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私房馬賽-埃斯塔克(L'Estaque)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11-05 22:02:32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5682357
  有天婆婆突然興起搭船出海去的念頭,我以為目的地是前往弗留利群島(Îles du
Frioul),卻發現根本不是我想像中的那回事。我們的目的地是埃斯塔克(L'Estaque)
,一座位於馬賽郊區的小村莊。「就有點像從淡水老街搭船去漁人碼頭的感覺」,JY用我
聽得懂的方式解釋。不過他大概忘了我連搭渡輪從淡水到八里都會暈船了,一聽到要出海
,應該是心理作用吧!竟然開始反胃。
  我們選擇搭路面電車前往馬賽舊港。最開心的人莫過於子台,喜歡「有軌」交通工具
的他開心得不得了,一聽到等一下還有船坐更是興奮!
  我們在諾瓦耶站(Noailles)下車,一旁就是馬賽的通往舊港的主要道路-麻田街(
La Canebière),麻田街起於聖文生教堂(Église Saint-Vincent de Paul),終至馬
賽舊港,沿街有許多重要的古蹟建築。馬賽是全球最大的麻繩製造地,在中世紀時,鄰近
舊港的土地皆種麻,因此得名。
  麻田街的盡頭,就是舊港了。
  第一次來馬賽的時候,有種身處高雄的錯覺,常常向朋友介紹馬賽,都是以「法國的
高雄」比喻。認識馬賽更久了些,被她那濃厚的歷史和豐盛的文化給感動,雖是海港,卻
不似高雄般工業化。「那是妳沒看見」,JY這樣對我說,我有些狐疑,卻沒多問,打從心
底認為我沒機會去到那些地方。
  婆婆在舊港旁的售票處買了到埃斯塔克的船票,我才發現渡輪不僅駛向外島,也開往
鄰近的聚落:埃斯塔克(L'Estaque)、紅角區(La Pointe-Rouge)和古爾德區(Les
Goudes)皆有航班行駛,渡輪為政府經營的「大都會大眾運輸公司(Régie des
transports de Metropolitain,簡稱RTM)」承包,因此票價親切可愛,只要5歐元就能
出航,若是要往弗留利群島的話,則要花上10來歐元。
  等船期間,我們一家人在舊港四周閒逛。舊港南側有一區叫「歌劇院區(Opéra)」
,這一帶有著濃濃的文藝氣息,吸引不少書局在此開設,也因此聚集了許多文青。這裡還
有一家叫做「大華飯店」的中華料理餐廳,我結婚這麼久還沒進去過,婆婆問我看不看得
懂招牌上的文字,JY就接話了,「大華飯店」,只見婆婆有模有樣的跟著念了一次。「會
想去試試嗎?」我問婆婆,「吃妳煮的就好了」,婆婆立馬回我,想想,倒也是。
  舊港旁還有一面為了迎接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在馬賽」而新建的不銹鋼鏡面頂篷,
這天剛好有人在頂篷下擺了泡泡水,只需兩根棍子和一條繩子,風一吹或繩子一甩,一個
大泡泡就呼之而出,一次只要1歐元,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到了上船時間,只見子台興奮難抑的叫著「船船」,想也不用想子台當然由JY照顧,
媽媽我不爭氣的開始深呼吸。一聞到汽油味就開始暈船的體質,被身為漁夫的老爸笑了好
久。伯父從前有艘船,小的時候一逮到機會就跳上漁船去探險,船艙昏暗狹小的空間是漁
民在海上生活的全部。有次跳上船卻沒發現船即將啟航,嚇得我在船艙裡嚎啕大哭。大抵
就是那一次開始,只要聞到船隻的汽油味,人就開始暈。即便人不在船上,世界仍舊天旋
地轉。
  現在笑我的對象從父親換成丈夫。JY告訴我他曾從馬賽搭渡輪去到科西嘉島。「那得
要坐多久的船啊?」我吃驚的問,「一整天」。我聽到答案差點沒昏過去,要我一整天都
待在船上,可不是吐慘了。今年二月,全家人去越南旅行了13天,下龍灣當然是JY的必去
之地,為了一圓他的「越南夢」,我可是「捨命」相陪,兩天一夜的船旅讓我什麼都吃不
