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核武成戰略有效工具 核壩恐潰堤
新聞來源: (發文須填寫新聞網站名稱與連結,供板友分辨)
中時新聞網
https://reurl.cc/DqW5yj
04:10 2025/06/26 中國時報 林宛彤
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25-06-26/1024/B03A00_P_02_02.jpg
聯合國安理會24日開會討論伊朗核問題。(新華社)
美國打擊伊朗核設施後,《外交政策》期刊警告,冷戰以來,核武擴散速度遠低於預期,
主要歸功於美國長期主導的外交與技術策略。然而,這套制度如今面臨多重威脅與信任危
機,國際社會應重新審視長達80年的核不擴散努力,讓制度免於崩潰。
核不擴散體系能持續作用,依賴兩大支柱,其一是美國對盟友提供的核子安全保障,二為
國際規範的威懾力,如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核供應國集團(NSG)與《全面禁止核
試驗條約》(CTBT)等多邊制度。但隨著機制受到政治角力削弱,加上部分核國進行武庫
現代化升級,地緣政治變數,讓防擴散制度的正當性與效力正遭侵蝕。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警告,未來恐有25個擁核國家,目前全球僅9國擁有核武,遠低於當
時預測,但伊朗、北韓與俄羅斯等國的行動,加上川普對盟友安全承諾的動搖,導致部分
國家開始考慮擁核可能性,加上俄以核武恫嚇西方,讓核武重新被視為達成戰略目標的有
效 工具,進一步刺激擴散風險。
文中建議應從三方面強化制度。首先,將核不擴散視為全球公共利益,無論擁核或無核國
,都應在多邊會議上優先處理此議題。明年《不擴散核武條約》審議大會應成為共識契機
,並鼓勵《禁止核武條約》締約國加強對違約行為的外交譴責。
其次,無核國家應善用聯合國、G20等平台,對抗強權發出的核武恫嚇。台灣、土耳其等
位處地緣敏感地區,更應強化國際連結,抵禦核威脅,以減少自身擁核的吸引力。
最後則是各國應組成以法治為基礎的防擴散合作體系,不限於無核國,亦包括如英、法等
中等核武國家,共同維護國際規範與秩序,如此方能形成有力的政治聯盟,阻止核武再次
被「有害大國」當作侵害他國的 工具。
文末也警告,若國際社會選擇沉默或妥協,未來或將面對更多擁核國家,當今的「核壩」
恐將全面潰堤,其代價將遠比今日的預防努力昂貴許多。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