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新卒採用 - 外資管理顧問

作者: ount5566 (yaya5566)   2017-12-16 00:33:58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卒在日本找外資管理顧問的情況與策略
先說結論:拿到一家外資管顧的內定 以及 一家進入最終面試(還在進行中)
(一)背景:
學歷:
台大經濟系 -> 東大工學研究科(英文授課)18卒
經歷:
三個長期實習@台灣、一個長期實習@日本
一個日式暑期實習@外資投資銀行
語言:
英文 - 溝通無障礙 (iBT 105, GRE 326)
日文 - 學一年半(今年7月剛過N1)...
(二)策略:
這個策略適用於滿足以下條件的人
(1)可以用英文解case interview以及一般面試,並且有還可以的日語能力
(2)會寫而且能夠寫出漂亮的cover letter + resume
(3)對管理顧問有一定的認識與強烈追求的慾望
(4)當年有缺可以申請(不穩定)
在今年暑假參加某外資投行的實習後就知道如果跟日本人一起玩就活是絕對沒辦法的,
所以進入秋季學期後我就轉向一些沒有什麼人知道,但是也是很有名的管理顧問公司。
從大眾的認知來說戰略管理顧問可以分成兩類
Tier 1: Mckinsey, BCG, Bain& (俗稱的MBB)
Tier 2: AT Kearney, Roland Berger, Strategy&, Oliver Wyman, ZS, LEK, etc...
我的想法很簡單,我不申請日本人都知道的管理顧問公司。
這邊的「日本人都知道的管顧」就是從日本就活網站都找得到的公司。Ex: MBB, ATK, RB
原因有兩個(1)這種在就活網站都有的一定很多人競爭,身為外國人怎麼跟他們玩GD。
更別說我只學了一年多的日文...
(2)通常,這種公司都已經很日式化了,日本人的優先程度應該會大於外國人
以BCG為例,8成的案子都是日本企業,外國人很難跟他們競爭。
所以我都上網找在日本無聲無息的管理顧問公司,Ex: ZS, Oliver Wyman, LEK, etc...
這種公司應徵的人少,而且通常也非常重視英文能力。
也因此他們的應徵方式通常都是要給cover letter + resume。
缺點就是開缺相對不穩定。
我自己只投了三家,全部都是上網傳英文履歷。(以結果來看好像不壞?)
總結來說:這種公司少,缺也開得少,但是競爭激烈程度大幅降低。
(三)面試:
這些公司的面試方式一定都是個人面試,而我本身相對於團體面試非常擅長個人面試。
個人面試不但是述說自己故事與經歷的機會,還可以表達你對此公司的認知。
除此之外,即使是日文面試,面試官聽到我只學了一年多的日文就講得還可以,反而會是
一個加分。這跟在GD的時候完全沒辦法插話是截然不同的。
也因為他們重視英文能力,case interview都是英文進行的。
流程大致如下:一次面試 -> 二次面試 -> 三次面試(Director/Partner)
每次面試都是一個個案分析加上一般面試,有時候一輪面試可能會有兩個/以上的面試官。
(四)準備:
因為本身日文還很爛,所以好像沒什麼好講的。
至於個案分析的部分我主要是走美式的準備方式,材料如下:
(1)Case Interview Secrets by Victor Cheng
(2)Look Over My Shoulder (LOMS) by Victor Cheng
(3)MBA Casebook, Kellogg, Fuqua, INSEAD, etc...
公司方面因為我本來就一直有在看各公司的情況,所以基本上都知道各家的強處與特色。
(五)後記:
基本上這種方式還滿賭注的,要確定自己真的對管理顧問很有興趣並願意投入許多時間,
否則我會建議不要跟我走一樣的路線。(因為我也只找到幾家有符合我說的條件)
只是我想提供給大家一個新卒找工作的新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到之後要就活的各位。
如果有問題的話歡迎問我:)或是找我聊聊有關外資管理顧問的事情。
祝大家找工作順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