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日本「Watt–Bit 協同整合」戰略分析:重構AI時代的國富戰略
新聞來源:iknow科技產業資訊室
原文網址:https://pse.is/88zdd8
原文: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快速發展與數據中心能耗攀升的挑戰,日本正嘗試以「電力(Watt)
」與「資訊(Bit)」的協同策略,重構國家基礎設施與經濟模式。三菱綜合研究所在
Watt–Bit協同整合:AI時代的基礎設施國富論——以資料中心分散布局描繪脫碳與地方
活化願景(ワット・ビット連携: AI 時代のインフラ国富論 データセンター分散配置
で描く脱炭素と地域活性化のビジョン)報告中提出「ワット・ビット連携」(Watt–
Bit Integration)構想,認為AI時代的國富不僅取決於數據與創新,更在於能源與運算
能力的協調配置。這是一項融合數位轉型(DX)與綠色轉型(GX)的國土再設計戰略,旨
在透過電力系統、資料中心與地方產業的互補關係,打造兼顧能源效率、區域發展與科技
競爭力的基礎架構。
目前日本面臨兩大結構性矛盾:一是AI與數據中心需求急增導致東京、大阪等都市圈的電
力供應吃緊;二是地方地區再生能源潛力未能有效利用。報告指出,若缺乏對電力與資訊
流動的整合性管理,日本的脫碳目標與數位經濟發展將雙雙受限。為此,三菱綜研提出「
ワット・ビット1.0~3.0」三階段發展藍圖,從基礎設施再配置到區域經濟轉型,描繪AI
時代的新型國力框架。
第一階段「1.0」聚焦於資料中心的分散配置。過去日本的運算設施過度集中於首都圈,
不僅增加能源壓力,也阻礙再生能源併網。研究試算顯示,若能將大型數據中心外移至北
海道、東北與九州等地,並形成五大區域節點,將可減少約2800 GWh的再生能源浪費,每
年創造約650億日圓的社會效益,並降低電網強化成本。將資料中心設於再生能源區域,
可促進脫碳投資與能源回收,同時以通訊技術與地方產業智慧化提升DC經濟性,達成能源
與資訊並進的永續布局。
第二階段「2.0」的重點是運用最適化。透過「Work Load Shift」(工作負載轉移)技術
,系統可根據電力供應與再生能源狀況動態調整資料處理位置與時間,達到電力負載平衡
、再生能源最大化利用與資料中心冗餘強化。具體效益包括:減少設備投資、提升系統冗
餘與可用性、靈活應對再生能源波動、並創造電力需求回應(DR)價值。雖然目前多數
AI 資料中心運算負載仍偏固定,但隨著AI模型規模擴大與運算需求多樣化,資料中心的
「負載彈性」逐漸被重視,成為推動能源與資訊整合的新契機。不僅能使AI運算網絡更具
彈性,也將日本推向能源與數據融合的新產業領域。
第三階段「3.0」則展望地方智慧經濟圈的形成。報告提出「地方智慧化據點」(地域ス
マート化拠点)概念,指同時消費與生產能源與數據的中小型地區資料中心,作為地方產
業與社會服務的數位核心。這些據點結合農業自動化、智慧照護、交通管理與製造業升級
,形成「地產地消」的能源—數據循環體系。研究估計,若全國主要地方城市皆建立此模
式,可創造數兆日圓的經濟擴散效果,並促進地方人口回流與產業再生。
報告指出,推動電力與數據整合需跨越電力市場分割、地方基礎設施不足與制度協調的困
境。若政策執行力不足,可能導致數據中心外移遲緩或區域落差擴大。要避免上述問題,
政府必須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並以稅制、補助與基礎建設投資支持地方據點發展。
「ワット・ビット連携」展現了日本試圖以能源—資訊雙軸並進的方式,構築AI時代的新
國家競爭力,並期望藉由推進「Watt–Bit 2.0」的技術研發,提升資料中心分散化效益
並減少其限制,建立全球首個以電力與資訊整合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模型。此模式不僅有助
於日本在 AI 高能耗時代確保能源與數位自主,也可輸出至東亞、東南亞與東歐等同樣面
臨電力壓力的地區,Watt–Bit協同整合的推進能降低化石燃料進口與海外雲端依賴,同
時以「社會課題解決方案」的出口創造外匯,將成為日本未來國家收益與技術外交的戰略
支柱。
心得:
日本在AI高能耗時代中,試圖以「能源—資訊共生」的方式重新定義國家競爭力的雄心。
三菱綜研提出的「Watt–Bit協同整合」概念,不只是技術策略,更是一種國土經濟的再
設計思維,強調電力與數據流的雙軸治理。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