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5-09-01 18:17:29標題: 英庇護酒店惹爭議 掀示威訴訟潮
      工黨被轟先顧非法入境者權益 13地方議會擬興訟挑戰
新聞來源: https://is.gd/EdAOzM
【明報專訊】
英國上訴法院上周五推翻下級法院一項禁止酒店安置尋求庇護者的裁決後,抗議「庇護酒
店」政策的示威浪潮持續,並似乎加深了工黨政府被批評偏袒庇護申請者、無視社區居民
擔憂的印象。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上周六(8月30日)繼續有反非法入境者示威,合計最
少8人被捕。另最少13個地方議會擬針對「庇護酒店」政策興訟。
早前,倫敦東北部埃平(Epping)貝爾酒店有埃塞俄比亞裔庇護申請者被控性侵一名少女
,觸發持續數周反非法移民示威,以及埃平議會要求庇護申請者遷出該酒店中的訴訟。高
等法院裁決認為涉事酒店違反規劃法,下令138名庇護申請者須於9月12日遷出。內政部上
訴,指這禁令將加劇反庇護酒店的示威活動,令相關酒店即時停業,增加政府安置等候庇
護審批者的壓力。上訴法院到上周五推翻了下級法院的臨時禁令。
保守黨領導的埃平地方當局作為原告人將於今天(9月1日)決定是否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泰晤士報》報道,最少還有13個其他議會正在考慮就其轄區內的酒店用於安置庇護申
請者而興訟。保守黨黨魁栢丹娜支持法律行動,表示英國人民只想感覺身處城鎮和社區安
全,指摘首相施紀賢將非法入境者權益凌駕於人民權益之上。極右民粹政黨英國改革黨黨
魁法拉奇主張大規模遣返。
撐移民團體斥在野黨加劇緊張
異議者指偷渡客從法國乘小艇橫越英倫海峽湧入,今年1月以來的偷渡者比去年同期增加
。此外,不少英國人不滿耗用公帑安置求庇者入住酒店。牛津大學移民政策分析項目
Migration Observatory迄8月15日的資料顯示,2024至2025年財年為庇護申請者而耗於酒
店的平均支出,是其他類型宿處平均支出逾6倍,愈來愈多尋求庇者被安置於倫敦、英格
蘭東南部和東部,而倫敦是今年首季使用酒店安置率最高的城市,在當地的求庇者65%安
置於酒店。
近日反庇護酒店示威共8人被捕
英國各地今夏持續出現抗議「庇護酒店」示威,前天埃平貝爾酒店外的示威有兩名警員受
傷,3名男子被捕。另有約500人遊行往倫敦希斯路機場附近的皇冠假日酒店抗議,一批蒙
面男子突破保安圍欄企圖闖入酒店,5人被捕。
蘇格蘭福爾柯克的克拉丹酒店外則爆發一個月內第二次大示威,數以百計支持庇護者和反
非法移民者對峙,需警方分隔。
首相施紀賢前天在社交媒體表明「不會獎勵非法入境」。支持移民的團體則批評英國的機
會主義政客、極右團體蓄意利用庇護者問題,為自身目的加劇緊張局勢。
(路透社、法新社、BBC、CNN)
英庇護酒店爭議知多點
為何用酒店收容庇護申請者?
・英國政府依法有義務為政治庇護申請者提供住所。政府過去會聘承包商租賃安置用的旅
 舍和住宅,非不得已不用酒店。
・到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保守黨政府為多國封鎖邊境措施暫停驅逐非法入境者的行動
 ,並為社交距離規定,權宜用上酒店纾解庇護申請者宿處太擠迫問題。惟踏入2021年後
 偷渡者激增,庇護審批進度趕不上,政府遂增加租用酒店。
英國目前有多少庇護申請者住酒店?開支如何?
・截至今年3月底,約有三分之一的庇護申請人獲安頓於酒店,總數為32,345人,相當於
 2023年最高峰時逾5萬人的64%。
・英國內政部2024財政年度數據顯示,酒店住宿總支出由一年30億英鎊(316億港元)降
 至21億英鎊(221億港元,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
英國工黨政府有何打算?
