一整個滑不溜丟,
怕自己滑倒,也爬前面的人滑下來。
第六階天守的頂層,現在已經是遊客的觀景台,放眼望去,四面山巒環繞,總感覺地理位
置不是很好,很容易就被圍剿。
第六層的主樑上,供奉著松本城的守護神 - 二十六夜神。突然想起郭富城狂野之城的歌
詞第一句「二十六夜,熱力在四射,浪漫如瀑布飛瀉。」。
傳說在元和4年(1816年),戶田康長成為松本城城主的第一年,該年的1月26日夜晚,鐵炮
隊隊長 - 川井八郎三郎正站守在本丸御殿。就在月亮出來之際,川井八郎三郎聽到有人
在輕忽自己名字,轉頭一看,發現一名穿著赤紅和服袴褲的美麗女子站在眼前。女子給了
川井八郎三郎一個錦囊,並說從今以後每月的26日,要用3石3斗3升3合3勺的米在天守樑
上祭祀二十六夜神,松本城就會繁榮起來,但是錦囊的口絕對不能打開。說完,女子就朝
天守上方的方向漸漸消失。
川井八郎三郎把這件事告訴了城主戶田康長之後,從2月開始的26日便開始持續祭祀二十
六夜神。傳言,享保12年(1727年)本丸御殿遭受祝融,天守卻幸免於難,就是得到二十六
夜神的保護。
江戶末期,新政府軍沿中山道推進,戶田光則在明治2年(1869年)加入新政府且版籍奉還
,將管轄的領土歸還給天皇,成了松本藩最後一任藩主。明治4年(1871年)廢藩置縣,松
本城不再是辦理政務的機關,失去功能,遭到拍賣,城郭、門櫓遭到拆除的命運。
在當時下橫田副戶長市川量造及地方有利之士的奔走下,發起多次以守護松本城為名的博
覽會募集資金,並提出「天守櫓拝借懇願書」及「建言書」,獲得多方的捐款,最終成功
標下天守。
走下天守階梯,通過辰巳附櫓,走入月見櫓。辰巳附櫓主要是用來連結月見櫓,畢竟是個
德川幕府統一天下的承平年代,牆上有2個花頭窗,屬於較高檔的窗戶。乾小天守的第四
層也有兩個花頭窗,只不過沒開放第三、第四層。
月見櫓是在寛永10年(1633年)由當時的城主 - 松平直政所建造,原因是隔年第三代幕府
將軍 - 德川家光上洛的回程,在善光寺參拜後來松本城夜宿。只不過,回程中山道木曾
路有落石阻礙,就沒有來松本城了。
因為沒有戰鬥及防禦的需求,又是為了幕府將軍的走訪而蓋,因此三面皆有開口,僅有薄
木板作為舞良戶拉門,能夠一賞內堀的水色風光。
月見櫓內掛了兩張松本城整修的老照片,在昭和25年~30年(1950年~1955年)的「昭和の大
修理」之前,明治年間也經過一番大整修。
由於天守維護困難,木造的建築結構開始朽化傾斜,松本中學的校長 - 小林有也與小里
頼永等人於明治34年(1901年)成立松本天主保存會,開始向各界募款。於是在明治36年~
大正2年(1903年~1913年)展開「明治の大修理」。
左邊的圖片是明治35年(1902年)左右,松本城荒廢又傾斜,面臨倒塌的危機。右邊圖片是
明治43年(1910年)左右,天守已經完成三層以上的修復。
最後,參觀動線從月見櫓下方走出,有如走出一座小迷宮。
本丸的四周被高聳的樹木環繞,讓人難從外窺視。靠近乾小天守的草皮上,有一株被支架
撐著的櫻花,傳聞熊本城主加藤清正從江戶返回熊本,中途路過松本城,當時的城主石川
康長贈送了兩匹駿馬,就拴在這裡的櫻花樹上,因此稱為駒つなぎの桜。
這個時節楓葉不紅、銀杏不黃、櫻樹滿葉,不過放眼望去一片綠意盎然,看了心曠神怡。
天守前的草地,用石塊圍出本丸御殿原本的所在位置,在享保12年(1727年)燒毀後,就由
