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私房馬賽-籃筐街區(Quartier du Panier)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11-13 22:06:08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5702824
  近鄉情更怯,盡書意更濃。大概就是我現在的心情了。
  「私房馬賽」從2009年書寫至今,已經有九個年頭了。這歸功於每年至少有一個月的
時間待在法國,讓我對法國(尤其是馬賽)的了解日益加深。書寫馬賽並不是件辛苦的事
,至少我非常享受這過程。嫁給一位深愛馬賽的馬賽人,註定了我的愛烏及烏。我對馬賽
的喜歡,好像怎麼寫都寫不完,沒想到有朝一日竟讓我寫到了這裡,馬賽的最初-籃筐街
區(Quartier du Panier)。
  這一區對我而言是如此特別,特別到讓我不敢輕易書寫。直到造訪馬賽的次數和時間
讓我可以偽裝成當地人了,才鼓起勇氣開始鋪陳蘊釀。最近我們要搬家了,其實不過只是
從社區的一頭搬到另一頭而已,但畢竟這房子住了九年,結婚生子全都在此,每個角落都
藏著滿滿的回憶。打包時也一併翻出一些舊照片,回憶一旦深陷就覆水難收。於是接連寫
了好幾篇「私房馬賽」系列,並不是要向過去告別,而是希望未來返鄉時,以不同的心境
去看待。
  馬賽是法國最古老的城市。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但卻很少人知道這座古老的城市源
於何處。
  西元前600年,一群為了躲避波斯入侵而遠離家鄉的古希臘福西亞(Phocaea)人,在
地中海飄流另覓家園,當他們見到與家鄉「拉西東峽灣(Calanque de Lacydon)」如此
相似的馬賽舊港,便決定在此落腳。福西亞人將之命名為「馬薩利亞(Massalia)」,在
古利古里亞語中一處與家鄉地名相同的濱海之地。「福西亞城(Cité Phocéenne)」從
此成為馬賽別稱,而舊港亦稱「拉西東(Lacydon)」。
  馬賽雖擁有繁華的貿易港口,城市規模卻一直侷限於舊港北岸一帶,四周的城牆緊緊
箍住,屋舍將狹窄的巷弄擠得水洩不通。直到17世紀太陽王路易十四下令擴建城市之前,
這座城市的規模小到令人難以至信,大柢是現今的市政廳區(Hôtel de Ville)、大加
爾默羅區(Les Grands-Carmes)和若利耶特區(La Joliette)三個區的範圍而已。
  馬賽彷彿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移民潮從未停止過。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異鄉
討生活,馬賽成了鄰近地區的首選。許多源自科西嘉或馬格里布(Maghreb,北非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三國的代稱)的移民在此生根,人們的膚色從來不曾單調乏味。
電影《天使好說性(Lila dit ça avec)》呈現不同種族間的互動,用最直接的性作為
語言,調情也好,表白也罷,有大熔爐之稱的馬賽,種族之間的激盪從不心平氣和,有時
還令人臉紅心跳。
  二戰維琪政權統治期間,蜿蜒複雜的街道成了反抗軍藏匿的最佳場所,卻換得最古老
的聖讓區(Saint-Jean)被政府炸毀的後果。舊港北岸的碼頭路(Quai du Port)與木箱
路(Rue Caisserie)間的建築全是戰後重建的,仍舊矗立的吉光片羽寥若星辰。
  仍不夠幸運,就剩這麼一些了。
  織襪街(Rue Bonneterie)與大路(Grande Rue)交界處,一棟老式的建築宣告它的
獨特。她從15公尺外被移來此處,房子轉了90度面向主要道路。三層樓高,哥德式與文藝
復興式的房子,二樓立面以浮雕裝飾,智天使稚嫩的臉懸在十字窗(Fenêtres à Crois
ée)間,另外兩張臉是屋主和他的妻,而聖徒聖雅各則以屋主父親的臉作為參考,因他
的父與之同名。這是卡布爾市政官之家(Maison de l’Échevin de Cabre),或稱卡布
爾別墅(Hôtel de Cabre),建於1535年,由執政官卡布爾的路易(Louis de Cabre)
下令建造。大革命期間立面的鳶尾紋飾被憤怒的民眾摧毀,但整體建築卻安然無恙,並在
二戰中逃過一劫,成為馬賽舊城現存最古老的房子。
  1943年的那場炸毀行動中,還有另一棟房子倖存。
  位於監獄路( Rue de la Prison)路底的「鑽石屋(Maison Diamantée)」,外牆
