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京都 銀閣寺

作者: hellangel (我。不存在。)   2015-08-10 17:21:59
20120902
網誌圖文版:http://mydearnoel.pixnet.net/blog/post/42417127
又是一天京都晴日的爽朗早晨,趁著溫度尚未升高的上午打算從銀閣寺開始行程。
在2007年初訪京都時,礙於時間的關係只能在金閣寺和銀閣寺當中擇其一,
雖然去過的友人表示銀閣寺比金閣寺更有可看性,但初訪總覺得要去些指標性的地點,
參訪完金閣寺後老實說並沒有預期的深刻感觸,於是更叫人掛記著未訪的銀閣寺,
就像某件一直懸在心裡未完成的事,總算在這趟旅程中有所解答。
銀閣寺正名為慈照寺,由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建於1482年,
順道一提金閣寺則是由足利義政的祖父足利義滿所建,銀閣寺頗有向其看齊的意味。
銀閣寺原本不做寺院之用,是因依照尚未完工時就去世的足利義政才改變用途,
不論是宗教建築或是宮廷建築,使用隱諱語言的層層路徑規劃是一貫的手法,
原屬於將軍居處而出現防備設計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高大整齊的植栽稱為銀閣寺垣,
一絲不苟的長廊高聳著兩邊的深綠,即便為防備之用卻也帶著極濃的禪學意境。
不知道是時段的關係或是銀閣寺原本就沒其他寺院名氣大,因此人潮並不多,
不過這樣參訪起來更顯得清閒雅致,能夠專心在周遭的事物上方不被打擾。
參訪的門票一張500円,門票做成了平安符的樣式也頗有意思,
印象中有不少寺院的門票也是如此形式,微小細節皆能呼應本體的設計是何等重要。
一踏進空間映入眼簾即是潔白的砂痕,佇立於側的松柏則帶著不一樣的綠,
雖說或許枯山水有著更高的意境,但活山枯水的生動氣息又讓人感覺更親切些。
銀沙灘的處理方式個人也覺得頗為特別,一深一淺並排不同於常見的枯山水處理方式,
即便數百年過去,看起來倒有種意料之外的現代感。
位於中間的向月台看起來結實如水泥,但也是砂礫堆砌而成的,
佇立在一波一波的銀沙灘裡,整體的意境和詮釋也更加飽滿,
在夜裡沙灘映著月光而隱隱發出銀色光芒,人則倚在向月台上仰天沐於其中,
這些軟軟的,不成形的銀白還有砂礫,搭著涼爽夜色,好像真的幻化成了流動的水波,
但其實銀沙灘和向月台是後來江戶時代才建造的設計,並非最初就存在的樣貌。
圍繞著向月台之一的建築觀音殿,即是銀閣寺通稱代表名字的由來,
觀音殿又稱銀閣但並非以銀箔裝飾而成,而是更顯東山文化的內斂深沉暗色。
銀閣寺向來被視為東山文化的代表,也影響了日本的美學文化至今,
就如同佛家所說的禪,東山文化也難以一言蔽之,但在日本社會卻隨處可見,
那些孤寂深遠、玄妙幽靜、沉斂隱晦的語言出現在茶道、花道、建築當中,
一般人即便對於東山文化說不出個所以然,卻也能清楚感受到當中的特徵。
觀音殿為兩層樓,一樓是心空殿,二樓則是潮音閣,也是安置菩薩像的位置,
依照官網的說法,此處是除了金閣寺和西芳寺的琉璃殿外僅存的閣樓庭園建築代表,
雖說銀閣寺內後增的枯山水給人強烈印象,但也滲入了不少迴游式庭院的色彩。
除了幾棟主體建築,穿插在庭院當中也有數個小小的神社,
八幡神是日本的戰神,出現在武家的庭院中也就不難理解。
晃了一陣子才看到了原來有耳機導覽租借服務,租貸價格相當於一張門票錢,
無奈日文完全不通,先參觀後回來再做功課補救也為時不晚。
為了維持寺院內的一貫風格和時代感,所有看得到的元素都經過設計,
連排水溝都被蓋上了竹蓋,用種不顯眼的姿態來減低違和感。
想要靜心觀賞銀沙灘,方丈即為本堂的簷廊是絕佳的位置,
大部分的遊客步行到了本堂前,都坐在這裡休息了且起來靜靜不發一語。
放射狀的線條朝著自己而來,彷彿也要被捲入了海波之中。
但對個人而言,這本堂建築的種種細節更吸引了目光難以移開,
拉門的雕空造型和分割比例都讓個人非常喜愛,看似簡單卻經過精密的調整和計算,
初見到拉門上看似對稱葫蘆造型頗為新奇,這裡有許多元素都沒有在其他寺院見到。
另一側在角落的門板上,還有已經褪色卻依舊迷人的花鳥繪畫,
大器的筆觸有著武家的瀟灑,隨著光線變動彷彿還透著當年的風采。
本堂中間掛了個「東山水上行」的書法匾額,行雲流水的柔軟字體,
試著查詢當中的歷史,但看著日文解說也僅是一知半解。
在此也擺了許願用的護摩木,捐款後用麥克筆寫上寺院會代為焚燒。
緊連著本堂的鄰棟建造為東求堂,作為佛堂於茶室的複合用途,