下,晚上睡到一半突然醒來,發現自己身在船上,床似搖籃一樣輕輕的晃,雖然不明顯,
但卻讓我再也無法入睡。
  從馬賽出航的船旅,如果風平浪靜,那倒是十分享受。至少連「暈」味十足的我,都
忘卻身處何方了。
  那些建築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聖讓要塞(Fort Saint-Jean)是我首次光臨馬賽最
喜歡的地方,雖然那時因內部整修無法一窺全貌,卻幸運的可以走上勒內國王塔(Tour
du Roi René)將馬賽舊港全景一覽無遺;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MuCEM)則是2013
年「歐洲文化之都在馬賽」另一波宣傳,鏤空的雕花外牆使用的材質卻是特製的混凝土,
令人驚豔萬分;再走得遠一些,映入眼簾的是馬賽新港,前往科西嘉島的大型郵輪就是從
此出航。
  還來不及享受,船旅就接近尾聲了。自舊港到埃斯塔克只消不到半小時的光陰。
  碼船旁停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遊艇和船隻,在岸邊等待上船的旅客不在少數。看來,
是個熱門景點呢!我問JY埃斯塔克最有名的是什麼,「無敵海景」JY笑著回我。海景在馬
賽難道還看不夠嗎?非得跑來這裡看?還來不及多問,渡輪已經停靠碼頭,下船時我忍不
住望向大海一眼,暗忖這裡的海景與馬賽無異,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婆婆熟門熟路的領著我們前往目的地,竟然是點心攤!仔細一瞧,油鍋裡炸的東西怎
麼那麼像「油條」呢?
  婆婆說來埃斯塔克必吃的美食就是「奇奇炸物(Chichi frégi)」,智遊網上翻得
真不錯!如果是我會翻成「噓噓炸物」,我好亂來喔……,但如果你知道為什麼它要叫「
奇奇」你會覺得更亂來。這是一種來自土倫(Toulon)的點心,後來卻成為普羅旺斯地中
海沿岸都十分熱門的甜食,奇奇在埃斯塔克落腳後更成為當地的經典美食。為什麼叫「奇
奇」呢?原來它長得很像男生的「雞雞」,法文的「雞雞」以小朋友的口吻來說會是「
zizi」或「kiki」,發音跟「chichi」很像,所以就這麼叫它了!這麼說來如果翻成「雞
雞炸物」其實也滿適合啊!
  奇奇炸物的作法和食材都很簡單,就是麵粉加橄欖油、橙花香料、蛋和鹽揉成長形麵
團後,下到油鍋裡炸,起鍋後在上頭撒上糖粉,吃起來很像甜甜圈,但比較特別的是那股
淡淡的橙花味趕走了油膩。馬賽最有名的「梭子餅(navette)」也有濃濃的橙花香味,
所以吃了一口之後,愈吃愈有味!吃奇奇炸物一定要配上「香緹鮮奶油(crème
Chantilly)」,我本來以為它只是一般的鮮奶油,但吃一口後發現口感非常不同,讓人
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
  吃完點心後,沿著上坡路來到了一處有展望的地方-馬勒特廣場(Place François
Maleterre)。位於廣場上的聖彼得鎖鏈堂(Église Saint-Pierre-ès-Liens)是當起
頗負盛名的天主教會,前方的廣場紀念著法蘭索瓦‧馬勒特,故以之為名。
  雖說有展望,但看出去的景色算不上絕景,只能說有一種馬賽沒有的風景。埃斯塔克
自古便是以漁業起家,18世紀開始瓷磚業興盛,進入19世紀後快速工業化,馬賽運河的興
建、火車站的落成都在這輝煌的時代。工業化的結果使得埃斯塔克湧入大量的義大利和西
班牙移工,更在1830年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後,許多卡拜爾人(Kabyle)也進駐此地。
  正是這種繁華大都市沒有的氣氛,自然與工業揉合為一的埃斯塔克吸引了許多印象派
及後印象派的畫家前來。馬勒特先生的房子於1870年至1883年「借」給塞尚(Paul Cé
zanne),但他並不是來取材的,而是來躲避普法戰爭並和情婦瑪麗-奧坦絲‧菲克(