以無數的稜柱浮雕裝飾,像是一顆顆鑽石嵌在牆上似的閃亮。她的年代比卡布爾別墅稍晚
一些,約莫建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由具有西班牙和義大利血統的移民贊助興建,原址
是據說是普羅旺斯伯爵勒內國王(Roi René)的宮殿庭園,在革命之前是馬賽富商的大
宅。19世紀末此區聚居許多碼頭工人和義大利裔的移民,房子雖然光華不在卻仍被認定為
古蹟,得以在維琪政權的爆破行動中被排除,因此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在馬賽的籌備總部
選定在此的象徵意義便昭然若揭,她代表的不只是馬賽輝煌的過去,而是法國對歷史古蹟
的重視。
  來到籃筐街區就不得不說起它的地名起源,來自一家十分出名的旅館-籃筐旅館,後
來連路名(Rue du Panier)和街區名都以其命名。籃筐街區境內三座小山崗各據一方:
聖羅航山(Butte Saint-Laurent)、磨坊山(Butte des Moulins)和加爾默羅山(
Butte des Carmes),造就高低起伏地勢,也使得街區富有濱海山城風情。
  在淡水久居後,才發現濱海近河的淡水也有五座山頭,人們稱之為「五虎崗」。原來
在異地定居,冥冥之中早有註定。那道思鄉的魂,緊抓著自己的根不放。
  喜歡在傍晚時沿著舊港北岸的碼頭路散步,遇見市政廳鑽入後方。無論哪一條路都可
以引領人們來到市政廳後方的奧利維克伊公園(Parc Oliwkowy de la Rouge),廣場上
擺放著巨大無比的盆栽,竟種植著普羅旺斯的代表植物-橄欖樹!任何人都會被吸引過來
一探究竟的,這些與人一般高的盆栽似是某種裝置藝術,井然有序的擺放在廣場上與露天
咖啡廳的桌椅為伍。
  公園旁的馬路以舊港舊名為名-拉西東路(Rue du Lacydon),曾經是義大利移民的
落腳處。路的另一頭是舊城遺物-鑽石屋,沿著監獄路走到底,馬索廣場(Place du
Mazeau)的對面是氣派非凡的主宮醫院(Hotel Dieu),建於18世紀,並在19世紀擴建,
由拿破崙三世揭幕。名喚醫院已成過去式,今日的它是豪華的五星級飯店,為的就是迎接
2013年的「歐洲文化之都在馬賽」。馬索廣場上的雕像紀念著出生於籃筐區的法國諷刺漫
畫家奧諾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一位長期以底層人物為題的藝術創作者,他
的生活周遭滿是貧寒窮苦的百姓和移工,於是這些在大環境掙扎求生的小螻蟻成為杜米埃
的筆下的主題,刻畫得如此鮮活,幾近是血淋淋的真實呈現於世人眼前。
  阿庫勒聖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s-Accoules)就在不遠處,高聳的尖塔從
不饒恕我們的眼睛。雖說是教堂,卻僅有鐘樓(Tour Sauveterre)倖存,其餘部分在大
革命中消失無蹤。
  阿庫勒坡道(Montée des Accoules)兩側盡是有著和煦色彩的房屋,北向岔出的狹
窄巷弄直通籃筐街區的心臟地帶。這裡的氣氛與舊港旁的很不一樣,即使維琪政府將街道
拓寬,民房搬移,過去破敗陰鬱的氣息仍似鬼魅陰魂不散。
  房舍無法向外擴建只得向高處爬升,壓迫著狹窄曲折的街道,移民們龍蛇混雜的聚居
此地,在二戰後更成為非法交易的沃土。但籃筐街區一直都是馬賽黑道的大本營,由法國
第一美男子亞蘭·德倫(Alain Delon)和性格男星尚-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主演的《生龍活虎(Borsalino)》描述了1930年代馬賽黑道鬥爭與情誼,是
當時法國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
  如果在巷弄中找撞見一間稱為「阿庫勒院子(Préau des Accoules)」的博物館也
別太吃驚。這裡就是什麼都可能發生。1991年開張的美術館是專為五歲以上的孩童設計的
創作空間,原址是一棟建於1702年的古蹟-耶穌會的聖十字學院(Collège
Saint-Croix des Jésuites)和附屬的天文臺,天文臺本身是新古典主義的大師級作品
,先後座落著馬賽大學區(Académie de Marseille)、水文學校(École
d'Hydrographie)和城市檔案館。如今,它是法國少數免費參觀的博物館之一,讓人們可
以在一方空間裡暢快思索或認識過去。
  近幾年來到籃筐街區的觀光人潮明顯變多了,起先我還以為是政府大力推動的觀光政
策奏效,沒想到是2004年推出的肥皂劇《生活如此甜蜜(Plus belle la vie)立下大功
