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岩石區市集及雪梨大橋周邊散策半日遊

作者: aice (kung)   2018-06-06 16:22:13
旅遊日期:2018年1月29日。
*無音樂完整景點遊記詳見:https://goo.gl/VQkZvH
The Rocks Markets岩石區假日市集
一下飛機,澳洲藍天白雲一掃長途飛機的疲憊,
到飯店卸下行李後,立馬奔向Circular Quay環形碼頭取材,而這裡有只有假日才有的洛
克市集(The Rock market)。
環形碼頭是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雪梨的一個地區,通常自由行會連同岩石區(The
Rocks)一起排進行程。
這裡是一個由美麗海濱、購物中心、公園、眾多美味餐廳所集合而成的地區,還有很多以
大眾交通渡輪所形成的觀光景點。
世界知名的雪梨歌劇院、跨年必備雪梨跨年煙火秀之地-雪梨港灣大橋,
除了以觀光為傲,鄰近港灣的圖書館、藝術館以及行政部門,算是雪梨非常核心的集中地

相鄰的岩石區,是當年英國為流放犯人,第一次登入澳洲,所踏上的第一個地區。
岩石區其實早年不是一個治安很好的地方,由於是流放犯人,這裡充斥著犯罪、情色業還
有盜賊的不法地帶,直到政府整頓,現在成為一個文創愛好者來澳洲傾心造訪之地。
當時就地取材,該地域建築物都是以碩大的石頭所建構而成,這種褐色的石頭建築反而成
為「岩石」區的特色,而當地政府對於此類古蹟更有規定不可隨意拆除,保留該地域的在
地文化。
而鄰近於環形碼頭的洛克市集,是在每星期六日匯集近140個小攤販的大市集。
到了假日,這個市集周圍都會封街,讓遊客盡情步行賞玩市集。
洛克市集會是文創愛好者的天堂,在這裡販售了很多賣主自己設計的東西,
然而在價位上,有許多東西的價格並不低,但是就稀有度和個人特色而言,這裡是挖寶的
好地方。
其中有一些澳洲原住民特色的飛鏢、石頭綴飾、袋鼠皮等相關商品,算是比較有澳洲在地
鑑別度的商品。
洛克市集並沒有很明顯的物品類別的規劃,大概只有食物以及衣物或用品上的區隔。
但很有意思的是每一家攤販都會有自己的主題,例如賣家自己製作的精油、肥皂或是乳液
等等,
或者是以「皮衣」作為創作題材,各種剪裁設計來達到賣家個人化的目的。
所以某中層面而言。你不會覺得市集很亂,而是有某種程度的秩序。
在洛克市集周邊有很多露天酒吧,是可以去體驗當地文化的優質選擇。
我想最有文化衝擊的,應該是如何點「飲品」這件事,你好像所有字都看得懂,但是到了
最後還是不知道怎麼點。
舉例來說,在台灣點飲料,不外乎就是飲品的本名,例如「紅茶」、「拿鐵」、「啤酒」
,點起來相對很單純。
然而在這裡點飲料,有很多細微的分類,例如你點啤酒,就有精釀、生啤等一大堆分類。
直接和店家說明自己的需求,或是乾脆請店家推薦飲品,都會有很好的體驗,在這裡很少
會有被當肥羊宰的那種不適感。
岩石區的建築以其諧和的岩石色調作為基底,可以拍出有別與義大利富麗堂皇教堂、京都
風情萬種的樸素風格。
當地政府對於該地建築文化保存得宜,你可以在巷弄之間找出屬於岩石區和遊客間的邂逅
記憶。
岩石區的天氣很難不好,由於我們這次到雪梨是2月,屬於夏季。
陽光充沛、溫度大約26~30度,是非常適合人類活動的氣候,和台灣夏季不同是雪梨吹的
風是涼的。
對於熱愛旅遊攝影的遊客,不避怕在陽光下曝曬熱死、流汗流到發瘋的問題,盡情享受澳
洲的自然光,用散策找出屬於自己對於岩石區的個人照。
洛克市集的著名雕刻「第一印象」,是紀念第一批抵達澳洲的英國拓荒者。
和一般對於「雕刻」的印象不同,他是以簍空的方式來呈現當年拓荒者的社會地位,包含
軍人、市民以及罪犯。
澳洲首先是於18世紀由英國皇家海軍上校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
1728.11.7~1779.2.14)發現的,
