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2015冬東歐之旅 中世紀自由貿易區

作者: STAR12 (日劇旅行王)   2016-06-09 08:00:36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147170812
在經濟學上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就是經濟結盟, 因此許多的國家為了建立最大利益, 他們
透過談判的方式, 關稅減免或是零關稅, 建立了許多的自由貿易區域, 世界貿易組織WTO
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 在中世紀的歐洲, 自由貿易區的觀念就已經建立, 這個在歐洲著
名的經濟聯盟, 就是漢莎同盟
西元10世紀的中歐及東歐, 許多的城市各自獨立, 因為這些城市互不隸屬, 為了貿易的便
利, 他們開始相互結盟, 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同盟, (最後甚至演變成為軍事上的結盟),
這個盟邦從德國開始, 向東延申到今天波羅的海沿岸的歐陸國家(立陶宛, 愛沙尼亞, 及
拉托維亞), 這個德國人為主體的聯盟, 就是漢莎同盟
漢莎來自於德文的Hansa or Hanse, 意指為公會組織, (就如同中國的漕幫或鹽幫等邦派
組織), 因為許多10世記的中東歐的城邦, 濱臨大河(萊茵河, 或是易北河), 或是大海(波
羅地海, 北海), 這些城邦彼此因為貿易的需要, 組成了這個名為漢莎的盟會組織, 起初
的漢莎同盟就像是今天的經濟聯盟: 國際貿易組織WTO, 或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盟
內的國家彼此互相關稅減免
德國的科隆、盧貝克、漢堡和不萊梅是漢莎盟會的創始會員, 由於族裔相同, 語言相同,
許多的共同點, 使得這些城市除了貿易上的合作外, 開始實施共同的法律, 以及在軍事上
的合作, 聯合防禦外敵的入侵, 漢莎聯盟成為超越貿易的全面性盟會組織, 這個軍事與經
濟的結盟, 使得這時的漢莎聯盟, 就像是曾經存在的華沙公約組織, 或是仍存在的北大西
洋公約組織(NATO), 如此的方針, 可以從焊莎的口號: 對內一致,對外和平 (拉丁文:
CONCORDIA DOMI,FORIS PAX)中發現
(漢莎同盟的位置圖)
由於少數漢莎聯盟的成功經驗, 許多的城邦爭相加入漢莎同盟, 然而盟會之首, 位於德國
北部易北河下游的大城市盧貝克的會議中訂出了加入盟邦必須為在沿海地帶或通航河流兩
岸的規定, 在入盟規範下, 許多今天位於德國的城邦紛紛加入漢莎同盟. 西元1158年, 控
制盧貝克的公爵將觸角伸入當時在條頓騎士團控制下的波羅的海區域, 今天的愛沙尼亞的
塔林(Tallinn), 塔圖(Tartu), 拉托維亞的里加(Riga), 立陶宛的考那斯(Kaunas) 甚至
一些在今天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的城市, 都加入了漢莎同盟,
(在塔林的公會組織)
(在里加的公會組織建築)
回到經濟的層面探討漢莎聯盟的形成, 因為中西歐歐陸國家的漢莎聯盟城市的形成, 盟內
關稅的減免, 使得盟內成員能以較低廉的價格進口商品, 而能夠較高的價格在盟外的國家
出售, 許多盟外國家為了使其商品能夠與漢莎同盟國家競爭, 給予漢莎同盟國家經濟特許
權(租稅或關稅減免), 他們也開始在它們的國家建立漢莎同盟的商站, 在十四世紀中業,
最著名的漢莎四大商站: 英國的倫敦、比利時的布魯日、挪威的柏根和俄羅斯的諾夫哥羅
德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些商站完全依照嚴格的漢薩法律建造, 而這些由漢莎同盟國家建立
的商站, 被稱為德國人建立的城市, 今天挪威的柏根仍留下了當時漢莎商站的遺跡 (請參
考2015挪威之旅: 德國人的城市: 柏根),
(柏根老建築就是當年漢莎商站的遺跡)
然而, 自十五世紀早期開始, 許多的盟外的國家也開始彷效漢薩同盟, 建立了一個又一個
政治與經際的同盟, 這些盟外的國家支持自己國家參與的同盟比如說英國, 取消了漢薩國
家的經濟特許權, 另外, 波羅的海和薩城市的宗主國: 條頓騎士團的勢力衰弱, 引起周圍
國家覬覦: 波蘭或是俄羅斯多次與條頓騎士團的戰爭中, 這些國家取得了多個漢莎國家的
重要城市, 驅逐漢莎的德國商人, 導致漢莎聯盟國家迅速痿縮, 直到十八世計末, 法國的
拿破崙入侵當時的普魯士王國, 打敗包括科隆、盧貝克、漢堡和不萊梅的海軍, 漢莎聯盟
正式從歷史上消失
當開始回顧這段漢莎聯盟的歷史, 可以發現在中世記的歐洲, 鬆散的經濟同盟的觀念就已
誕生, 漢莎聯盟雖然不是一個政治上統一的國家, 但是以德國開始建立的漢莎同盟的影響
力, 在十一到十四世紀的全盛時期, 甚至有著比單一國家更大的影響力, 這深深的使得國
人引以為傲, 直到今天, 德國國家的航空公司, 仍然使用漢莎為名呢 (Lufthansa: Luft
德文是天空的意思). 這家航空公司是世界第四大航空公司, 德國人最終還是建立了他們
的空中的漢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