二之丸御殿取而代之。目前為止,走訪過的城雖然不多,有看到御殿保留下來或是再建造
的,就是金碧輝煌的名古屋城本丸御殿,以及彥根城的博物館了。
多虧了沒有被填平的內堀和環繞本丸的綠樹,隔開了現代的建築物,背景搭襯遠山與藍天
白雲,天守群顯得氣宇非凡。
本丸東側的埋門及埋橋(埋の橋)沒有開放通行,只能從進來的黑門離開。正打算從北不明
門離開,繞一圈二之丸,作最後的巡禮,就被内堀水面上美麗的倒影吸引。
除了深志城的別稱之外,松本城也稱為烏城,顧名思義,就是外觀看上去一片烏漆漆。不
論是屋瓦或窗板,都是黑灰色系,每一層的外牆上也加附漆黑木板環繞,留白的區域不多
,就連破風的窗都塗成黑色。
五重六階的大天守上有三種破風,第二重的南面及第三重的東西兩面是千鳥破風,第四重
的南北面是唐破風,最高的第五重是入母屋破風。
石垣採用兩種工法來堆造,主要是以野面積的方式,以石塊原始的形狀來堆疊,所採用的
石塊都不大。在較容易被破壞的石垣邊角,採用算木積工法,利用石塊的短邊、長邊交互
堆疊,使邊角更為堅固。
午後的陽光把烏黑的天守照得發亮,看上去更加固若金湯,無懈可擊。
橫跨內堀、通往埋門的埋橋(埋の橋),是天守建築群唯二朱紅色的建物,另一個就是月見
櫓的迴廊護欄 - 刎ね勾欄。埋橋是在昭和30年(1955年)所建,並非戰國或江戶時期的建
物。原本的通道是足駄塀(あしだべい),是在堀上打入一排的木樁,木樁上架設木板牆及
通道,以遮蔽從外面看進本丸的視線。如果未來足駄塀(あしだべい)能復原,埋橋就可能
面臨拆除的命運。
埋橋的北側有一小塊突出之地,是內堀與外堀的分界。在小笠原貞朝興建林城及支城 -
深志城後,由島立右近駐守深志城。島立右近死後,其子 - 島立七蔵在此祭祀,作為深
志城的鎮守。後來的城主在這裡祭祀不同的神明,小笠原氏祭祀稻荷神、水野氏祭祀神田
明神。到了水野忠直時,因為築摩郡三才的某座神社毀壞了,便將這裡的神社遷移過去,
成了若宮八幡社,也就是現今松本市築摩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的若宮八幡社本殿。
二之丸對外的出入口是太鼓門,門外已經成了松本市役所。市役所前的吉祥物石像 - 阿
爾卑斯小醬(アルプちゃん),就是標準造型。北阿爾卑斯的帽子、頭戴代表花滿運動發源
地(花いっぱい運動の発祥地)的花朵、手拿代表音樂之都的小提琴,就差因為是石像而看
不出顏色的綠色衣裳。
一旁的平和之燈是平成27年(2015年)所設,內有小小的火炬,為二戰戰後70年週年而祈念

下午5點,走回松本駅,看著廣告看板上的氣溫,居然高達34度,熱得讓人懶洋洋。
雖然上午走了東京築地及長野市善光寺,下午走了松本城,但這時候回到長野市也還早,
就再加碼一個不用走太多路又能看風景的行程。
才剛走下月台,就有一輛E351系電車的特急列車 - 超級梓(スーパーあずさ)緩緩進站,
白與淡紫色的塗裝,往返松本、新宿、東京、千葉。隔年,平成30年(2018年),E351系電
車從超級梓(スーパーあずさ)退役,全面由E353系電車取而代之。
等待列車的時間之餘,看著相機內松本城的照片,不禁想起另一座百名城,同為12座現存
天守之一,白到令人眩目的姬路城。期待某年能抽中姬路城馬拉松的參賽資格後,就能一
睹日本第一名城的風采。
2017.07-0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