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清邁遊記【八】清曼寺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3-05-31 10:43:48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4428
(耽擱許久才寫完,請見諒)
「CHASEKI」抹茶店的氣氛慵懶,很讓人一邊進食一邊啜飲,一邊就開始滑著手機,
蹉跎了好一陣才突然警醒,都為了多逛些佛寺特別早起了,怎麼變成在抹茶店吃東西連古
城都還沒進?這太搞笑了,不行,要振作,我努力坐直身軀,迅速把剩餘的甜點茶飲都掃
進肚,催趕著旅伴,拎起背包繼續前進。
從城北進了古城,依規劃好的路線,最先遇到的是「清曼寺」(Wat Chiang Man),
開闊的前院已成了停車場稍嫌雜亂,但倒不影響它給人的初印象,爍金的用色盡顯貴氣,
在晴空下無比耀目。相較稍早所見的兩座,其簷面又更加拉展,幾乎蓋掩了牆構,立面是
雕琢所在,簷柱間的遮板展現了精微的鏤刻工藝,纏藤漫花裡藏著遊憩小神。
不免也由簷尾翻捲的納迦望至脊尖的「Chofa」,它象徵著金翅鳥「迦樓羅」,在印
度神話裡是毗濕奴的座騎,於佛教則跟納迦類似,是八部眾之一。雖僅意象式取了彎頸尖
喙,卻的確令簷脊更為挑揚。據說某些寺廟會有別種化形,可以當尋寶一樣盡量去蒐羅。
賞望片刻後,我走進主殿,因應著挑升簷脊,空間顯得相當高闊,金色菱紋拼組的群
柱便如參天林木,成列導引著視線。不少文章稱壇座一佛製於十五世紀,是「蘭納」最古
的佛像,若以持缽造型論,更是泰國第一座,但由於不只一尊持了缽,且視野裡都金漆新
亮,也看不出歷史感,反倒後面以「mondop」型式打造的龕座因著色彩殘褪,更像是古物

所謂的「mondop」,是泰國挺特色的四方結構,疊簷繁複、頂部拉尖,會出現在脊線
的匯聚,霸氣彰顯建物之所在,也會運用於塔門,一如我於「羅摩利寺」所見,再者就是
佛龕了,它們隨著地域不同,會有各自的風格演化。我望著眼前龕上繁複卻已呈黯淡的金
紅纏紋,揣想沾染汙塵前的輝華,本以為它在這兒是充當大佛的襯背,沒想到當轉去側向
,裏頭其實仍置了一尊小佛。
主壇雕琢緻密,周邊也有相應妝點,暗紅底色以金漆勾繪,將殿門化為塔座,框上塔
冠繁麗,被飛騰菩薩擁繞。側牆則豐沛著人物故事,一面偏向戰爭殺伐,能見焚城後的臣
服,另面相對平和,除了百姓的農牧,亦勾勒了廟塔砌建、佛像奉置、以及王者的巡臨,
顯然在記述此廟初始。
也的確,根據文獻,這兒與「蘭納」初代王「孟萊」息息相關,他先與「帕堯」、「
素可泰」結了盟,對抗蒙古帝國的擴張,可對應到圖繪上三個華服人同現的場景,之後他
鎖定了富庶的「哈利奔猜」(Hariphunchai),在攻克後大幅增長了自身勢力,或許牆上
戰役便是當時之事。而為了遷都「清邁」,他特別紮營立寨,親身監督,並在建城後於此
營址蓋了「蘭納」首座寺廟,也就是我目前身處的「清曼寺」。因此儘管「清邁」不乏華
妝闊寺,它仍以其歷史定位,信徒訪客不衰。
在逛看中繞至殿後,這兒敞廊置了一排佛像,姿態各異,當時我只當是工匠為追求變
化的作品,後來才知,每尊都有其意義啊,就像東方在乎生肖,西洋相信星座一樣,泰國
人會依照自己生日找到對應的星期佛,認真供奉。由左邊起始,垂手的成道佛代表週日,
