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美中角力新戰場 美聽證會示警:太空已成21世紀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前沿
新聞來源:iknow科技產業資訊室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dapgyg
原文:
2025年,美中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戰略階段。在4月3日美國國會聽證會中
指出,中國透過民用、軍事雙軌並進策略,加速建構太空產業鏈,試圖在未來數十年內超
越美國,取得主導地位。太空資源和技術不僅支撐經濟活動,更影響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
平衡,美國若失去太空優勢,恐將動搖全球規範制定權與軍事威懾力。
中國的太空戰略並非象徵性工程,而是完整的國家計畫。2014年後,中國開放民間資金投
入太空產業,商業規模從2019年的1,130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2,680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
達9,000億美元。中國已將商業太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以重複使用火箭、低
軌衛星星座與衛星連結等技術,推動全球市場布局。
中國近十年在軍事太空技術上進展迅速。2024年底,中國擁有逾1,015顆在軌衛星,其中
超過500顆用於情報監測與偵察。中國已具備摧毀低軌衛星的反衛星飛彈,並可能發展可
攻擊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系統。此外,地面高能雷射與電磁干擾技術也快速成熟,顯示中
國有能力在戰時「致盲」敵方太空資產。
中國自2016年起持續推進量子通訊衛星,2022年與南非、俄羅斯合作測試量子網路,美國
則預計2026年才進行首顆量子衛星發射。另有在軌維修與捕獲衛星技術示範,顯示中國在
「近距離太空作業」的能力,既可用於維護,也具備攻擊潛力。
2019年成立的美國太空軍正試圖從「後勤服務提供者」轉型為真正的「太空作戰軍種」,
以確保在戰爭中掌握太空制高點。然而聽證會指出,太空軍經費自2023年起呈現下降趨勢
,導致反制中國的「太空控制能力」不足,需加速投資防禦與攻擊系統。
美軍現有衛星系統多為高價且壽命長的少數大型衛星,易受攻擊。太空軍正推動「低軌衛
星星座化」,以數百顆小衛星分散風險,增加敵方攻擊難度。中國則以SatNet計畫建構
14,000顆低軌通訊衛星,試圖在數據傳輸與全球網絡上取得優勢。
美國政策仍沿用「太空非軍事化」時代的框架,過度保密和限制測試,影響技術進展與國
際合作。中國則靈活利用規範空白,積極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太空秩序,對現行國際機構
如國際電信聯盟和《外層太空條約》形成挑戰。
美國雖保持全球領先的商業火箭技術,但中國的重複使用火箭與超高頻率發射能力正迅速
追趕。量子衛星、超音速載具、太空飛機等新技術若被中國率先實用化,將改變戰略態勢
,對美國構成長期威脅。
聽證會強調,美國須整合盟國衛星資源,形成多國共享的太空網絡,以提升威懾力並分擔
成本。國際合作不僅能提高太空監測能力,還能降低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孤立對手的策略成
功率。
太空競爭已成21世紀國際秩序的重要戰略核心。中國憑藉國家資本、軍民融合與技術突破
,挑戰美國的太空霸權,美國則必須調整政策、增加投資,並藉由盟友合作確保領先地位
。太空不再只是探索的舞台,而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的前沿戰場,而未來數十年的太空
政策有可能決定全球權力格局。
心得:
太空已不再是單純的探索舞台,而是逐漸轉化為國際戰略的核心戰場。中國以國家力量全
面推動軍民融合,不僅強調產業規模擴張,更在反衛星武器、量子通訊和低軌衛星星座等
前沿技術上快速追趕,企圖在未來規範制定與資源分配中掌握話語權。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