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大阪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作者: hellangel (我。不存在。)   2014-08-29 21:09:28
20120829
網誌圖文版:http://mydearnoel.pixnet.net/blog/post/41384018
光之教堂,是個人造訪安藤忠雄的第一個案例。
當時是2007年,教堂並沒有像現在一樣這麼對外開放,必須先寫信詢問能否參觀,
還記得當天現場完全沒有其他旅客,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出來說教堂並沒有開放,
在大阪最期待的行程竟然無法達成,當下的心情相當著急,
急忙著告知一旁在日本工作因而陪同的友人幫忙翻譯,表明了在什麼時候寫信詢問過,
隨後這位工作人員回到了屋內查看郵件,過了一陣子才下來並拉開了教堂的門讓人進入,
站在完全空蕩蕩的教堂裡,當時的感受到現在還印象深刻,轉眼間再訪已經是五年後了。
結束了萬博紀念公園的行程朝東口離開,決定用步行的方式走到光之教堂,
研究了一下地圖,為了避免迷路決定從北側「下穗積變電所」一旁的路直行而上最簡單,
雖然住宅區似乎沒什麼風景可看,但還是會被一些可愛的微小細節所吸引,
回頭整理這趟旅程的照片好像拍了不少水溝蓋,但每一款水溝蓋都真的很可愛,
雖然已經印好地圖但其實一路上都有旗幟指引方向,低調簡單設計與教堂風格相當一致,
在轉角處的教堂被隱身在電線杆和數顆大樹之後,如果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錯過,
樹欉下掛著低調的白底灰字招牌寫著「日本キリスト教団 茨木春日丘教会」,
再繼續直上,一旁看到的斜坡才是教會的入口,
在樹叢中的看板註明了集會的時間和內容,也提醒了個人這並非是真正的觀光場所,
入口內也有另一張放置在地上的立板是給參觀者的資訊,以中英文的版本呈現,
教堂的主要建築體有兩棟,被中間的圓弧形廣場連結起來,
左邊的禮拜堂即是每個造訪者來這裡的目的,不過還先不急著進去,
看到右邊的別館是開放的狀態,於是先過去表明了已經預約參觀的來意,
相較於第一次造訪僅是郵件溝通,當時是透過官網線上預約而且會收到自動確認信,
在別館入口前的弧形長凳上,擺了自由捐款的告示牌和捐款箱,
不過現在預約的規則好像做了調整,捐款金額也明確告知,但似乎並不強迫,
別館在個人第一次造訪時並未走進過,因此對於內部也相當好奇,
一踏入看到的低矮空間是簡單的辦公桌兼登記處,在這裡有一位忙進忙出白髮年長者,
不同於混凝土給人的冷靜感,這裡看得到溫暖木色所建構出來的傢俱和隔間,
一旁牆上展示著教會所販售的明信片,似乎現在對於觀光這件事開始有較完整規劃策略,
詢問了過後別館的確是也能夠自由參觀的,於是朝著一旁的通道走去,
當中正對著過道的十字架,閃耀著自然環境下的隱隱光輝,
一踏入發現小小的空間塞了十來個人有些吃驚,畢竟已經是個開放參觀的場所,
相較下與之前只有自己和建築的氛圍體驗截然不同,心裡其實也感到有些可惜,
若想要再體驗到那樣彷彿寧靜到空氣都要凝結的空間,在往後似乎很難達到,
單一灰質的混凝土隨著挖空的採光面,在每個時間都慢慢變換出不同的氛圍,
光線順著開口漸層的染白了灰色牆面,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讓人坐在那慢慢的盯到出神,
別館的氛圍因淺木色而顯得明亮許多,長凳上的座墊也使用同色系的籐編製品,
未分裝的明信片就這樣一大箱擺在無人看管的工作桌上,突然覺得這不會是種考驗吧,
轉頭一望發現二樓還有空間,雖然空間不大但從樓上望應該視野會非常不一樣,
想要到二樓必須回到入口的登記處,桌後被隔板擋住的空間即是樓梯所在位置,
上樓前的窗戶正好能夠看到圓形戶外廣場,在這裡隨處的框景都能夠讓人停下腳步品味,
窄長的樓梯坡度並不算非常緩,容易滑腳的木地板行走時最好額外小心,
因挑空而只剩一半樓地板面積的二樓感覺更加狹小,大部分都已經被分劃為工作區使用,