舉掌的平定佛與臥佛對應週一週二,週三比較特別有分早晚,一者托缽、一者接受小象供
養,再往右的冥想、內觀自然是週四週五了,最末的護法佛則有多頭蛇華蓋。而在這廊口
也能望見殿後的大佛塔,不過附近沒路出去,得折回大門由外頭繞。
挑了左側步道順時針走,路邊設了一座小敞殿,山簷下的遮板換了色系,是綠底勾金
花,主奉的塑像滿特別,雖為佛陀造型,身軀卻異常福泰,很令人聯想中式的彌勒。地圖
沒幫這小殿明確標示,還好之後有翻到文章解釋他其實是佛陀弟子「迦旃延」,人稱「論
議第一」,由於面貌英俊,便讓不少女信眾像粉絲一般找理由搭訕、尾隨、糾纏,覺得修
行被擾的他乾脆請佛陀出手,把他變成相貌平庸的大肚腩阿伯。然世事難料,這種和善親
民的樣貌反倒讓他獲得另種歡迎,並在後來轉化為給予好運,幫助生意興隆的「善加財佛
」。所以,當初根本應該狠一點,整形為鐘樓怪人啊。
一路走到主殿後,佛塔也逐漸拔尖高聳,佔據整個視野,身為歷史舊物,不意外地,
石砌塔座已覆滿數百年的汙陳斑跡,幸的是,象徵負塔馱獸的諸多石象仍容形完好,挑牙
揚鼻,支起上段的環圍龕室。龕頂輪廓如焰,飛燃著當年賦予的輝華,內裡則難以確知是
否曾置有精雕塑像,目前的小小金佛顯然是近代添擺,與塔尖新覆的金漆在日光下共同燦
耀。
繞行一周,視線瞥及鄰近小殿,其格局色調都與主殿類似,僅稍降了彩度,像持著謙
遜。不禁比對著地圖,上頭在此標上了戒殿,是僧侶執行剃度之類重要儀典之處,難怪沒
開放。同樣殿門緊閉的還有藏於更後的藏經閣,其立面雖也飾以緻密的花葉雕鏤,漆色又
更黯淡了,彷彿長年乏人問津,也像特意低調著,以防被看穿裡頭收藏著珍貴典籍。
然光是所處位置便注定無法避躲訪者目光,因為它架高在水池中啊,僅以一道石橋與
外界相通,雖似仿了護城河,若阻絕橋路便斷了外來歹念,如此設計也形構成特殊造景,
招了更多觀光客過來打卡。另個弔詭之處是,設於池間濕氣不會過重嗎?儘管有一說是為
了防蟲,泰國本就多雨,再終日被水氣蒸潤著,書本應很容易發霉吧?難道這其實是道障
眼法,真正的藏經閣根本不在這兒。
在胡猜中以它為背景,兩人相互幫拍了一陣,我們往另一側繞,建在那區的建築看來
年代頗新,雙層樓房飾以高低山形簷面,勉強與寺院風格靠攏,但與其說是僧侶們的起居
所,倒更像某個刻意仿古的渡假村。可能是被這樣的輕蔑印象影響到,接下來的發展便悲
劇了,因為我們就在閒聊中晃出了外門,錯過此寺的另個重點,兩尊歷史悠久的精雕小佛

這兩尊一個是石刻的「The Phra Sila Buddha」,據說製於八世紀的斯里蘭卡,有著
招雨的玄力,另個「Phra Sae Tang Khamani」則是水晶雕的,相當迷你,只有十公分高
,年代也更早,能追溯至三世紀,「孟萊」在攻陷「哈利奔猜」後,將它從其國都「南奔
」帶回「清邁」供奉至今,由於幾經戰火仍舊無損,便讓人們相信它能幫忙避去災厄。然
這兩個寶物並沒奉於主殿,而是在隔壁的偏殿啊,跟那群僧房混接一起,我們就這樣眼殘
錯過了……
該怪此行規劃匆忙,功課沒做足,還是乾脆歸咎於命運?畢竟都說出門向左向右走可
能會通往不同人生,若當時我選擇從那邊繞行主殿,也許就會瞄到其門面,順勢進去吧。
罷了,由資料照片而觀,這兩尊被玻璃櫃仔細保護,又隱於該殿主佛之後,以其尺寸,相
見,也等於未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