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櫻雪【七】醍醐寺-伽藍

作者: polesirius (ff)   2016-01-19 11:38:16
~※ 醍醐寺-伽藍 ※~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373559898
從「憲深林苑」一路步出後,我本欲接續行往下個觀覽點,但才走到「三寶
院」門口,又不小心被紀念品店絆住。店裡免不了有些明信片,但多聚焦在櫻花
丰姿,沒有那禁止攝影的庭園幫忙烙印已趨淡緲的記憶。翻找了許久,才找到本
薄書在日文介紹之餘還有些圖片,幾張院落景照,幾幅雕像書畫,算能勉強抵用
。猶豫許久,儘管書裡三分之二的日文便如外星語,但換算了價錢,當純買相片
應也是值。
然買完書又不禁手滑,見一香包趣緻如綑粽,根據過往經驗,此時的忍心為
事後的傷心,徘徊一陣便還是咬牙買下,然後腳步輕快離開「三寶院」。院外不
遠的牆側另有座「唐門」,來時還不知其用,現今逛了一趟才曉得它亦是道「敕
使門」,由於幾代主持皆有皇族身分,故設此門供特使直進方才的綺麗內園。其
墨黑門板以金漆勾繪五七桐與菊瓣顯得尊貴,引得來往遊客佇足並按動快門。
而逛過「醍醐寺」的「靈寶館」與「三寶院」,還有區「伽藍」在參道之末
,我一路走了過去,來到清早入寺也曾立望一陣的「仁王門」。當時這兒幾棵櫻
枝茂盛展露歡顏,在各院未開前聚起早來的攝影客,現今人潮雖已往各處流散,
依舊能見不少行眾慢下腳步,怔然、抬首、感受花姿之嬌艷。
這燦景同樣也豐潤了「仁王門」色彩,掩映櫻枝後朱紅門樓高聳壯偉,揚展
簷架下金剛力士法相威嚴。我趨前細望,兩尊力士依嘴部開合分為「阿」形與「
吽」形,深沉木色雖被歲月潑染上斑痕,卻不掩其怒顏威凜,他們挑眉瞪目,望
進世人心底,逐去貪癡怨戾。
穿過「仁王門」,兩旁林樹參天,帶著桐徽的紅白隔簾一路拉展,與間隔豎
立的多角燈籠營造花季的賞遊慶趣。雖少了方才兩熱門院落繁盛似錦的櫻花,倒
也一轉視覺印象,讓沉碧清幽的林色伴人前行。而此區既稱「伽藍」,自是以各
塔閣拜堂為主,就某種層面來說,重要性更凌駕前兩院,只是這季節遊人來「醍
醐寺」多為著櫻花並非禮佛,自然一路的行眾也減少許多了。但儘管無櫻樹密集
叢生,亦非乏善可陳,當循徑前拐,走入散立建物的廣場,依舊能見幾株伴點粉
色。
對比著地圖我先朝右轉,這兒是拜祭守護神「清瀧權現」的「清瀧宮」,原
位在「上醍醐」,但之後又請了分身移祀於此。它分成「正殿」及「拜殿」,前
者踞於短階通抵的石台,以環牆網窗隔圍出一小院落。殿閣於其內挑揚簷尾,染
苔屋頂與褪色繪樑讓它顯得滄桑,但在櫻枝的拂弄下,卻有著深林古寺的幽趣,
惹人仰首凝望。與它相對的「拜殿」或許經過修葺,相對簇新許多,不過這緊閉
方閣既不見雕琢又少了歲月殘跡添味,吸引力便淡了些。
而由此地往後處看,就能見到從入門便勾著視線的「五重塔」清晰展現身段
。它是十世紀為「醍醐天皇」敬祈冥福而砌的建物,已有千年歷史。方柱塔身以
五層漸縮挑簷高竄,塵灰木架串聯著柱樑、延接著斗栱,成了淨壁的勾折紋路,
而脊頂圈環穿套的相輪是畫龍點睛的存在。
孤秀獨立的它本就有其風姿,在此春之時節,又因邊際環植的櫻樹添了清雅
淡妝。在行走間望去,便像別上花釵、持著團扇,原本的嚴肅威儀都柔媚起來。
