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楓火【二三】祇王寺

作者: polesirius (ff)   2016-12-21 12:24:09
~※ 祇王寺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6053004
將「二尊寺」逛完一圈後,我由「紅葉馬場」行出,看了看手錶,兩根指針
已於12會合又開分。不過這兒遠離「嵐山」主街,要找間餐廳果腹並非易事,儘
管路邊偶會冒出幾家雅緻門面的茶屋或咖啡廳,那舒緩步調也不太適合我這匆匆
過客 。想著今日行程極趕,待訪的景點繁多,於是又如過往般將餐食一事暫且
擱著,快步向山裡走去。
接續的目標為「祇王寺」,是今日規劃路線中最偏遠之地,得一直往北朝西
地拐去,且一路山徑巷弄諸多,很容易撩亂了眼,好在總於困惑之時發現標牌貼
心指著,才沒行偏了路。經過幾間看似清幽但名稱又陌生的舍院,終於我望見了
「祇王寺」的入口,其牌匾像鄉野人家般在籬上擱著,旁側有道緩階穿林折拐上
坡。
羊腸似的碎石路走來沙沙作響,增添了散步的閒趣,兩邊矮籬後林樹蓊鬱,
但階徑直指的方向又透著妍麗楓色,誘得人心情雀躍。在走望之間,我來到了內
院門前,一如外徑沿路的景緻,門架也是以木竹簡樸搭築,但山林卻巧手幫其綴
了彩,隨風飛降的種子在竹簷散葉,襯上落楓顯得可人,像綻起略帶紅暈的笑靨
邀我入內。
望了一會兒,我轉頭跟售票亭大嬸買票,但才要開口卻瞥見一張告示,稱若
與「大覺寺」門票同買有優惠。這很讓人意動,畢竟那也是今天想去的地方,然
是否該這麼買還是令我猶豫,畢竟「大覺寺」被我排在夜晚的最末,打算若累了
不想走便罷。此外夜間拜觀也不知有否適用,偏偏我這幾近零分的日文能力又無
法表達疑惑。好在我與大嬸心有靈犀,當嘗試先用單詞詢問:「Night,OK?」她
居然懂了,立刻以肯定語氣重複,並比出OK手勢,所以我自然把聯票的錢繳了出
去,同時註定就算屆時腳痠至極,也得拖著身體朝「大覺寺」走一遭。
買好票穿過院門,放眼所見的景緻經過前路的醞釀,令人不由得生出讚嘆,
儘管院落不大,就是一棟簡屋與被環徑圍繞的小林園,但古木參天,密植的楓樹
又正彩豔,有的在轉色中漾著舒朗的橙柔,有的已呈焰芒熾舞,它們攜著手,碎
碎點點將天空綴抹得斑斕。由於攔繩將環徑切分,把屋舍觀訪放在路線之末,我
便順理成章依循著繞園走望。
環徑在偏處岔了開,好奇過去一探,卻是塊用處不明的小空地,似乎僅為略
作區隔的靜思處。岔口的門架如憩亭,頂了個豐厚草簷,疊層莖管因飲了一夜雨
正滴答落著水,簷上則草苔散點,含著水露的亮澤,讓枯槁落楓在其間形成對比
卻又合融的風景。有遊人乾脆於簷下坐著,聽雨珠墜擊的閑緩曲節,也抬望葉色
密織而成的幽趣。
在這裡怔望了一會兒,我走回環道,看著被包繞的林苑。因為偶雨,天有點
陰,繁密葉枒又進一步蔽去僅剩的天光,讓院裡顯得清冷,但這也無礙楓的麗色
,反而更添山居的淡寂。不知為自然的凋萎,還是昨夜疾雨的襲落,地上楓葉滿
盛,與苔綠交雜一起,滄桑中竟透著幾許悽豔。
日本人似乎對苔鑽研出門道,這些原本不起眼甚至偶爾覺得擾人的,都在他
們手中成了自然的顏彩。園裡儘管陽光稀微,苔色卻渾然天成地有著明暗層次,