原本在下方往上望看到的看台,也設有座位供人使用,
往下望方才待著的地方正好午後光線打進來,這一切都是在建造前就經過縝密的計算吧,
又再一次忍不住盯著被光線洗白的牆面透出柔和平靜的氛圍,真的很美。
回頭再朝著後方走去,窄窄的長廊一旁的木門是打開著,
裡頭大概就是簡單的流理台設備,由於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參觀因此就停在門口沒有踏入,
順行到底的右手邊,有著簡單的書櫃和幾張桌椅,感覺是相當適合當自習室的地方,
參觀完別館也回到了一樓,踏出門口準備朝禮拜堂走去,
不知為何對於睽違五年再訪的地方有些緊張,大概是害怕什麼改變失去原本美好的印象,
當日的天空下午開始密佈起厚雲,灰色的天空與建築雖不如藍天下耀眼也給人不同感受,
當然,五年後的教堂並沒有什麼改變,失去的只是人潮湧入後的靜謐氛圍,
頓時覺得這應該是最後一次造訪光之教堂了,因此決定多花一些時間在這裡,
每一個先前沒注意的小細節,突然之間都很想記錄下來,
安藤忠雄利用光之教堂所執行的概念應該幾乎來造訪的人都做過功課了,
利用後高前低的高差,讓主講者或十字架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的感覺,
禮拜堂內唯一的十字架是牆面挑空的虛體構成,光線則穿過十字型的玻璃打進空間當中,
講台桌面放了一本厚厚的聖經,安靜的躺在那並透著些許剝落的表面和陳舊的翻閱痕跡,
突然之間望向來造訪的群眾,即便座位被抬高,每個人的頭依然仰高望著巨大的十字架,
或許座位的安排並非只針對聽眾,站在講台的當下突然覺得座位區的大家離自己好近,
那不是一種計算過的距離,而是一種要在位者記得必須謙卑面對並且包容體諒的提醒,
背後放置的高背椅雖然構造簡單,但總給人總莊嚴神聖的感覺,
或許是為了凸顯十字架的光線,因此所有的傢俱都採用深色調,穿透式造型並不顯沉重,
同樣深色的座墊不僅色系低調,連材質也採用棉麻不反光質地來保持空間的純粹性,
狹長的教堂格局除了前後透進的光線,在中段的部分也用了大片的玻璃窗來採光,
還記得第一次造訪時與基督徒的友人閒聊,他笑著表示這巨大的光十字架給他壓力好大,
即便這樣的空間他也很喜歡,也不太想待在這裡禱告,果然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
踏出教堂前細看了後方的管風琴,毛絲面的不鏽鋼外表讓人很想要伸手觸碰,
不過當然還是僅止於用眼睛看就好,風琴上方也擺了斗大的告示牌寫著請勿觸摸,
步出了最主要參訪目的的禮拜堂,也算幾乎結束了光之教堂的行程,
打算這次再把所有空間看個仔細的心態,於是朝著戶外中庭走去,
禮拜堂一側的階梯上次看到也很想走上去,看到閘門是關起來的還是決定不要任意打擾,
兩側牆面延伸出去建構成了戶外中庭的格局,藉由牆面的垂直開口讓空間不會構成死角,
銳角的盡頭用了圓弧形混凝土矮凳柔化了空間,背後放的一株植物上次來倒是沒有看到,
站在不同的角度仰望,即便只有些微的移動所構成的景象也都好不一樣,
穿梭在這些由直線構成的空間當中,所看到的建築表情卻如此千變萬化,
結束了行程準備離開,「就這樣別再來了吧。」在參觀其間突然有所感觸,
教堂本身依然迷人,只是也明白初訪時的感動隨著人潮的增加也難以重現,
或許這樣的想法,能稍微讓日後的訪客多了那一絲絲難以感受的純粹氛圍。
作者: GreeeenRae (荼蘼花)   2014-08-29 22:45:00
推教堂和萬博紀念公園~~ 下次也要攻掠!!
作者: LPH1983 (lph)   2014-08-30 01:14:00
推教堂!我四月去撲空了,只在外面轉轉而已...QQ
作者: pure2249 (我是幼稚鬼阿糖)   2014-08-30 22:42:00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太5:5)
作者: hellangel (我。不存在。)   2014-08-31 01:54:00
原來是這個意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