我趨前至塔下揣想內部之景,據說初層精微彩繪著「兩界曼陀羅」及「真言八祖
」,儘管輪廓已斑剝,仍是日本秘教繪畫的始祖,有其珍貴歷史定位。
此區的隔鄰也是塊廣場,以鐘樓領著粉色櫻枝環繞末處「金堂」。「金堂」
最初為「釋迦堂」,建於「醍醐天皇」時代,比「五重塔」略早。根據資料原本
還有經堂、環廊、中門,以南北軸線劃過「五重塔」至另端的南門。
可惜「五重塔」以外的建築皆被大火徹底焚毀了,現今這供奉「藥師如來」
的重生主堂是「豐臣秀吉」從別處所移建,典雅堂閣有朱紅牆柱縱橫勾畫,簷線
呈在日本被稱作「入屋母造」的「歇山頂」格式,長捺、轉折、再斜挑。而內殿
神聖,不容遊客以相機兀擾,因此下筆書寫的此刻,那與「藥師如來」相伴的「
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及兩側守護四方的四天王立像,只能憑著書籍圖片
複現其金裝輪廓了。
沿筆直參道往東走,路邊植林茂密,信步瞥看,林間亦有些略小佛堂坐倚。
先經過的「不動堂」以「不動明王」為中心祭奉著五位明王,堂前闢出空地,一
石雕乘雲持劍,是舉行儀式的「護摩道場」,藉焚燒供物消除災業並敬求人間和
諧。當接續望過了「祖師堂」與「真如三昧耶堂」,步徑彎拐地劃穿「日月門」
,通抵「伽藍」最末的「大傳法院」。
這院落為幾棟建築的集合體,是二十世紀初為「醍醐天皇」千年忌辰所設,
先遇見的是鐘樓,簷下朱漆凋殘、古鐘懸垂,在櫻枝間等待遼遠擊響時刻,而再
往內走便為此區主體,也就是被稱作「大講堂」的「觀音堂」。
「觀音堂」寶頂簷脊呈四方綻射,堂外設了環廊架高於石台,但正面短階以
欄繩封擋,得從旁側拐登而上。靜步行入,堂裡排了長長人眾但也非在禮佛,趨
前窺望才是知是在等著「御朱印」。這是日本很特別的文化,許多遊客也會依此
習俗,先選購封面對眼的「朱印帳」本,然後像小朋友集章似,每至一間神社廟
宇便尋著「朱印所」,付費請神職人員書寫。
我好奇在旁觀看,隔間裡的師傅年歲不一,字體也大相逕庭,要求較甚的人
會相好對眼字跡再行排隊。而功力高深者便真如作畫一般,先蓋上此處專屬印章
,然後起筆揮毫寺社之名及日期,有的娟秀中帶著飄逸,有的粗豪裡有著狂放。
如此端望著,倒也漸生了衝動去請帖留念,然這可是個大坑啊,起了頭怕便強迫
症上身,接續訪點皆執拗尋去不知何時能停。於是還是趕忙將自己拉離,轉身看
向殿心「阿彌陀如來」坐像,望其莊嚴法相容形,靜祈親眾平安幸福。
「觀音堂」的出口在另外一側,但才踏至緣廊,堂外之景便令人眼睛一亮,
很令人意外地,這「下醍醐」邊境竟拓了一池,雪淨層疊櫻瓣與青碧起伏丘巒堆
抹成繽紛幻彩,將池水抱擁在懷。我在岸旁立望,搖曳池光中,朱紅短橋以微彎
拱姿搭上假山,然後騰躍化形為小巧的「弁天堂」。堂體結構簡約,疊石立欄、
方堂轉飛翹簷尾,但藉挑立相輪勾出的展翼形姿卻如凰現降於林,庭池之景也因
而鮮活起來。
我踱繞著池徑,又扶橋踏上池心,堂內供奉的應是七福神之一的「弁才天」
,然掌管音樂藝術的她卻隱於格門之後,不願見此時池畔春色。或許她期待的是
秋景吧,櫻樹旁的帶芽枯枝皆是蟄伏之楓,正欲吐生新綠,我不禁在橋欄尋處而
坐繪想起來,當日升月落數轉輪迴,眼前應將替上另幅燦美之畫,映炫日陽的斑
金葉海裡,緋艷焰色奔燃而揚,有如灼湧的一曲歡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