・工黨在上台前已楊言要取消保守黨的酒店安置做法,並自去年7月執政後加快處理庇護
 申請。租用的酒店數目由去年3月時273間減至今年7月底71間。內政部計劃「在本屆國
 會任期(若非提前大選將至2029年)結束前」終止使用酒店。
・個別社區因有尋求庇護者犯罪被捕而零星出現酒店示威,後在極右組織鼓動下轉熾。
資料來源:BBC、紐約時報
澳洲數千人反移民示威 官員斥散播仇恨
網站「March for Australia」周日於澳洲全國多地舉行反移民示威遊行。中間偏左工黨
政府的環境及水利部長瓦特(Murray Watt)在天空新聞台訪問中強烈譴責相關遊行,指
其散播仇恨,並由新納粹分子策動。
示威遍及多個省份首府以及重要城市,其中悉尼的遊行有5000至8000人參與。澳洲廣播公
司報道,墨爾本遊行人士遭防暴警施放胡椒噴霧。維多利亞警方未即時確認。日前恐嚇記
者質疑他擁黎巴嫩血統的民粹國會議員凱特,則出席了昆士蘭省湯斯維爾的遊行。
March for Australia前天在社交平台發文,宣稱「大規模移民撕裂了社區紐帶」,遊行
旨在「要求終止大規模移民」。瓦特則指遊行分裂社群,跟促進社會和諧毫無關係。
天空新聞台報道,澳洲新納粹組織「國家社會主義網絡」(NSN)領袖休厄爾(Thomas
Sewell)在墨爾本的遊行中發表演說。全國有最少10名示威者被捕,其中6人參與墨爾本
遊行,警方表示當地遊行出現暴力情形。另外3人名被捕者出席悉尼活動、南澳省則有1人
被拘。
(路透社)
歐洲多國「自發巡邏」護家園 極右壯聲勢
英國《衛報》上周六(8月30日)報道,歐洲多國近月出現新一波反移民浪潮,其特色是
民間自發「巡邏」行動「保衛家園」,其中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上周五晚有10多名男子身
穿印有鐵十字的黑色上衣在市中心遊行;波蘭、荷蘭的巡邏隊伍則聚集德國邊境,聲言阻
止庇護申請者入境。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兼極端主義研究中心前主任布約爾戈(Tore Bj
ørgo)形容大部分行動都是象徵性,並未實際帶來安全,更只會助長極右勢力。
除前述國家和地區外,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有人在街頭向疑似移民人士查問身分,西班牙
東南亞穆爾西亞省亦有人持棍棒恐嚇非白人。
布約爾戈指出,雖然各地的巡邏隊員甚少實際施行暴力,但他們誇張的武裝打扮可能會對
其他人、特別是少數族裔構成恐懼。不少地方的巡邏隊員雖以保護原有社區自居,但冰島
有警察組織表示,曾接報他們曾勒令批評者「收聲」。
《衛報》報道,部分巡邏隊員或受跟移民有關的虛假信息誤導而發起或參與行動。法國蒙
彼利埃第三大學社會學家加德尼爾(Matthijs Gardenier)則指出,這些人的行為到頭來
又會在網上流傳和渲染,促使民眾支持或投票給極右勢力。
(衛報)
───────────────────────────────────────
英移民庇護旅館再爆抗議 民眾要求驅逐外籍罪犯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9010124.aspx
中央社 綜合英國艾平外電
數以百計抗議民眾今天再度聚集在英格蘭南部一間旅館外,呼籲將外籍罪犯驅逐出境。這
間旅館因涉及移民問題而成了法律爭議的焦點。
法新社報導,貝爾旅館(Bell Hotel)位於倫敦東北方小鎮艾平(Epping),在一名留宿
此地的尋求庇護者因企圖親吻一名14歲少女而遭控性侵後,7月成了抗議的爆發點。
示威活動後來蔓延到英國其他地區,有時甚至演變為暴力衝突。
上訴法院兩天前推翻一項下級法院的裁定,這項裁定曾暫時禁止利用貝爾旅館來安置尋求
庇護者。
今天晚間,數以百計民眾再度聚集在貝爾旅館外,呼籲撤離入住的尋求庇護者。
一名年輕女孩身上的T恤寫著「送他們回家,請保護我」,一名男孩則舉著標語,上面寫
著「驅逐外籍罪犯」。數名抗議民眾揮舞英國國旗和英格蘭旗幟。
同樣在今天,約100名示威者聚集在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區一間旅館外,聲
援尋求庇護者。
倫敦都會區警察局(Metropolitan Police)後來表示,「少數蒙面抗議者…對民眾和警
察表現出攻擊性」,還說員警已經逮捕4人。
截至6月底,有超過3萬2000名尋求庇護者分別安置在英國各地200多間旅館中。
工黨(Labour Party)政府以成本過高為由,承諾將在2029年以前結束使用旅館作為庇護
收容場所。(編譯:李佩珊)
───────────────────────────────────────
大量移民湧入、高通膨效應 英法德極右派支持率領先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975010
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
民調顯示,歐洲三大經濟體德國、英國及法國的民粹或極右翼政黨,支持率歷來首度同時
擁有領先優勢,顯示歐洲選民日益不滿多年來的大量移民湧入和高通膨。雖然這三國距離
全國大選還有好幾年,卻勢將進入一段政治動盪期。
法國反移民的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民調支持率今年來持續領先。Elabe 7月民調
顯示,極右派領袖雷朋的年輕得意門生巴德拉(Jordan Bardella)以36%的支持率成為最
受歡迎政治人物。針對下屆總統大選的民調也顯示,國民聯盟候選人不管派出巴德拉或雷
朋,都將在第一輪投票領先。
英國前脫歐大將法拉吉(Nigel Farage)領導的反移民政黨英國改革黨(Reform UK),
民調支持率過去六個月來持續攀升,如今已遙遙領先主宰英國政壇百年的執政黨工黨和在
野黨保守黨。
德國極右翼的德國新選擇黨(AfD)今年來的民調支持率,一直和執政黨基民黨(CDU)旗
鼓相當,但民調公司Forsa的資料顯示,AfD最近幾周甚至微幅領先,為4月來首見。
歐亞集團(Eurasia)歐洲主管拉曼說,「這意義重大」,除非德英法領袖能夠解決助長
極右派聲勢的移民和生活成本問題,否則都須在因應極右派掌權的可能性。
和美國一樣,歐洲多數地區在新冠疫情後都經歷大量移民湧入和通膨高漲,使許多選民認
為處境惡化,社群媒體也讓意見變得兩極化。但和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經濟
都幾近停滯,引發選民廣泛感覺歐洲大陸正陷入多年空轉與政治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