相較於每棟不開放的建築,這些細碎的空間反而更讓人能想像舊人活動的光景。
東求堂建築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同或突出之處,但其意義卻大過於實體構造,
孕育東山文化的起點,都是足利義政與許多文人雅士在此所激盪出的花火餘暉,
茶道、花道等文學藝術,可能都起於這間小小茶室裡發生的隻字片語。
庭院內有數座石橋與竹橋,個人非常喜愛這被撫摸而透出油亮光澤的竹節,
這是一種能讓人聯想的過往痕跡,那些來往的人潮是如何流連於此憑欄而立。
除了每座石橋有自身的名字和歷史,連水池當中的石塊也有不小的來頭,
這塊名為大內石的青灰岩石,是室町時代的大名,大內政弘獻給足利義政的。
經過了一顆特別被立了立牌的楨樹,明明是活生生的在那卻有一種滄桑的垂老感,
立牌上寫著樹齡500年,這麼一算應是銀閣寺初造時就一同種下的。
佔地不大的洗月泉是個人在銀閣寺最喜愛的場所,光名字就帶著極度濃厚的詩意。
一旁有著細流瀑布宣洩而下打在岩石上,岩石四周滋潤而長著滿滿的青苔,
試想這細流在岩石上飛濺出的水滴如雨般落在水面,一波一波的漣漪不斷迴盪,
夜間反映在泉面的月影,也因漣漪而盪漾彷彿有人在湖邊淘水浣月,
一個簡單的名字就能讓人有著無限想像,文字比起畫面的侷限總更有神遊空間。
不過最讓人目不轉睛的是前方的池底銅幣,雖是人為結果卻帶著脫俗之美,
銀白帶金的點點光亮從水中映照,彷彿與後方的瀑布呼應著。
這一輪逐漸散開的白離橋不遠,人人都試著丟銅板到中間的石缽內並開始祈禱,
願望實現與否未可知,但不斷累積的銅板好像已經幻化成什麼不可思議的場景。
渲染開的光芒在日間也那麼柔和明亮,或許相似或許更勝於夜間的明月倒影,
洗月泉的場景經過後人的行為而有了新的詮釋,在日間也能感受到洗月的詩意。
雖是自然庭園但每個細節的規畫都十分嚴謹,一旁的排水溝也讓人感到著迷,
當中的沙泥帶著刮痕一開始想著是水流造成,但或許也是枯山水精神的刻意足跡。
在一路上看到了不少各色青苔,對於青苔個人總是莫名招架不住,
那樣柔軟微小的姿態是種更安靜的陪伴,讓人有種療癒的安全感。
銀閣寺的深沉低調,也讓這些自然景色更引人注意,
所有的一草一木都像是有生命般,用自己的姿態和語言去詮釋銀閣寺的寂靜風格。
又看到了一處供奉著小小的神社,上方寫著是七福神之一的辨財天,
看到了財字原本以為是更金錢運有關,但一旁卻寫著音樂和才智,
原來辨財天是七福神當中唯一的女性,精通音樂文藝以及善於辯論,
了解了足利義政的背景,和前面的八幡神一樣出現在這裡也是理所當然。
除了平地上的造景和建築,銀閣寺還有一條上行的山道,
雖然看似蜿蜒不太好走,但緩而平穩的階梯也沒什麼難度。
山道旁有一處岩壁上留著潺潺的清澈泉水,一旁的告示寫著足利義政以此泉水泡茶。
走到了高處,在樹葉交織當中稍稍可見下方的寺院全景,向外望去是更複雜的市景街道,
今日的銀閣寺與最初的整體規劃其實保留的並不多,但卻依然足夠震懾人心。
在竹製的護欄上掛著一片告示板,原來是寺裡種了一顆梧桐樹,
而這種子是從廣島核爆中存活下來的其中一顆梧桐樹取得,象徵和平的種子。
原本京都也是美軍投擲核彈的目標之一,被排除於外有著不同的說法,
站在萬物皆如此恬靜的銀閣寺內,難以想像當初沒能避免的話今日的京都會是何等面貌。
這條山道短而緩所以沒有什麼休憩點,順著走很快又要往下回到平地層。
無論走到哪到處都被青青的苔癬覆蓋著,感覺就像走進綠色的雪景般令人著迷。
銀閣寺的一草一木都經過細心的照顧,就連樹種都讓人感覺經過刻意的安排和維護,
時而小巧時而參天,要在自然環境中營造出層層意境想必費盡了極大心力。
突然看見了工作人員放置在一旁的竹簍和工具,隨意擺放在一旁也好有味道,
大概是已經完全沉浸在銀閣寺的氛圍當中,看到什麼都帶有詩意的聯想。
往出口方向的一角展示著銀閣屋頂的工法,簡單說明木瓦的尺寸和固定方式。
慢步而出結束了銀閣寺的參訪行程,心裡卻還留在當中的獨特氛圍,
即便是禮品店外的茶屋,都還能感受到從寺院溢出的靜謐自在。
或許是東山文化之故,銀閣寺是個人目前最喜愛的古蹟寺院,有著難以形容的感觸,
銀閣寺的銀,是月光的銀,是白砂反射光芒的銀、是水波瀲灩的銀,
是造訪後,思想被洗滌而轉變為無其他多餘色彩卻有了發光心境的銀。
作者: nagual (納吉爾)   2015-08-10 18:09:00
三年前的遊記?哇喔
作者: hellangel (我。不存在。)   2015-08-10 19:28:00
寫了一年多,終於快要寫完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