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楓火【十八】天授庵

作者: polesirius (ff)   2016-12-14 11:31:46
~※ 天授庵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4795354
「永觀堂」晚上似乎僅開放水池週邊,因此就算已放慢步伐,當將池岸繞過
一圈後,看了看手錶,時間仍算早。該繼續在這兒賞望嗎?我的心裡猶豫。然夜
雨雖使楓林添了點淒迷,但也讓週身溼冷,減了些於院裡繞轉的興致,因此思考
了須臾,還是決定往預定的「天授庵」前進,至少那兒有廳室可歇。
「天授庵」是附屬於「南禪寺」的塔頭別院,一如昨日訪過的「寶泉院」與
「勝林院」的關係,而「南禪寺」就在隔鄰,即使迎著雨幕前行也不算太折磨人
,忍一下便到了。晨間經過時,牆頭楓紅探首很引人佇望,這回一走近,夜燈打
上的光暈又讓它更為火豔,因此便沒什麼餘慮,將錢掏付,果決行入。
然尷尬的是,由於雨勢不小,踩了一晚水的球鞋早沒什麼阻隔作用,所以當
將其脫去,得把溼漉襪腳踏上乾淨的木板與榻榻米還是挺過意不去。可是身旁行
進的遊人似都沒怎麼猶豫,總不可能都雙腳乾爽吧,因此只能相信室內燈光足夠
昏暗,就算有什麼溼印也看不清晰,假作自在地走了進去。
屋舍區的入口是「庫裡」,但主要的觀景點須再往裡走,而當我踏進「大書
院」時,望見的景畫果然令我屏息。廳裡特意熄了燈火,並將落地窗門完全推敞
,因此廊外因點燈而明艷的院色便似條錦帶,環擁了整個空間。
我朝廊緣走去,那兒鋪了長形紅布,已有不少人靜靜坐著往外望。看了看,
角落還有個隙處容我棲身,便卸下肩上行囊,屈坐下來,放鬆被虐待一天的雙腿
。但還無暇感受歇腿的舒泰,心神就被庭內林色抓縛住了,應是夜裡投燈的影響
,眼前景致漾著不切實際的幻魅氣息,中間芒草掩映之處像有個水池,但暗闃得
沈寂,後側的竹林則透著青綠的幽光,顯得神秘。這讓庭院遠方像被未知的深邃
吞噬般,也將近景的楓色反襯得華燦。楓枝在我眼前昂揚,群葉雖殘著微綠,但
灼燃的部份已足夠點起心中激情,而當雨絲翩墜,紅葉也微微顫著,宛若隨風輕
舞的緋炎。
凝望之時,一個學生模樣的青年走到身側令我分了神,他戴著黑框眼鏡有著
斯文書卷氣質,但由於廊下已坐滿人,他僅能挨在邊柱,歪著身子拍照。我挪挪
軀腿,再多擠出點位置,然後揚起嘴角對他示意。他愣了一下,但隨即點頭回笑
,接受我的好意坐了下來。
由於青年沒有出聲,難以推知其國籍,但五官不太像日本人,莫非也是台灣
來的?我忍不住這樣猜測。有股衝動想跟他確認,或許是雨夜寒意讓獨自旅行的
孤單更甚,不自覺想尋求些溫度,就算只是陌生人的陪伴,來自同個國度也多了
點親切感。但廳間如此靜謐,隻字片語的輕言似乎都成了唐突,因此我僅是偶爾
看著他縮身細膩調校光圈快門,讓那純粹又專注的神情與庭景融成一幅襯和的畫
面。
我面對的庭園被稱作「澄心庭」,似乎也真隱著如此意象,楓林與屋舍的間
隙被白沙鋪填,橫直的流紋往旁拓展,偶爾才拋了點弧、或擺了個旋,就算雨幕
縱肆,亦無法擾其紋樣。說來也奇異,光照讓雨絲如細針般清晰,理該使思緒隨
