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櫻雪【十三】金閣寺

作者: polesirius (ff)   2016-01-27 12:44:36
~※ 金閣寺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374114799
離開了「平野神社」,接續目標是早上的行程重點「金閣寺」,兩者之間僅
僅一站公車的距離。此時若有公車一日券在手,便可安逸坐晃過去,偏生我第一
天在京都車站思慮不周,略過沒買,儘管據說車上也有賣,可是我這毫無日語溝
通能力的人極度面薄,怕在眾目睽睽下丟臉,故只能繼續秉持勤儉持家之法則,
徒步走去,美其名雨中漫遊欣賞街景亦有其趣。
用早已濕漉的襪鞋自暴自棄踏水而行,原以為片刻可至,但這所謂的一站之
距倒比想像中遠,花了好一段工夫才終於看到「金閣寺」標牌指著叉巷。不過正
要走進時,目光又不小心被路邊商家吸引,抱著尋寶心情踏入,卻發現它比較像
個便利商店,沒什麼別致記念品。儘管如此,看到櫃檯兜售的食物還是有點意動
,起初因其顏色暗綠以為是抹茶麻糬,端詳後才由標示得知實為「草餅」,再掐
指一算,「金閣寺」這佛門聖地應又是清簡至斷人肚腸,為免重蹈昨日覆轍,還
是先拿它敷衍脾胃為上。
嘗試性地買了一個,老闆娘笑臉殷殷遞送過來,但我卻心虛懷疑那笑臉後正
暗批我小家子氣。躲出門外嚐了一口,彈韌的餅皮帶點葉草味,又摻了些烘烤過
的炙香,雖非意想中的濃重路線,卻有種經驗之外的新奇,而當一面咬至餅心,
紅豆泥又帶出不同的口感層次,頗令人讚許。話雖如此,但也未讓我衝動返身加
買一盒,飲了茶、漱潤口,還是繼續往「金閣寺」巷路拐去。
路的盡頭是「總門」,一彎橫探勁枝下以碑岩書著「世界遺產金閣鹿苑寺」
。「鹿苑寺」為此處本來稱呼,推想自非如奈良般飼著遍野群鹿,猜測或跟釋迦
牟尼傳教過的「鹿野苑」比較相關,不過回去查了資料才知亦非這麼回事。
其根源可追溯至「鎌倉時代」西園寺家之宅,幾代興衰後落於「室町幕府」
權傾四方的「足利義滿」手中,重新建構為華美的「北山殿」別墅。然我們已無
法知曉當年別墅是如何的風光無限好,畢竟其子「足利義持」原就與父長年意見
相左,父親身故後自然霸氣揮手抹除,存留的便僅有當中的舍利殿,以及由義滿
法號「鹿苑院天山道義」命之的寺名了。
跨穿「總門」,先望見的是片外院,左側有簡樸鐘樓與疏林同立,右方則為
「事務所」與「庫裡」引領的房舍群。房舍墨瓦湛亮、木架勾畫的外壁淨潔,感
覺像重新修葺過,故也遺佚了那種被歷史風霜浸染過的古陳況味。從門口標示看
來,似同時是處抄經修持的滌心之所,不過在這觀光大盛的時年,多數人應也僅
是幾眼瞥望便迅捷往別處探吧。
寺院的門票很特別,像張白色符紙,但上面秀逸書寫了「金閣舍利殿」及祈
福文字,並加蓋朱印。可是這大小與紙質卻造成種收藏困擾,迫得我翻下背包,
拿書跟其他物事大費周章護襯後,才小心翼翼輕放入袋。而當由售票口彎行而入
,「金閣」傳說中的燦亮形影便倏然展現於前了。
層層疊疊的人海簇擁在「鏡湖池」畔,視線皆聚焦於這幻美之景。原本飄亂
的雨勢已不知在何時靜緩、止息,僅留了些霧緲山煙。於是碧波如其名凝化成鏡
,在虛實兩空間雙生著散點孤岩,對長著蒼勁松枝,而後於墨綠的丘巒背襯裡,
映疊出華炫樓閣。當雨滴偶爾墜降,那圈蕩而現的漣漪便攜著它顫眨,灰濛的陰
霾日也因其亮眼舒朗而開。
「三島由紀夫」曾為其書寫過小說,描繪面貌醜惡又兼口吃的小和尚醉戀此
閣,但長年怔望後,那揮之不去的絕美形影卻在心底扭曲成魔念,最終於癲狂之
際以火將殿閣焚為赤焰。我未曾細看過此書,但推想這種對物形的迷戀應也如愛
情一般吧,夾雜僅能癡望卻不可得的痛、害怕歲月蝕傷之懼,於是兩敗俱傷只為
在心中留存不會殘衰的笑顏。
這故事發想自史實,因著眼前堂閣已非原物,而是再生於數十年前一位自焚
年輕人點起的衝天烈炎。無法得知此人思路,或許是憤世忌俗,或許也如小說中
有著曲折緣由。但當以身邊綴著雨露的枝枒為框,眼前的炫亮閣殿的確有種幻力