忍不住屈膝細觀後,才發現眼前碧苔其實種類繁多。有的如硬質芒針,有的毛茸
茸在尾端淡淺,它們色澤本已不同,形樣的微細差別更加深了光影的凝塑,也難
怪京都還有間又名「西芳寺」的苔寺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只惜它得事先預約,讓
我難以一窺究竟。
走在環徑上,院裡唯一的矮舍於林後微現其形,彷彿是隱者幽居的小屋,得
在迂迴盤桓後,才能見其身貌逐漸明晰。我以徐緩的步伐踱繞,苔原間偶有被落
葉團擁的石燈籠,樸拙裡帶著童趣。彩楓搭垂的枝蔭下則匿著手水缽,泉落琤瑽
,於流淌中洗去心頭瑣念。在這樣的走望間,我終於行至矮舍前,端望其模樣。
粗褐檜皮頂簷以層瓦在邊處折展,有著剛毅稜線,牆窗木色卻淡淺,透著纖
柔氣質,這樣的形姿似也貼合著主人的傲骨與無奈。最早我曾以為「祇王」是歷
史上的哪個皇族,讀了典故才知是「平安時代」末期的舞者,與妹妹「祇女」皆
為擅於「白拍子」的名家。「白拍子」原本是種祭舞,但隨著時年漸漸轉化成民
間的娛樂表演,以女扮男裝的形式,戴著烏帽、配著長劍,在挪舞中吟唱故事。
這樣的女子在風華正麗之刻遇上權傾一時的「平清盛」,一首樂舞登時擄獲
君心,成了當紅寵眷。不過風光的日子未持續多久,三年後又有位精於「白拍子
」的舞女「阿佛」前來獻藝,立時勾得「平清盛」見異思遷,也迫得「祇王」與
母妹被逐出豪宅。「祇王」原已心感寒涼,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又接到「平清盛
」的命令,稱「阿佛」近日抑鬱,要「祇王」來跳舞解悶。這不啻是種污辱,但
在母親勸說下只能忍了,然一曲悲聲哀舞依舊未能喚回「平清盛」對往日的感念
,反倒見識了他的涼薄,於是心死的母女三人索性出家為尼,結廬於當時被稱為
「往生院」的現地。
故事未止於此,過了幾年,尼庵竟有人敲門拜訪,且令她們驚訝的是,來者
居然是「阿佛」。原來那一曲雖未感動「平清盛」,卻令「阿佛」看透了人世的
現實,她不願風水輪轉後換成自己受到貶侮,乾脆提早抽身,來此投靠。
脫了鞋,我走入矮舍,開放的前廳素簡,據說「祇王」雖出家為尼,但並非
不理塵世,因不忍附近居民被飢荒所苦,還修書求得「平清盛」開挖川渠,解決
了亁旱,因而就算去世後居處荒棄,仍被感恩的鄉眾於原址重建了此寺。我看著
壁龕內的「祇王」塑像,儘管樸拙刻工無法再顯當年清麗,但平和面目彷若已對
過往釋了懷,不再怨懟。
走進隔鄰偏室,牆上掛著幾幅解說圖板,數張院裡於遞移四季的照片,而圓
若滿月的柵窗正透著外頭的枝影與斑彩。當這麼凝視,似乎便有個淡緲身形攜著
哀嘆對窗怔望,然後在歲月的磨蝕與經語的開示後,漸轉了心態,視浮華私情為
無物,著眼於更為開闊的大愛。
在這曾被各樣起落心緒盤旋的廳間裡,我靜坐了須臾,而後走出屋舍,往楓
林作最終的回顧。臨坡之處有「祇王」與母妹的墓塚,不知為何也立了「平清盛
」的供養塔,是否後人覺得他們儘管生前離恨,化為塵沙後,還是要以某種形式
相聚一起,才算圓滿呢?
林間楓色撩炫,宛若正將當年繁華中的紛雜重新上演,然人世無常如此,人
性也如此,或許那些凝為悵惘的是是非非只能留待冬雪飛臨,將其掩藏遺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