而庫克船長發現後澳洲後,由第一艦隊的亞瑟.飛利浦(Arthur Phillip)帶領第一批移民
來到澳洲,而軍人、市民以及罪犯就是當時第一批移民的社會身分。
當時會希望有移民並流放犯人的需求,是在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已經無法以美國作為英
國本土經濟土地拓展的地方,
澳洲變成下一個美國,而這種海上拓荒探險的日不落國時代,在南半球展開另一場序幕。
琳瑯滿目的手作創意商品,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反倒是鱷魚肉和袋鼠肉打中了我們
愛嘗怪食物的天線。
澳洲的飲食文化,說真的並不精緻。
比起日本料理、法國料理、中華料理等調理的工序、食材的配置、菜餚的故事,澳洲對於
烹調而言比較屬於「直接性」的調理,
所謂直接式的調理,就是要馬烤、要馬炸,很單純。
嘗試食材是了解一個國家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袋鼠對於澳洲的既定印象已經不只是一種象
徵,還是一種「食物」。
這家位在洛克市集的攤販,有賣各種肉品,包含雞肉、袋鼠肉、鱷魚肉、烏賊、羊肉、牛
肉、鮭魚。
簡單的以洋蔥和醬料烘烤,其實沒有太多特別的工序,
"有意思的是大家的選擇都差不多~"這是攤販的小姐給予我的回饋。他們家賣最好的,就
是袋鼠肉和鱷魚肉。
袋鼠肉吃起來肉質緊實,沒有太多油花的味覺,生肉看起來鮮紅,摸起來非常具有彈性。
其腥味重,說真的作法真的只能以烤或是較重的去腥手法來製作。
我發現澳洲餐點並沒有對於「去腥」如東方烹調工序的手段,例如放薑、川燙去腥、或是
醃製的手法,他們就是,烤了牠。
除了台灣電視購物台有時會推銷紅袋鼠精吃了男生會ㄅㄧㄤˋ ㄅㄧㄤˋ的印象,我對食
用袋鼠其實沒什麼動機。
然而據當地所述,袋鼠已經量大為患,在2017年統計數量已達4,500萬隻,相較2010年整
整成長了100%,目前的數量是澳洲人口的兩倍。
其肉類來源是國家有規定打獵時間,在當地甚至有學派說明食用袋鼠肉是有益環保的說法

而鱷魚的來源比較不清楚,後來柚子寶就連市場上也不太容易找的到。
它的肉質,硬,有一種土味和草味的混合,味道有點酸,中國人說吃鱷魚肉可以補肺氣、
補腎氣、壯筋骨,
然而,我認為可以嘗試,但是還有研究一下怎麼烹調,不然烤一烤吃就只是一種嘗鮮的概
念而已,真要身體健康,其實吃一些蛋白質外加有效的運動可能更合宜。
就是,鱷魚肉,真的具有一種特殊的野味,讓你不太會再想去吃它。
The Rocks Markets
時間:每周六、日上午10:00~下午5:00。
地點: Playfair Street, George Street, Jack Mundey Place 。
The Rocks Friday Foodie Market
時間:每周六、日上午9:00~下午3:00。
地點: Jack Mundey Place, Playfair Street。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ocks.com/shop/the-rocks-markets/
Harbour Bridge港灣大橋
品嘗一輩子絕對不會忘懷的味道後,我們慢慢散步到Harbour Bridge雪梨港灣大橋,海洋
、雪梨歌劇院、船舶絡繹不絕,一網打盡雪梨的永不褪色的經典。
沿著The Rock旁邊的上坡路段,小徑被建築物包圍著,Cumberland St, George St都是別
有風情、值得細細散策的經典街道。
雪梨的空氣很好,沒有煙塵的那種刺激汙濁感,這一點在建築物的牆壁上可以觀察的出來
,除了歲月的痕跡,紅磚瓦片都依然保持視覺上的鮮明。
走在Cumberland St.有另一種必要,是這是步行去雪梨港灣大橋眺望雪梨海港必經的路段

沿著這條小徑,你會發現有些驚喜,但也有一些彎道是只有居民可以通行的,所以遊客要
注意國情並且尊重之。