,讓我想起曾烙於記憶的容顏,爍如旭日的燦笑讓人目眩,動靜之間卻清逸離塵
,勾著人由崇拜轉為無法隱抑的想望。
來來回回地,我在不同角度倚欄遠眺,許久,才又循徑往別處探去。湖的邊
側是「方丈」,似乎有著另行收費的特別拜觀,然沒作這樣規畫的我只能如身旁
遊人一樣隔柵窺看。簷柱間的挑飛線條在院林間有著意境,隱隱地,還能望見室
內隔牆的淡雅障壁畫。不過最別致的還是屋旁的「陸舟之松」,它由「足利義滿
」植栽,有六百年歷史。一如其名,其蒼翠主幹被修化成立帆,旁生的低矮枝叢
則以棚架挑托為船首,往西方淨土破浪而行,襯著脊簷張揚的力度,更顯其萬鈞
氣勢。
而從此處轉身,與「金閣」的距離又更近了。有別於前日觀訪的「醍醐寺」
、「東寺」來由自「真言宗」,為「秘教」派別,此地隸屬的「臨濟宗相國寺派
」根源於「六祖慧能」開創的「禪宗南宗」,開山祖師是在日本聲名顯赫的「夢
窗疏石」。或許因著如此歧異,當近觀細望,也真能察覺結構佈局之不同。
它由三種風格的廳殿疊築,別稱「法水院」的底層屬於「寢殿造」,為「平
安時代」的貴族住宅樣式,當時喜以「寢殿」作為核心本殿,坐望庭池,附舍再
由兩側對展而開,殿內則大多開闊無隔牆,必要時才添設遮屏。此時池畔雖只存
孤閣一棟,但方才由對岸遠望,依舊能透過敞廊窺得內裡的「寶冠釋迦如來」與
「足利義滿」刻像,並感受屬於「寢殿造」之特有風味。
「法水院」以木框簡樸飾著素牆,中層「潮音洞」始才綴貼上讓此閣揚名之
金箔,設計也轉為「室町時代」流行的「書院造」。這由武士住家衍生的格局開
始依用途切分隔間,重心亦從起居之廳轉為接待賓客的風雅書齋。很可惜地此時
廊門緊閉,難以驗證是否真有此差分,不過路旁倒很貼心附上圖片,雖無顯明格
局解我好奇,卻呈現著四位英武天王護持的觀音座像。
最上是安置舍利的「究極頂」,脊冠有舞翅鳳凰顯得華麗,據稱此層屬於唐
朝傳入的「禪宗」樣式,兼容並蓄了傳統「和樣」與外來「大佛樣」,展露洗練
風貌。我功力微淺,無法理出這幾類的獨有特徵,但仰首望去,弧頂「花頭窗」
讓牆面鮮活,也讓平展的金壁多些躍動線條,有著畫龍點睛之妙。
然既說到一旁那貼心掛置的圖片,就讓我忍不住想提件嘔事。當時見其揭露
內裡擺設,也呈現冬日飛雪覆掩的另番景色,自不免翻拍留底供事後研究。但透
明護板反光,難以挪至適當角度,這麼一耽擱就聞旁邊酸語傳來了:「不會拍照
的就這樣,老愛擋住別人。」我往旁看,一個年輕男子持著大砲在側處對著圖,
一邊斜眼不屑望我,聽口音該是我們隔壁的強國人。這倒也奇,他又不是站我前
面,誰會感覺我影子干擾他取景,況且此時是要翻拍並非搞藝術照,歪到斜角避
光有何用?頓時亟欲反唇相譏:「是有多會拍,有本事拿出世界級獎盃獎狀來啊
。」
但本人孤身,怕他惱羞成怒聚眾圍毆,只好用冷眼回咬幾口,然後鬱悶行往
別處。不過老實說「金閣寺」的亮點便在這池畔了,一堆旅遊團根本來去飛速,
幾張到此一遊照,然後就是找廁所解放準備離去了。然其實閣後小徑蜿蜒攀上小
丘,一路也皆有值得品味之景。
竹欄旁錯岩碧葉疊生,一道潺涓流瀑自缺隙掛落被名為「龍門瀧」,取鯉魚
躍龍門的吉祥之意。再往上,是「安民澤」靜躺山腰,池心孤島如扁舟,有「白
蛇塚」呈五輪石塔靜立,令人聯想白素貞被鎮封的悲怨哀淒。但其典故似沒這麼
浪漫,白蛇僅為「弁才天」的使者,代其傳遞福德才智。
而在丘頂,是棟小屋名為「夕佳亭」,標牌上附註「水尾天皇獻茶聖跡」,
開敞門扉內木室清簡,應只是個歇腳地供煮茶望景。細竹寬板相間的壁牆上,為
被碧苔綴染得很有味道的「茅葺」厚屋頂,有別早前常見的「檜皮葺」,它以成
束莖管疊合為簷身,並於此雨息之刻,仍緩緩流墜著水露,隱透山林清新。
我往旁閒踱,隨意眺看,此處既名為「夕佳」,當旭日西移,霞色四舞,那
臨別的夕照肯定在金閣壁簷映爍得格外絢爛。假使入了秋時,再襯上滿山朱橙的
燎林楓火,應更加醉人吧。
在離去前的最末時刻,我怔怔望著丘下池殿,將其綴抹上意想中的璀璨流彩
,久久無法移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