之疾亂,但當盯著沙紋,便如同被它輕柔刷撫過,一切都靜定下來,然後葉色的
灼亮進一步讓心裡澄澈舒朗。
我盯著這片園景許久許久,待身旁青年起身離去,才回了神,發覺原本列滿
賞眾的廊邊已淨空許多。人身子窩久自然有點懶,特別我又已累了一天,但見另
側廊下空了出來,還是勉力站起身,走往那兒望看。此處延續方才的靜沙流紋,
雪淨地襯出後方展揚的楓葉,水氣的浸潤令其更顯亮澤,就算摻了些不願轉色的
頑固份子,依舊美得讓人定目。
走看之時,眼尾餘光瞥見有影子於暗闃廳裡微動著,轉頭望去,才發現都是
些攝影客,他們蜷在殿角宛如獵豹,鏡頭的反射像炯炯目光。這瞬間,我懂了,
他們是在抓著園殿間的對比構圖啊,而我剛剛自顧自地晃盪,應已將他們好不容
易等到的空景添進雜質了。於是我趕緊退了出來,學著他們棲在廳的裡處。
遠遠地,我朝前望去。殿內頂額如墨,廊板也僅以紅布微勾了輪廓,在這被
陰暗佔據的空間裡,園景便彷若一張長幅畫卷,繪抹著季節更替時的斑斕,雖辨
不清細節,卻引人追循其中的色彩變幻。漸漸地,光影便似流動著,長廊也成了
窺視虛境的窗口,讓人不捨離去。
端望好一陣子後,我好奇地朝屋閣旁處走探,想看看其餘區域是否也有勾人
景緻。從「書院」穿回「庫裡」,再往另方向拐,我來到附加了「本堂」功能的
「方丈」,然雖這麼標示,卻未見龕座壇案,只有一扇長幅屏風折展於壁前。由
於沒有字牌註釋,難以知曉主題是什麼,但其間的筆觸意象很令我喜歡,它在中
處使用了大片留白,僅以水墨於兩側勾抹,看似寫意的幾筆清淡點畫,便將背襯
的葉藤苔石表達出來。
圖繪的重點是在兩端對望的蒼老僧人,一位持杖巍立,抬臂結著法印,張口
似正喝唸什麼經咒,另位則好整以暇地縮身憩坐,淡定笑容中透著自信。所以是
在闡說怎樣的故事呢?對佛禪人物知識趨近於零的我,完全推想不出答案,盯望
了許久,只能當成是在作著充滿激辯的禪意問答,而當中的那片空無,或許便是
繪師留予觀者的想像空間了。
「方丈」這側的廊外同樣闢了一方小院,此座「淵默庭」有別於「澄心庭」
,枯山水的佈局成了主角,松樹、苔地、孤岩在其間散植,沙流則於旋繞中將其
串接一起。而在牆前揚舞的,自然是朱紅交綴的楓葉,它們昂首探枝,有著不遜
於「澄心庭」的絢麗風情。
此庭既取了個「默」字,想必為的是靜時才得以觀見的本心吧。沙海如淵,
看似奔流激蕩卻又無聲,而在這當口,廊下除了我也真無旁人,畢竟雨幕披降的
夜裡,多數遊客或已歸去,或棲於溫暖「書院」裡,沒人願在這風雨不時襲入的
廊口多作停留。因此這麼孤立著,確能感到一種與適才不同的空寂。
往邊側望去,廊下的石路似乎能從籬門穿抵「澄心庭」。不過指牌雖如此立
著,門道卻被阻掩,或許那是白晝才得以一遊的路線。然當這麼瞅著,不禁又開
始貪想可能望見的景緻,並怨自己將假期規劃得過短,難以包攬寺院的各個面向

但再細想,除了本心的尋求,看破與放下應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吧,畢竟擁
有的時間有限,機緣又因造化而無定。所以,我僅能在腦海中勾繪,揣望著環池
越橋時會將自己包擁的綺麗楓色,然後把這份遺憾揮抹而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