我認為這條小徑有其深度旅遊的價值,建議可以走走停停拍拍照,
尤其沿著Cumberland St至雪梨港灣大橋有一段路程,找個椅子休憩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其實從岩石區(The Rock)沿著Cumberland St到雪梨港灣大橋,若是用Google map, 中間
抵達一個叫做「Bridge stair」的地方。
這個建築令我有點困惑,因為這有點像是天橋的概念,但它實質上有三層。
第二層是一個平台,你要一路直走到第三層就會豁然開朗的發現有一條沿著港灣大橋的人
行步道,一路通往雪梨的制高點。
這條路旁就是快速奔馳的汽車,僅僅用鐵網做隔離。
可以感受到澳洲人開車也非常豪放,油門踩免錢的。
走在這個路段,會看到有很多熱愛運動的澳洲人、遊客、以及沿途雪梨港灣以及鄰近的城
市建築,
此處風大,極大,建議穿著防風的衣著。
沿著這條路抵達雪梨港灣的瞭望塔,需要收取登高望遠的費用。
瞭望塔裡面陳列著很多當年港灣大橋建設的歷史遺跡和事蹟,但如果只是單單要觀賞雪梨
美景,你可以直接選擇在高塔外觀賞。
這邊都有柵欄設施以防安全,偶見情侶或遊客在鐵網上鎖上一個鑰匙鎖,這個到此一遊卻
無傷古蹟的手法,別有一般風情。
有著全世界最高的懸吊鋼橋-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與雪梨歌劇院互相
交織成最深刻的雪梨印象。
全世界著名的雪梨跨年煙火,也是在這個橋畔上實施,讓這個被稱作"衣架橋(Coat
Hanger)"在每一年的年初的代名詞。
雪梨港灣大橋建設,是建立在當時雪梨的北岸和城市中心之間的交通。由於之間隔著海,
所以其交通主要以渡輪為主。
當時開放了許多建設設計,包含各種橋的形式,其中經歷過世界大戰,以及經濟蕭條等重
要歷史事件。
某種層面而言,這座橋見證了20世紀人類的各種歷史。
這座橋對於雪梨人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 包含了高速公路(布萊德福高速公路,
Bradfield highway)、鐵軌;而對於遊客而言,是一個極具觀光價值的地方。
澳洲一年有將近七百萬人,並且陸續增加中,而以雪梨為觀光重點的遊客不在少數,
而雪梨港灣大橋所設計的攀爬體驗活動,則是讓遊客體驗這個曾經為全世界最高、最長的
鋼鐵拱橋的傲視群雄。
雖說票價不便宜(約200澳幣,大約5200新台幣),但也考驗遊客的心臟。
而在港灣大橋上,可以遠眺雪梨歌劇院。
雪梨歌劇院是由丹麥設計師約翰.烏松(Joern Ulzon)所設計,是被國際教科文組織列入少
數20世紀才建設的建築物。
當年澳洲並沒有一個可以一個專門用於歌劇表演的建築,進而舉辦一個邀稿整個國際的建
築設計比賽,而遴選出這個歷史留名的雪梨歌劇院造型設計。
雪梨歌劇院的屋頂並非傳統的建築設計,而是相應港灣的特色設計,白色的殼形屋頂,象
徵周邊海灣的風帆。
然而當時的建築技術無法建蓋這個具有特色的屋頂,
並遭遇許多資金和實踐上的困難,而使的原設計者約翰.烏松請辭,最後是由澳洲的建築
師協心共同完成,成就了雪梨的著名地標。
雪梨歌劇院中包含了音樂廳、歌劇院、話劇廳、劇院、藝術廳、場館以及前院。其餘還有
一些錄音室、餐廳、排練室等等。
在港灣大橋遠眺雪梨歌劇院是一件趣事,若有攝影愛好者不妨等待海面經過的帆船成為點
景,別有互相呼應的意味。
港灣大橋風很大,夏季海風早上和午後並不會太冷,不乏看到慢跑愛好者進行訓練,這個
國家的戶外運動熱衷度,可見一斑。
夜晚的若你有機會走道雪梨歌劇院周邊,你會發現它絕對不像台灣夜晚的文化中心周邊一
般靜謚。
沿著雪梨歌劇院河畔,以一大堆酒吧和餐廳。雪梨人熱愛三五好友鄰近歌劇院周邊夜景,
暢飲開懷聊天。
這種熱情的氣氛感染了來到雪梨歌劇院旁的所有觀光客,
我和Nora也在一間酒吧喝了調酒,度過了南半球名都的美麗夜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