。這齣連續劇到現在還在播,是法國歷史上第一齣破千集的連續劇,現在已經播了3600多
集還沒結束,比《親戚不計較》還要歹戲拖棚。劇情就是一些生活瑣事,背景設定藍本就
是籃筐街區。有幾年返鄉時,時間到了婆婆還會打開電視收看,所以也陪著看了好幾集。
片頭和片尾都是馬賽風光,使得一些追劇的法國人也想來籃筐街區一探究竟。
  縱使如此,這一帶還免不了又髒又舊,來到地名發源的籃筐路(Rue du Panier)上
,這是一條充滿異國風情的小巷,試圖尋找那間旅館,卻忘記自己身在何方。
  直到來到舊慈濟院中心(Centre de la Vieille Charité)才明白我已穿過籃筐街
區的心臟地帶來到舊城的北界。我記起第一次來這裡的時候是2009年,一個溫煦的冬日下
午,喜愛藝術的JY帶著他的情人前來,夕陽將四周染成迷人的粉紅,中央的小聖堂滿溢著
巴洛克風情,情人眼中的西施也莫過於此的美麗。
  舊慈濟院中心的設計師皮耶‧普傑(Pierre Puget)出生於離此不遠的小井路(Rue
du Petit-Puits)22號民宅,以74歲的高齡逝世馬賽,在隆尚宮的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Marseille)內陳列著許多普傑的繪畫作品,馬賽境內的一座山頭甚至以
他命名-普傑山(Mont Puget)。
  舊慈濟院中心是普傑最傑出的建築作品,尤其是中央小聖堂的橢圓形穹頂最令人驚嘆

  建造這座收留窮人和病人的慈濟院並非出自對百姓的體恤,而是為了清掃市容。市議
會決定將不堪入目的窮苦人家強制收留於此,於是,如此美侖美奐的建築成了一座「巨大
的禁閉室(grand enfermement)」,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在他的經典著
作《瘋癲與文明(Folie et deraison)》中如此形容。
  連結現在和過去的最好方式,就是親臨現場。
  如果只看建築本身,那是如此美好,但若聽完背後故事,胃裡又是一陣絞。巨大的反
差在現實不斷上演,就像這座強制收留窮人病人的慈濟中心,以慈愛聖母為名而建,實是
被稱作「乞丐獵人(chasse-gueu)」的士兵的狩獵小屋。
  好好一場約會差點就被JY給毀了,幸好慈濟院已成過去式,現今是一座館藏豐富的博
物館,一樓設有地中海考古博物館,二樓則是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藝術博物館。問JY二樓
館藏怎麼來的,「搶來的」,JY直接了當的回答。
  走出共和國大道(Rue de la République)好似從過去回到現代。籃筐街區似是隱
匿在都市叢林中的原始村落,好不真實。
  有次從籃筐街區返家的路上,婆婆開車經過艾克斯門(Porte d'Aix,又稱馬賽凱旋
門),我深刻記得那是一區北非移民聚居之處,像是一處大型市場般,人們將商品直接擺
放在地上兜售,路旁推滿了垃圾,乞丐和流浪漢不停的敲打路上汽車車窗,乞討。
  17世紀,馬賽舊城的城牆被路易十四的軍隊炸開了一個大洞,希冀整頓此區,為政局
動盪不安的馬賽帶來秩序,在艾克斯廣場興建皇家凱旋門以尊榮路易十四的念頭由此而生
。那道隔開城內城外的藩籬被打開後,舊城居民的生活並無改善許多,反倒因為日漸加劇
的貧富差異而苦不堪言。然而,再怎麼艱苦的日子還是相對好過,義大利、西班牙移民不
斷湧入,北非移民更是飄洋過海來到馬賽落地生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法國作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80
年的長篇小說《沙漠(Désert)》主角之一拉拉(Lala)來自北非沙漠邊緣,為了逃離
陌生人的提親而遠離故鄉,輾轉來到大海對岸的馬賽,她的落腳之處正是籃筐街區。這些
北非移民如今仍不斷湧入馬賽,占了馬賽人口近四分之一。這一區因屋價便宜吸引了許多
移民聚居,街道髒亂、治安敗壞是人們一概的印象。為了迎接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在馬賽
的活動,政府把艾克斯門附近整頓了一番,艾克斯廣場的路邊攤消失了,流浪街頭的乞丐
也不復見。
  我不知道是否又是另一次的強制驅離,我只知道貧窮是一種現象,無論政府怎麼隱藏
依舊存在。當遊客們為了「2013歐洲文化之都在馬賽」拔地而起或老屋重修的建築讚嘆不
已的同時,是否注意到另一群人被趕到一個不見光明的地方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