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arvard5566 (感情放一邊檳榔攤)
2023-06-21 13:26:17標題:
布林肯訪華揭示美中分歧:高層外交解凍,核心問題猶存
新聞來源: (發文須填寫新聞網站名稱與連結,供板友分辨)
紐約時報中文版
https://cn.nytimes.com/usa/20230621/china-blinken-xi-economy/zh-hant/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DAVID PIERSON, 黃安偉
2023年6月21日
北京機場停機坪上沒鋪紅地毯的簡單歡迎。與板著臉的中國最高級別外交政策官員握手。
落座的位置需要仰視位居長桌上首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
對國際受眾來說,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的兩天裡,這些場景不太讓人驚訝。各國
外交部長很少(甚至可能從來不會)在機場受到大張旗鼓的歡迎。與國家元首見面這件事
本身已是一個十分重要和顯示尊重的標誌。
但對中國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受眾、尤其是社群媒體上的人來說,這些場景講述了一個不同
的故事。對他們來說,布林肯是在懇求了好幾個月後才收到訪華邀請的。在訪問期間,他
被教育要尊重中國的利益,扮演了向習近平懇求的角色。中國的社群媒體用戶們幸災樂禍
地指出,布林肯是在父親節那天抵達的,按照互聯網上的說法就是,習近平是美國的爸爸
。
圍繞布林肯訪華發表的民族主義評論強調了習近平週一會見美國最高外交官時表述的觀點
:「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意思是:美國集結安全夥伴圍堵中國,切斷中國獲得先
進技術的途徑,不是良性競爭,而是鼓勵衝突。
習近平拒絕接受最近兩位美國總統對美中關係的表述,讓人們懷疑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能
否在未來幾年達成戰略和解。
「他們顯然根本不認同這個框架,」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主任葛來儀
(Bonnie Glaser)說。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那還有什麼穩定關係的可能?」
目前還不清楚中國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網路上的勝利敘事。不過,中國的審查機構在
影響公眾輿論方面有廣泛的控制權。在報導這次訪問時,就連更為古板、以發布政府會談
紀要為主的官方新聞媒體也強調了中國政府的觀點,那就是,布林肯此行是為了讓中國放
心,是來聽取中方關切問題的。
分析人士說,將中國描繪為一個強大且負責任的大國,並且願意與好戰的美國緩和緊張關
係,這可能有助於掩蓋北京想與華盛頓重新接觸的理由,而這些理由在那些政治上不太能
為大眾所接受,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穩定中國經濟。在實施了三年嚴苛的「清零」政策後
,中國一直在努力維持經濟復甦。
「習近平坐在開董事會用的那種長桌上首,對一個級別比他低的美國國務卿的說教,這個
場景很好地向國內觀眾展示,中國是個全球大國,它不僅要求其他大國的尊重,並且也得
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高級訪問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說
。
他指出,布林肯之前的兩任國務卿——邁克·龐皮歐和雷克斯·蒂勒森——與習近平見面
時都是坐在習近平旁邊的扶手椅上。(習近平曾在2018年6月在北京與龐皮歐並排而坐,
但龐皮歐當年10月再次訪華時沒有見他。)其他人指出,上週,比爾·蓋茲被安排坐在習
近平旁邊的豪華木椅上,習近平面帶笑容。
美國官員說,布林肯訪華是有必要的,因為在作為競爭對手的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也是兩
個最大的經濟體和兩支最大的軍隊)之間保持定期的高層外交接觸,對避免公開衝突至關
重要。不僅美中兩國的政府尋求關係的穩定,他們的盟友和其他國家也希望兩國這樣做。
外交接觸讓雙方能夠在閉門和公開的會談中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果想捍衛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價值觀,如果想讓被拘留在這裡的美國人獲釋,或在應
對吩坦尼危機上爭取中國幫助的話,站在場外是不行的,」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週二接受
採訪時說。「需要與他們對話、向他們施壓,像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時做的那樣。對話不是
讓步。」
「中國人非常莊重地接待了國務卿,」伯恩斯補充說,他參加了布林肯的所有會談。「習
近平主席在會晤中非常有禮貌。」
中國官員很想將注意力轉向商業,以此作為中美關係的支柱,他們曾推動財政部長珍妮特
·耶倫和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先行來訪,但美國官員堅持要求讓布林肯必須先於她們。
人們現在預計,上述兩名美國內閣官員將於今年夏天訪華,氣候變化事務特使約翰·凱瑞
也將訪華。
分析人士說,中國希望與美國官員會談有助於提振商業信心,中國經濟增長的許多傳統槓
桿(比如房地產業)目前面臨嚴峻挑戰。
此外,中國想向拜登政府強調,它反對遏制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晶片等重要技術的貿易限
制。
「習近平接待美國人的主要動機是因為中國經濟狀況非常糟糕,」華盛頓研究機構詹姆斯
敦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中國政治分析師林和立說。「出口明顯下降,越來越多的美國和西
方公司正在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出去。」
中國接待布林肯也是試圖為習近平今年11月去美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奠定基礎,這可
能帶來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面對面會談,這種訪問將有助於提升習近平的全球政治家
形象。
北京也可能受另一種緊迫感的驅使。中國政府想向拜登政府施壓,要求其做出更多保證,
不在台灣煽動獨立情緒,尤其是在美國和台灣明年都將舉行總統大選之前。兩地的政界人
士都已在總統競選年加大批評中共的力度,因為他們認為這對贏得選票有幫助。
對於拜登政府給予民主自治的島嶼台灣越來越多的支持,中國感到憤怒,包括美國與台灣
簽署新的貿易協定,對台灣進行更多的武器銷售,以及雙方官員之間的交流。布林肯訪華
讓中國有機會表明,它已警告美國不要在中國領導人稱之為「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問題
上激怒北京。
雖然布林肯訪華可能有助於結束高層雙邊外交的凍結,但此行也凸顯了一個事實,即中國
對台灣的態度、以及美中之間不斷擴展的軍事和經濟競爭,仍然威脅著兩國之間的重要對
話。
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訪問台灣後,北京凍結了與華盛頓在軍事問
題、氣候變化和毒品問題上的官方互動。中國只同意恢復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北京參
加會談的美國官員希望中國重啟兩國軍隊之間的直接溝通管道,包括讓美國國防部長、參
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以及印太司令部負責人與他們中國對等官員直接溝通。
與布林肯會談的中國官員拒絕了這一要求。
Olivia Wang對本文有報導貢獻。
David Pierson報導中國外交政策和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與文化交互。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
他:@dhpierson。
黃安偉(Edward Wong)是一名外交記者,在時報任職超過22年,曾駐紐約、巴格達、北京
和華盛頓。他因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報導獲得了利文斯頓獎,也曾入選普立茲獎候選名單。
他是哈佛大學尼曼學者,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新聞學客座
教授。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他:@ewong。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