Marie-Hortense Fiquet)偷情的,他的好友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在1882年
前來探望他,他們兩人一同作畫,雷諾瓦的《埃斯塔克的峭壁(Rochers à l'Estaque)
》就是那個時期的作品,他還宣稱「埃斯塔克有世上最美的風景」。
  20世紀初期,後進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與好友勞爾‧杜飛(Raoul Dufy
)和奧東‧佛里茲(Othon Friesz)前來此地踏尋塞尚的腳步,埃斯塔克給了畫家充沛的
靈感,大量的作品於斯出現,皆向塞尚致敬。安德烈·德蘭(André Derain)也在此時
前來,繽紛的用色讓埃斯塔克遠離上個世紀的陰鬱。
  埃斯塔克成為畫作逃避現實、追尋靈感的隱居之地。而作家左拉(Émile Zola)一
見到埃斯塔克更形容自己「整個人都年輕了一輪」,他的短篇小說《納伊斯‧米庫蘭(Na
ïs Micoulin)》描繪當地人的故事,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他對村莊的細膩觀察。
  而今,埃斯塔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純樸的小村莊了。塞尚的離去代表埃斯塔克變得不
若他想像中的「純淨」了,那個以漁為生的村落一去不復返,成為高聳著煙囪、工廠林立
的落敗之地。然而布拉克還是找到他的繆斯,《埃斯塔克的力拓工廠(Les usines du
Rio-Tinto à l'Estaque)》成為立體派的傑作,那些灰色和棕色的線條交織成網,道出
埃斯塔克經濟發展下的巨變。
  我們順著藏在民宅中的小路下山,以別的方式返回馬賽。搭火車或巴士皆可,我們選
擇了後者,一個便利但較緩慢的方式。
  濱海的房子顏色看起來似乎明亮得多,我們在一間鵝黃色的大宅對面等待返回馬賽的
巴士。開始起風了,卻聽不見浪的聲音。
  上了公車,不見任何觀光客的身影,即使有,我也辨別不出。但兩位面容清瘦蠟黃、
以普通話交談的華人引起我的興趣,他們談話的內容與工作有關,我很好奇他們在哪裡工
作。是否,就在埃斯塔克到馬賽的這一段路上?也許我沒猜錯,他們還不到馬賽市區就下
了車。
  婆婆問我要不要去逛街,我以為會是馬賽市中心的某家小店,她卻在若利耶特區(
Joliette)下站。簡直不敢置信,眼前的大型購物中心就在馬賽新港碼頭旁,「碼頭露臺
(Les Terrasses Du Port)」,他們是如此命名的,上到頂樓果真有一處露臺,目之所
及皆是馬賽新港的風光。更遠處,是剛剛造訪的埃斯塔克,從遠處看才發現村落後頭的山
頭禿了好大一塊,白色土層從綠意中透了出來,採石場的怪手們仍不在乎的挖掘。
  婆婆告訴我關於「埃斯塔克」村名的由來,有個有趣的傳說:某天,上帝決定將所有
聖徒贈予馬賽,祂把這些聖徒裝在一個大袋子裡,然後一個一個撒向馬賽:聖安娜、聖彼
得、聖巴拿波、聖路易和聖亨利,結果來到城市的邊緣,發覺袋子已經空了,祂決定將空
的袋子(estaco)也贈予這片土地。事實上普羅旺斯方言中的「estaco」指的是「打入水
中以繫船隻的木樁」,也引申為「碼頭」的意思,至於傳說中的空袋子,該是人們聯想力
的發揮吧!這與「奇奇炸物」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歐洲的大型購物中心總是位於遠離市中心的地方,馬賽也不例外。若利耶特區介於工
業區與歷史中心之間,繁華得如此脆弱。人們在由舊碼頭建築改造而成的百貨公司和辦公
大樓「碼頭,中庭10.2(Les Docks, Atrium 10.2)」裡亂竄,這些上個世紀的舊房子被
建築設計公司相中,有計畫的改造成新天地。假日時,厭倦都市的人群湧入,購物天堂也
罷,放空所在也好,這裡都是一處前所未有的新據點。
  馬賽人很少去到埃斯塔克了。
  除了想拍照打卡的觀光客和對藝術還有追尋與妄想的人們,還有誰真的在乎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